书城传记成吉思汗传
18670500000034

第34章 工匠部队独步天下 迂回战术攻其不备

成吉思汗对于工匠有着令人不解的兴趣,每战之后,工匠一个不杀,都带到大漠,让他们从事生产。这是因为蒙古生产技术落后,尤其缺少工匠。也真难为成吉思汗能想出这种办法来,用最快的方式赶到了时代前沿,不亚于经过了几次科技革命。他用工匠们建造的无数大兵工厂,生产作战所需兵器。

有一个人被俘虏后想活命,但他又不是工匠,当蒙古军过来检查时,他用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来回换了两下,表示他会锯木头,蒙古人也居然留了他一条命。有一个西夏的降人,工技娴熟,因而深得成吉思汗的宠爱,当耶律楚材到成吉思汗身边时,这个工匠对他讥讽说:“现在是需要工匠的时候,你这个酸秀才来干什么?”

成吉思汗天才创意,把被俘的工匠组成了独特的军种——工匠队,有人说,这是古代军事史上最庞大的独立兵种。

充分利用工匠,保证了蒙古军武器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不仅有抛石机、连发弩、“火焰喷射器”,还从汉人那学来了火药技术,改进了火器,建造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在后来的攻城战中,炮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说“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技术传到欧洲,就是蒙古军队带去的。以当时几乎是最落后的民族掌握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成吉思汗用一个“借”字,解决了几百年都不一定解决的问题。

善于迂回是成吉思汗铁血战队攻无不克的第四大战术。迂回,在军事上是指进攻部队设置佯动部队于敌正面,集中主力于一个方向从敌之翼侧或后方实施远距离机动,而形成合围态势的作战行动,无论是战役或是战术都应遵循此原则。成吉思汗带领下的蒙古大军善于在全面侦察敌情、地形之后,凭借自身优势兵种骑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机动能力,在战役级别上出其不意地向敌人的深远纵深地带大胆穿插、分割,四面包围敌人,迫使对方迅速瓦解。在战略角度上,实行跨越式作战,包围和越过整个国家。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前提是必须经常穿越人们难以想象的雪谷、荒原、大漠、险滩,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

成吉思汗的迂回包抄思想源于蒙古族的围猎,其实质与孙子的“兵者,诡道也”的思想一脉相承。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长期的征战中时刻遵循这一基本的作战原则,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终于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帝国。

先举一个战役上的例子:当蒙古大军经过长期行军突然出现在费尔于纳盆地,花刺子模国王摩诃末却正率领精锐部队以逸待劳,准备一举消灭入侵者。双方初次交兵,远道而来的蒙古军队处于十分不利的情况,虽然他们仍然以一贯的骁勇善战的勇气与敌人会战,刀光血影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但是蒙古人并来得到什么好处,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只好各自鸣金收兵。这说明从正面直接突破敌人的防线并不是上策,而且如果敌人足够强大,蒙古军队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当成吉思汗在接到此役失利的战斗报告后,立即命令主帅术赤归队,加强正面防御,采取守势。同时命令大将哲别另外率领5000人马,向南方阿姆河上游迂回,占领敌人后侧的交通线。成吉思汗本人集中后续部队,亲自率领5万蒙古最精锐的骑兵,从北方向费尔于纳盆地迂回。通过渺无人烟的克吉尔库姆沙漠,在激流湍急的地点悄悄渡过锡尔河。克吉尔库姆沙漠宽500千米,直到现在都被世人认为是活的生物绝对不可能通过的天然障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之下,要通过这样的大沙漠,无疑是自投死路。敌方将领无论如何都不会预先想到成吉思汗会出此下策。现在成吉思汗的主力突然出现在摩诃末背后的阿姆河下游地区,又有哲别的军队阻止了对方的退路,这时的摩诃末已被四面包围完全置于死地,没有任何还手和逃跑的可能性。他的西方有成吉思汗的蒙古军主力,北方正面有察合台、窝阔台的军队,南方有哲别的奇兵,东方有术赤。这是成吉思汗迂回包抄最典型的……个战例,它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但这种奇迹需要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也只有成吉思汗统率下的蒙古军队才能做到,第一是有迂回侧击的军事思想,第二需要有超常的勇气与毅力,才能出其不意。在同样的地点,经过650年后,俄罗斯在此作战,也想要效仿成吉思汗,但是俄军骑兵并没有达成迂回包抄的战役目的,反而在茫茫的大漠中丧失了全部军马。

再举一个战略上的例子:迂回包抄战略能扩大自己的战略空间,充分展开己方兵力,提高己方的作战能力,切断敌人的后方补给,打乱敌方的部署,为已方创造有利战机。蒙古军队在战略上能以迁为直,避实击虚,加速了战争进程。在进攻强大国家正面受挫的情况下,蒙古军队叉想起了迂回之计。其灭金过程是这一战略的明显体现。虽然当时成吉思汗已死,但其继任窝阔台采用了大汗临终留下的迂回攻金方略。他在强攻正面不下的情况下,命令拖雷率西路军主力,绕过金军重兵把守的潼关,自宝鸡出汉中,强行通过南宋的管辖地区,沿江而下,绕过群山环绕的秦岭伏牛山,然后迂回到淮河流域,突然出现在金军后方。

金朝得知此事后十分惊慌,只好抽调守卫黄河和潼关的主力部队10万余人匆匆东进。两军在邓州遭遇,此时拖雷的奇兵由于长途奔袭,只有3万多人,而且处于敌后的危险境地。于是他采用避而不战的原则,力避与金军正面交锋,而是派出小股奇兵袭扰地方交通线和驻地,使远道而来本来就十分疲惫的金军更加力不从心,并且将金军主力吸引于此,使得首都汴京空虚,而且主力又不能回救的境地。蒙军正面部队攻克黄河,直趋汴梁,金朝无力抵御,只好仓皇北撤。在钧州三峰山,南北两路蒙古军将金军团团围住,后又“穷寇勿逼”,网开一面,在追击中全歼金军主力。于是蒙古军乘胜进围汴京,终于灭亡其夙敌金朝。

在灭南宋的过程中,蒙古军队故伎重施,忽必烈的军队迂回云南大理,从后侧包围南宋,绕过四川湖北的群山。由此可见,蒙古的迂回包抄在战略上的运用可以创造有利战机,可以使敌我双方力量发生变化,并从根本上打乱敌人的部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迂回包抄敌后,取得辉煌的战绩,是有许多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军队都可以成功地实现迂回。

第一,成功实现迂回敌后的关键是将帅的胆识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从人类的军事实践中看,迂回战术基本上所有的军事统帅都知道,但是能够在实践中做到成功战例的却少之叉少,成功者往往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成吉思汗利用蒙古独特的军事体制和治军思想,成功地训练了一支高素质的军队,保证其战略思想得以无条件贯彻。而成吉思汗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统帅,他不仅仅在当时是而且是七百多年以后举世公认的伟大战略家,面对复杂敌情每次都能看清形势,作出正确判断,然后果断决策。比如蒙古大军西征花刺子模前,成吉思汗内心十分清楚三方面的情况:蒙古与其夙敌金国已经过长达九年的战争,一直保持归附状态的西夏突然反叛,近邻花刺子模乘此机会斩蒙古使臣、屠杀蒙古商队。成吉思汗权衡利弊,分析三方的具体情况,最后决定稳定西夏,拖住金朝,全力西征花刺子模。

西征军分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与此同时,派哲别率领奇兵绕道敌后,向敌后方交通线卡什加尔方向迂回,目的在于切断花剌子模与阿富汗、呼罗珊之间的联系,防止敌人合兵一处,集中兵力后而无法对付。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之后,忙赤和哲别率领3万人的蒙古骑兵,穿过茫茫的雪域高原——帕米尔和天山山脉之间的谷地。这些勇士在一丈多深的积雪中行军,翻过4000多米的吉西列阿尔多和铁列古达巴干两座雪山。在寒冷的暴风雪中,他们用牛皮包住马腿,每人穿双层的皮毛衣服,在千里冰封的高山之间艰难地前行。为了暖和身体,只有切开马的血管,喝温暖的马血。只有这样的统帅,这样的军队才能在人类军事史上创造奇迹,他们的伟大功业完全可以和迦太基名将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脉的行动相提并论。

第二,成功实现迂回敌后的前提是军队的行军速度,没有速度,就无法出其不意地到达指定地点,难以对敌人达成包围。和速度紧密相关的是耐力,军队要能够适应长途奔袭作战,这样才能发挥速度的优势。成吉思汗手下的蒙古军队是清一色的骑兵,他们的突击能力强、战斗灵活多变,适应远程奔袭,后勤补给要求低。所以,这些蒙古军轻骑,恰如希特勒的机械化部队,常以绝对的速度优势,迂回包抄敌后。这就使成吉思汗所对阵的战场,完全是一种快速战场。使敌国步兵无法反应就只好束手就擒。蒙古军的集结速度也不是当时一般的军队可比:从中国至保加尔边境,绵延几万里,部队集结仅需2~3个月。部队每天的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95千米。成吉思汗攻占北俄罗斯,只用2个月零5天,每天战斗突进速度达85~90千米;攻占南俄罗斯,只用2个月零10夭,每天战斗突进速度达55~60千米;攻占匈牙利和波兰,只用3个月的时间,每天战斗突进速度达到58~62千米。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吉思汗的轻骑与笨重的重装步兵和西欧的重装骑兵相比有明显的高速、突然、攻击力强的优势,往往如神兵天降,使对方措手不及。成吉思汗的伟大军事天才如虎添翼,充分利用这些轻骑兵的机动性,对付13世纪呆板的正面攻防战术,游刃有余,从而每次都能控制战争主动权。

第三,成功实现迂回敌后的基础是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成吉思汗军队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已经用他们的战功向历史昭示了。如果换成当时其他的军队去执行成吉思汗的迂回包抄,很可能尚未到达目的地交战,就被恶劣的天气吞噬。成吉思汗的军队之所以能够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这与他蒙古族本身的落后和战后对战利品分配的野蛮性有很大关系。蒙古军队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军事技巧娴熟,他们能够把围猎中的技艺灵活地运用到战争中,每每遇到坚固的城堡,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围困中的猛兽。因此,成吉思汗的军队的战略特点是:它不以击溃敌人为最终战争目的,而是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包围,切断对方的后路,达到完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与毛泽东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战役思想一致。这种迂回包抄的战略战术,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或是不以主力和敌人主力决战,而是通过合理配置军队,发挥己方的优势,利用敌人的劣势,用“谋攻”将对方制服。

第四,成功实现迂回敌后的保障是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够远离基地穿插、迂回,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做到孙子说的“因粮于敌”。古人对后勤的重要性早说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蒙古军队依靠从战争的掠夺来保障其后勤,从而保证了蒙古军队的远征任务。游牧民族的特点就在于“逐水草而居”,所以蒙古人行军打仗,也遵循这一原则,只是放牧的时候人跟随水草游牧,而打仗的时候人跟随富饶的土地和人口游牧,在蒙古军队心中敌人和羊马没有区别。

战争中,由于出征携带的羊马有限,为能够充分食用,成吉思汗专门规定了屠杀之法:先把羊马的膀胱两个吹满气,把刻有螺丝纹的骨管伸进膀胱,骨管上的另一头插进羊马的第四,第五根肋骨间,然后压迫膀胱把空气注入。这样羊马立即死去。这种屠宰法可以增加肉量,同时保持肉质柔软,味道鲜美,易于长久保存。同时这样做可以尽可能全部吸收兽类血和肠肚的营养,充分利用所携带的羊马。另外极度节俭和单一的饮食习惯也是其最终能够制胜的秘诀之一。蒙古军队“食羊尽则射兔鹿野豕为食。故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成吉思汗的军队在后勤补给短缺的严酷环境下,仍然有强大的野战生存能力。上例中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之时,摩诃末得知重要情报:“蒙古军队随身携带战斗物品,仅吃肉干和酸奶,对于好吃和不好吃的食物无所谓,什么动物都能吃,甚至连猪肉、狗肉都吃。蒙古军队的马不需要麦子和稻草,它们能自己用蹄子刨开积雪找杂草,草根和草叶吃。这些马儿能够越过任何高山峻岭和大川大河。他们的主人骑在马上,能越过任何山谷隘路,渡过任何河川。”以至于摩诃末闻青色变,大为震撼,从此,无心交战,而是疯狂撤退。

蒙古军队生存能力极强,他们对自然的奢望极低,当他们攻下城池实施抢掠时,蒙古军队自然更加强大。蒙古军一方面抢夺牲畜以备后用,另一方面对中立的城堡,使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迫使对方供给粮食。同样是在上例之中,哲别在占领花刺子模之后布告失败者:投降并且提供粮食的可以免于被杀。而如果按照当时蒙古的法律,降者的财产和生命都归胜利者所有。成吉思汗在占领布哈拉时,他骑马来到城里的清真寺,登上圣坛,对僧侣们说:“野外没有肉,没有草,人饿了,马也饿了,打开你们的粮库。”此时被征服者只好乖乖地献出粮食。同时蒙古人建立作战基地,以战养战,蒙古贵族进入中原,掠夺财富,从金银、牲畜到人口,后来他们又接受汉族当地的统治方式,经营占领区。

蒙古军队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后勤问题的依赖程度比一般军队要低很多。他们并不像一般的军队那样让士兵负重而行,也不是在战斗序列之后跟随着长长的辎重队,而是通过本民族一直以来养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最节省的方式得到解决。因为他们赖以为生的主要是羊或马,这些食物不需要特别的人力物力来运送,从而大大减轻了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使得成吉思汗的大军可以没有后顾之忧,集中主力大胆向敌后纵深穿插迂回,达成战略包围,这也就是为什么蒙古军队可以以自身很小的代价取得极为辉煌的战果。因为蒙古的对手往往由于后路被切断,个个心怀退志,或者是由于军队被四面包围,根本来不及展开。他们经常来不及做坚固防御,即使有一定的准备,但蒙古军却偏偏经过他们尚未防守的地段,突然出现在他们的战役后方,对他们形成包围之势。

成吉思汗身处13世纪世界历史给他创造的舞台,与亚历山大大帝一样,他以自己的军事天才导演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蒙古帝国,无疑具有恒久的价值和神奇的魅力。孙子曰:“军事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又日:“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战争巾,“迂”与“直”包含着作战中的辩证法,互相转化。战术运用,从路线和途径上说,好比建隧道桥梁和高速公路一样,有迂有直而视不同情况做不同选择;从作战谋略和战术运用上说,作战中的以退为进,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再由迂变直,犹如拳击争霸赛中要出重拳时,必须也必然要先虚晃几招一般;也亦如棋局中需通盘谋划、灵活运用。

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总结战争规律,提出了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思想,而成吉思汗的战争实践,无疑是对这一思想的最好注释和证明。虽然成吉思汗并没有熟读兵书,甚至也许连汉字都不认识,但是天才的成吉思汗在与野兽、部落、外敌的长期艰苦的争斗环境中,以自己的智慧悟出了这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