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成吉思汗传
18670500000033

第33章 养精蓄锐静候时机 制胜法宝铁血战队

成吉思汗深知当自己力量薄弱的时候,屈居人下、不争人先的重要性。金朝对蒙古诸部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是蒙古诸部的世仇。为了防止蒙古部落强大,金国多次派兵剿杀蒙古人,掳掠蒙古子女卖为奴婢,并唆使塔塔儿部攻打蒙古诸部。成吉思汗的祖先俺巴孩汗、斡勤巴儿合黑等都是被塔塔儿人擒获,押送到金朝被残酷地处死的。在血族复仇观念的支配下,成吉思汗视金朝为世仇,他早就想鼓动蒙古诸部向金朝进攻。

为了攻打世仇金国,成吉思汗忍耐了许多年,等待了许多年,思索、谋划、准备了许多年。正如他所说的,“平时应像牛犊般的驯顺,战时投入战斗应像扑向野禽的饿鹰”,到时机、条件充分成熟时,他便统率蒙古大军对金国进行雷霆般的迅猛攻击,打得金国土崩瓦解。

蒙古建国以后,成吉思汗立即召集诸王商议征讨金国的事宜。考虑到金国国大兵众,成吉思汗没有轻率地立即采取军事行动,他仍继续保持对金朝的臣属关系,每年按例向金国进奉贡物。为避免腹背受敌,在出征金国之前,成吉思汗首先于1205年、1207年、1209年连续进攻西夏,终于迫使西夏屈服,解除了攻金时蒙古的侧面威胁。

对西夏的战争不但解除了本土的战略威胁,西夏每年向蒙古纳贡,还大大壮大了蒙古的实力。成吉思汗夺得了大量战利品,为大举进攻金国取得了经济上的补给。1208年,金国皇帝章宗病死,卫乇永济即位。永济是一个昏聩无能的软弱之辈,成吉思汗曾见到过此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成吉思汗知道新皇帝就是永济后,心中十分不屑,于是拒绝了金国的封诏,开始大举进攻金国。数之年内,蒙古击溃了金军数十万,攻掠了金国北部的大部分州县,夺得了无数牛羊马畜、财物,金国皇帝被迫纳女求和,并迁都南方,以躲避蒙古军队的锋芒。

在攻灭西夏、花刺子模国上,成吉思汗也都表现出了深谋大略。成吉思汗西征前,曾派使者前往西夏,要求西夏派出军队对蒙古军出征。西夏大臣阿沙敢不出言不逊,妄称了大汗名头?拒绝出兵迎战,嘲笑地说:“蒙古兵力不足,岂不将蒙古使者打发了回去。”成吉思汗听了使者的报告后,对西夏的嚣张气焰十分恼怒,他知道西征的决定已下,不能够轻易更改,于是冷静地说:“愿长生天保佑,征灭花剌子模之后,再去征讨西夏。”成吉思汗认清大局,忍下了这口恶气,直到几年后征西胜利回来,他才统率蒙古大军进攻西夏,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彻底灭亡了西夏。

将领的智慧,是战争胜负的标准,因为将领决定着战争中战术的使用。正确的战术永远是战争中最重要的,不论武器如何精锐,人员多么充足,没有正确的战术与精良的士兵,部队都是永远要打败仗的。成吉思汗的速度快、多用计谋、善于迂回、善于借势的四大战术正是铁血战队所向无敌的关键。四大战术是成吉思汗战斗智慧的精华,是铁血军队战无不胜的依靠。

快速行动是成吉思汗铁血战队获胜的战术之一。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在于行动的快捷。19世纪欧洲有句名言:“速度和突然性,可以代替数量。”意指战场上的迅速和突然的攻击,可以改变兵力的多寡对比。美国军事学家亚历山大认为成吉思汗骑兵战术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速度”与“诡计”。蒙古著名学者达林太则归结出以下特点:快速、突然、凶猛、灵活、多变。两位学者的深刻见解,揭示了成吉思汗兵法的精髓。

为什么拳击手要苦练出拳速度?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要抢时间。“先下手为强”,一方面指先动手容易占据主动,另一方面也隐含了更深刻的内容:如果先将敌人击溃,敌人还能轻而易举地进行反击吗?先下手者,就是在时间上先动手,谁能赶在时间前面谁就是胜利者,时间之争,就是速度之争,就是生死之争。

在中国军事史上,以突然袭击而克敌制胜的战争奇迹,不胜枚举。三国时代,魏国大将邓艾率精兵走山间小道,在蜀军尚未明确进攻意图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攻下江油、涪城、绵竹,数天之内彻底摧毁了蜀军的抵抗能力和意志,逼迫蜀主刘禅除了投降之外,别无他路。

叱咤欧洲的拿破仑,指挥战争的特点,就是能够快速地调动、指挥部队,他建立了一支装备精良、反应迅捷的近代部队,把它当成了克敌制胜的法宝。与拿破仑类似,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在13世纪是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这是一支精悍的骑兵队伍,速度是其生命力所在。这支队伍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曾经饱受蒙古骑兵蹂躏的中亚史学家克拉维戈说:“这支该死的骑兵行动之快,要不是亲眼所见,任何人都不会相信。当我们的军队才刚刚开始行动的时候,他们可以在转眼间从我们的前面转到左翼,转到右翼,转到后面,或者在转瞬间呼啸而去。”蒙古军往往是清一色的轻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具有突击力强、灵活多变的特点,尤其适应远程快速奔袭作战。它比步兵或其他兵种优越的地方,并不是冲刺力的大小,而是其灵活的战术和作战速度。如蒙古军在对金国的作战中,拖雷所指挥的4万人的西路军,有3万人是轻骑兵,就作战速度和灵活性而言,金军根本无法与其对抗。

蒙古军队特有的作战特点,也是其行动“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成吉思汗在攻打金国的时候,每当遇到敌方固守坚固的城堡,避不出战时,通常只留下少数部队以待后续的攻坚士兵,主力骑兵部队则不受敌人影响,仍然继续高速向前推进。成吉思汗派大将术华黎率一支人马进攻金国牢固设防的东京辽阳,木华黎知道这座城市坚不可破,率军把城包围之后,佯装攻打了几天不能取胜,打着打着就撤退了。蒙古军队撤退速度极慢,走了十几天才走出500里地。金兵探听到蒙古军队已经远去后,放松了防御。木华黎命令军队一人二马,用了一昼夜时间,率领军队奔袭到辽阳城下,金军措手不及,没想到蒙古军队竟然能在朝夕之间就杀回,被打得大败。依据现代的交通条件,一昼夜行驶500里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在古代这是不可思议的。蒙古军队在出征的时候,一般每入配备2~3匹作战马匹,还要留下一匹作为备用,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快速作战的要求。快速运动,有助于蒙古军摆脱被动,掌握战争主动权。如果没有这一点,成吉思汗的许多战略战术都将无法使用,世界帝国的梦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

成吉思汗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能够征服如此广袤的领土,速度是一个要点。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征服的地方很多,但其作战半径充其量四五千千米;而成吉思汗征服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从亚洲最东端打到了最西端,作战距离超过1万千米,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两倍。亚历山大从巴尔干半岛打到印度,用了7~8年时间,成吉思汗的军队从大漠到钦察草原,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相比之下,岂不是高下昭然若判?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两军的征战速度的差异。

通过快速机动,可以在战斗中快速调动部队,在决定性方向上造成集中兵力,以众击寡、克敌制胜。1203年,克烈部的王汗在札木合等人挑唆下,发动了对成吉思汗的大规模的进攻,与成吉思汗之间发生了争夺蒙古高原霸权的斗争。成吉思汗只来得及调集他的少部分武装力量,仓促应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合兰真沙陀之战后,被迫沿着哈剌哈河向东北方向实施战略转移。当时成吉思汗的全军人数约有3万多人,但在敌人的冲击下大部分军队已溃散,成吉思汗所率领的军队只有3000人左右,大部分百姓,包括成吉思汗的亲弟弟合撒儿的妻子都被俘虏了,牲畜和财产也被掠夺殆尽。形势十分危急,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才能挽救这一局面。

成吉思汗转移到斡难河源之后,稍事休整,命令仅剩的部队饱餐一顿,采取了对克烈部心脏部位——王汗本部实施远距离的闪电袭击。他先向王汗处派两人伪装合撒儿的使臣,以诈降计骗取了王汗的信任,并探知王汗的准备虚实。在得到了确切的情报后,成吉思汗立即率军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趋到折折儿云都山,包围了王汗的金帐及其少量警卫部队。这个时候,成吉思汗的力量虽然远比敌人弱小,在全局上处于被动,但在这个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战役上取得了绝对优势。经过三昼夜厮杀,成吉思汗消灭了王汗本部,尽降了克烈部众。其他部落听说王汗本部被击溃后,纷纷叛离了他的统治,成吉思汗一下子扭转了全局被动的地位。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轻易地一举取得对王汗的胜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实施了远距离快速机动的战术。恩格斯说:“正如商业上说时间就是金钱一样,在战争中也可以说时间就是军队。行动的迅速可以弥补军队的不足,因为这样可以在敌人还没有来得及集中兵力以前就进行袭击。”成吉思汗掌握了时间这一支无形的胜利法宝!

通过快速机动,可以摆脱被动局面,保存自我有生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在成吉思汗的征战过程中,他常常能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地大规模歼灭敌军,但是蒙古军被大量歼灭的事件从来没有发生过在他身上。考察蒙古的国家实力,整个蒙古族只有几百万人口,可以应征服役的军队充其量不过20余万人,但成吉思汗却要依靠这区区几十万人进行征服世界的战争,他必须保存有限的力量,防止军队出现大规模的减员损失。蒙古军队是如何保存军力,避免被歼灭的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被敌人逼到被动地位时,当打了败仗时,蒙古军队能够通过快速机动摆脱敌人,摆脱被动,取得战争主动权。南宋人徐霆在《黑鞑事略》中说,蒙古军队“其败则四散进走,追之不及”。蒙古军队打了败仗“迸走”,并不是无组织地溃逃,而是按照原定的战略,在保存军队不被敌人歼灭的情况下,有步骤地撤退,“迸走”是在打了败仗的情况下,迅速地摆脱敌人,保存自己的战术手段。这样,蒙古军队虽然也会遭遇失败,但每次都不会遭受重大损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几十万人的部队,成为一支源远流长的力量。

通过快速机动,能在战斗中快速转移,迷惑对手,出奇制胜。上文所说的木华黎袭取东京辽阳,就是出奇制胜的一例。遵照成吉思汗的遗诏,窝阔台在灭金战争中假道于宋,出兵唐、邓,直捣大梁。1230年冬天,蒙古军队分兵两路从山西河中府和山东济南发起进攻,同时由托雷率领蒙古军队主力实施远距离快速机动的战术,由风翔渡渭水,过宝鸡,连克大散关、凤县、安康等,接着渡过汉水,深入敌后,仅用两个月的时间,蒙古军队就出其不意地出击到金军主力后方。金军做梦都没想到蒙古军会如从天降,军心大乱,在三峰山战役中被歼灭了主力,损失十几万人,彻底丧失了对蒙古的抵抗力量。

1213年,成吉思汗率军进攻居庸关。金国军队自恃居庸关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铸造了大铁门将关口死死锁住,在距离居庸关百余里的路上放上铁蒺藜。蒙古军队难以展开行动,一时愁眉不展。成吉思汗派人暗中调查,发现了往关口的小路。于是他下令当地居民作向导,天黑进入山谷,急行一夜,于黎明时分到达居庸关南口。这时候金兵还在睡觉。等到他们仓皇起来的时候,已经难以支撑,居庸关被攻破,金国丧失了一个性命攸关的战略要地。

成吉思汗还依靠军队的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创立了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快速机动,就不会有成吉思汗的所向披靡、克敌制胜。没有快速机动,就不会有成吉思汗的迂回战术、诱敌战术、拉瓦战术和“胜则尾敌袭杀,不容逋逸;败则四散迸走,追之不及”的猛追战术和脱敌战术;没有快速机动,就不会有成吉思汗的闪击战、无后方作战等战略;没有快速机动,就不会有成吉思汗的奇袭战术、奔袭战术、急袭战术和闪击战术。

在战争中灵活机智地运用计谋是成青思汗铁血战队的第二大策略。成吉思汗用兵不但有速度,更有计谋。《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诡计”是一种战术。春秋战同时期出了个宋襄公,把战争当成下棋吃饭,满口仁义道德,不懂得用兵之道,结果打起仗来就一败涂地,最终落了个为后人耻笑的下场。成吉思汗未读过兵法之书,却懂得用兵的精髓:使用“诡计”。成吉思汗的“诡计”是蒙古人的本能,是猎人的遗传。“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即是说猎人比狐狸还狡猾。蒙古人本来就是森林狩猎民族,天生的猎人,当然“诡计多端”了。格鲁塞写道:“成吉思汗采用猎人遗传下来的诡计,先使猎物慌乱,而后捉捕之。他和他的骑兵像驱逐羚羊或老虎一般,把金人、西夏人、汉人、俄罗斯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匈牙利人一一驱逐,驱到自己的弓箭之下,任意杀死。”无怪乎布尔霖说补子的军事理论到了成吉思汗这里才第一次被使用,被发扬光大,成实践之巨观。

匈牙利史学家通过亲眼所见,用犀利的笔锋记下了蒙古人是如何耍诡计的,当他们发现敌人的时候,他们立刻迎上去出击,在距离敌人几十米远的地方每人射出三四箭。这时,如果他们的敌人没有溃乱,他们就退回原地,排成阵列。这是为了引诱敌人追来,使其陷入预先布置好的圈套。如果他们认识到敌人比较强大时,他们则呼啸而去,一口气跑出几天的路程,使敌人不能轻易追击,然后他们肆虐地蹂躏附近的城镇或者去侦察地形,扎营于某个挑选好的路口、交通要道,等敌人通过的时候,他们以埋伏的形式突然出现。他们的诡计战术是多种多样的,他们驱使俘虏兵走在最前面,用俘虏兵与敌兵的精锐交战,再发起骑兵队的冲锋;他们的大部分部队绝不一下子全部去冲锋,而是横列于左翼与右翼,以便包围敌人,使对方感到自己比实际人数众多。如果敌人反抗激烈,他们则开放一条道路,让敌人通过和逃亡,然后再去追击敌人。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伤亡,他们坚决避免和敌人短兵相接。他们只追求用弓箭击伤敌人,用骑兵冲垮敌人!

这就是成吉思汗的作战“诡计”,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战术。美国人亚历山大深深拜服于成吉思汗的战术思想,对他称誉备至:

“成吉思汗的军队具有四大优势:极强的机动灵活性、武器的优势、几乎万无一失的战术体系以及战略将才,这促成了世界上效率最高的战争机器。而成吉思汗本人和他的两员主要干将哲别和速不台是这台战争机器的天生的操纵者。”

亚历山大总结了古往今来名将们的成败得失,最后得出结论——高明的统帅不把部队投入敌人严阵以待的战斗,不重蹈别人的覆辙。恰恰相反,高明的统帅们出其不意,专攻敌人力量虚弱和组织薄弱的地方。他列举了举世闻名的恺撒、汉尼拔、成吉思汗、拿破仑、杰克逊、毛泽东、朱可夫、古德里安、隆美尔、蒙哥马利、麦克阿瑟等十几位古今著名统帅,指出他们的成功秘诀就在于避免正面硬碰的较量,而是出奇制胜。而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的悲剧就在于他采用正面作战方式对付中国志愿军,结果铩羽而归。而在这些人之中,成吉思汗是尤其引人注目的“天才”,而他的“天才”正在于“速度”与“诡计”。他用充满羡慕之情的话语说:“成吉思汗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统帅当中的佼佼者。”

1220年成吉思汗西征,为破坏花剌子模的军事防线,蒙古大军穿过了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大沙漠,以此惊人一举,快速切断了敌人统帅摩诃末同西南各地区军队的联系。“这也许还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战略上出其不意的实例,是战争史上最了不起的战略行动之一。”第二年,成吉思汗派哲别与速不台远征俄罗斯草原,虽然蒙古军队仅有1万余人,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消灭了保加利亚、格鲁吉亚、俄罗斯等地任何敢于反抗者,史学家评论说:“这是因为他们行动迅速,出其不意,这一行动迄今仍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骑兵袭击。”

蒙古人的战略是施展诡计、出其不意,它们快速地移动,出没不定,使敌人大惑不解,将蒙古军队置于敌人最没有料到的决胜位置。成吉思汗同其主要干将速不台、术赤等一起,培养了蒙古人从未有过的效率和纪律性,使草原战争的快速和诡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取得了对任何民族或帝国来说都是空前绝后的胜利。

发动了对南宋的侵略战争后,南宋惊恐于蒙古军队的快速机动,惊呼其“来如天坠,去如电逝”,不可抵御,快速机动,使蒙古军队在战争巾的诸多方面都处于有利地位。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迂回包抄,攻敌后部”无不是成吉思汗战略战术的精华所在!成吉思汗是一个大战略家,而不是好耍阴谋的小人,他的“诡计”本身就是他的军事灵魂。对他和蒙古人来说,“诡计”与“速度”是不可分的,正是这两方面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缔造他的千秋伟业。“诡计”不是小人之道,而是英雄的法宝,奠忘了,兵圣云:兵者,诡道也。

善于与强者联盟,借人之势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是铁血战队的第一战略。在成吉思汗后来的主要作战方法中,“借”字诀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首先,他善于借用敌人内部矛盾制敌。

一个重要前提是看到敌人之间的矛盾,他利用札木合、王汗与蔑儿乞人之间的夙怨,利用塔塔儿人与王汗的旧仇,利用札木合与王汗之间的新隙,等等。这是从全局出发,把一切有可能妨碍他统一草原的力量都算在“敌人”之内说的。对每一个敌人,他又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如利用札木合与他一些下属的矛盾,利用王汗父子的矛盾。在扩张过程中,他利用金夏之间的矛盾,攻下西夏,从根本上清除了两国联合御敌的可能。攻打屈出律时,他又利用西辽的阶级矛盾与宗教矛盾,分化瓦解了屈出律的势力,使强大的两辽变得不堪一击。这一招哲别,速不台也用过,他们利用成吉思汗的借用谋略成功地分化了阿兰人与钦察人,然后各个击破,最后征服整个东欧草原。

其次,是借用敌人的人力。

蒙古军队征服史中最受非议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对被征服民族的态度。所到之处,被征服者要么被杀,要么被掳为奴,这与中原王朝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而其破坏性更是无以复加。

蒙古人靠的就是这种做法。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电不过几百万,用这么一点儿人去征服世界,不是做梦是什么?但成吉思汗的军队不少反多,原因就在于他的武装力量是个大磁石,越滚越多。征服了一个地区,把反抗的杀了,如女掳为己有,儿童抚养长大就成了蒙古的新生力量,不杀的男丁、士兵则编入军队,去进攻敌人。

成吉思汗还有更毒的一招,那就是用俘虏去攻打敌人。攻下一个地方后,把俘虏的百姓放在军队前面,让这些百姓充当拦箭牌,一般守城守寨的人见了自己同胞都会手软,不忍下杀手,战斗力自然大减。罗马教皇派到蒙古的使节看了这一幕惊呆了,因此预言:

就这样,蒙古人使用已被征服的居民去攻打别的国家。正如前述,他们把被征服的所有国家的人力集中起来进攻战争,因此,以我愚见,如果没有神的保佑和帮助战斗,能够独自抵挡得了蒙古人的地区一个也没有了。这一预言在13世纪变成了事实。再次,是借用敌人的资源和技术。蒙古军队的一个优势是它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著名史学家贾敬颜曾撰文指出过:蒙古人行军打仗,家属随行,根本不发生军需给养困难——这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以能在不长的期间内横行亚欧的原因之一。

与其他各国军队相比,蒙古军队无须辎重,无须后勤保障,不像中原王朝那样,一旦粮草不济,必败无疑。行军打仗,粮草先行,这是中原战争的通则。但蒙古人对此不担心,他们身上带有原始的“强盗”气息,以战养战是其生存之道。攻下一地之后,由被征服者负责军队的粮食、草料供应,吃饱喝足,再踏上新征途。花剌子模的一个城市的居民未战而降,以为会幸免于祸,但几天之内先后经过三批蒙古大军,这一下把该城地皮刮了三尺,蒙军走后,这儿已同废墟一样。对蒙古人来说,这种做法既解决了自己的给养问题,也大大地削弱了敌人,使敌人失去反抗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庞大蒙古帝国的建立,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却持续了几百年,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