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老年保健大全
18667000000015

第15章 养生与保健(1)

第一节 养生之道

一、什么是养生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道教书籍,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的意思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能、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二、老年人养生保健16要决

1.发要常梳:古人称栉发浴头,能明目祛风,可使落发重生,变硬变黑。

2.面要常擦:古人称浴面拭擦神庭,能祛除外感之邪气,使诸阳上升,血气不衰,人老而面红润,皱纹减少。

3.目要常运:古称运睛,能去内障外翳,纠正近视、远视、老年花眼等。

4.耳要常弹:古人称鸣天鼓、掩耳弹枕等。能增强听觉神经功能,防治耳聋、耳鸣。

5.口要常漱:古称唾液为胎食,又称金浆玉液,是人身体内不可缺少之宝。唾液是消化液的一部分,有抗癌作用,要随时咽下,以提神补气养心,开胃健脾。

6.齿要常叩:民间谚语云:“清晨叩齿三十多,到老牙齿不会脱”。

7.浊要常呵:古人称为鼓呵,能消积,去胸膈满塞,排除浊气,吸收清气,加大肺活量。

8.胸要常扩:古人称扩气,认为经常扩气能保护心肺,使气机通畅。

9.腹要常揉:古人称揉脐腹,能增加胃肠运动、消积、顺气。

10.腰要常活:古人认为活腰能强腰固肾。

11.谷道常提:古人认为提肛能提升阳气,排除浊气。

12.肢节常摇:古人云:“常摇肢节百骸,关节日趋灵活”。

13.腿膝常压:俗语说:“人老先老腿”,经常压腿按揉膝盖,常点足三里,是中医防老延寿之法。

14.肌肤常摩:按摩,古人称为干沐浴,认为这种方法适用于全身各部肌肤,能使气血流畅,肌肤光滑、荣润。

15.足心常搓:古人认为,涌泉为人之海底,常搓涌泉,能固肾暖腰,使诸阳上升,浊气下降,提神健脑。

16.二便常禁言:古人认为便中应闭目禁言,守神入舍,气不能散。

三、养生保健新观念

你在生活中养成的某些惯常做法,有的可能不利于养生保健,甚至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下面特别推荐几种更新观念的生活习惯,帮助你建立科学的养生保健观。

1.饭前喝汤:许多人用餐习惯都是先吃饭,后喝汤,从养生学的观点来看,先喝汤再吃饭是比较好的做法。这是因为,从口腔、咽喉、食道到胃部这一食物必经之路,犹如一条传输信道,吃饭之前,先喝上几口汤,就等于给这一信道加注了润滑剂,可以使食物顺利下咽。另外,空胃时直接吃食物对胃的刺激比较大,日久容易发生胃病或消化不良症。饭前先喝点汤,正如运动前做些预备动作一样,能使整个消化器官动作起来,使消化腺分泌足够的消化液来消化食物,也更有利于对食物养料的吸收利用。

2.吃饭说话:传统习惯认为吃饭时不宜说说笑笑,否则对消化吸收不利。而保健专家新近提出边吃饭边说话有利于健康。这一新观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边吃边说话可以减慢吃饭的速度。一般而言,吃一顿饭用30分钟左右为宜,在此时间里边吃边说,可使进餐者心情愉快,兴奋中枢神经,从而促进消化液分泌,使胃肠处于最佳状态。

3.水果饭前吃:以往人们大都习惯于饭后吃水果,理由是有助于消化。而最新研究却与此大相径庭,认为饭后水果,会导致消化不良。因为食物进入胃内需经1~2小时消化后才能慢慢被排出,而水果属单糖类食物,极易被吸收,并不需在胃中停留。如饭后吃水果,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易引起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日久就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故此,饭前1小时吃水果最为适宜。

4.饭前快步走:我国有句俗话: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据科学分析,饭后马上行走,并不完全正确。因为饭后食物集中在胃部,需要大量的消化液与血液来参与消化,此时应适当地休息。研究显示,在饱餐之前先进行短时间的快步走,能够迅速消除人体内的有害血脂,对预防心脏病大有裨益。

5.挥泪哭泣又何妨:人们都知道,“笑一笑,十年少”,其实哭泣、挥泪也有益于人体健康,这点常被人们所忽视。因为伤心诱发的泪水中,有两种神经传导物质,这两种物质随泪水排出后,可缓解悲伤者的紧张情绪,减轻痛感及消除忧愁。如强忍悲哀,久之可能诱发高血压、溃疡病、结肠炎等。另外,眼泪可使眼球保持湿润,保持角膜层光面的规则性而使视力增强;泪液中含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可杀死或抑制眼球表面的细菌及其它微生物;人在悲痛时,会产生一些不明的毒素,从泪水中排出体外,对人体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