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自然遗产之谜
18666900000008

第8章 青城山和都江堰简介

本套书主要介绍古今中外关于人类诸多未解的社会、自然现象,包括《中国自然遗产之谜》、《星球宇宙之谜》、《巨兽异兽之谜》等20个分册。

青城山

青城山在都江堰城西南15公里处。它背靠千里岷山,俯临成都平原,层峦叠嶂,自古就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驰誉中外。青城山保护面积1522公顷,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景。最高海拔2434米,最低海拔726米。年平均气温152℃。青城山现有道教官观11处,建筑风格具有中国道教文化和川西民俗特色。青城山自唐宋以来就以“天下幽”闻名于世。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翠欲滴是幽;荆溪白石,飞瀑连珠是幽;曲径蜿蜒,林木遮天是幽;云雾缭绕,烟波四起是幽;宫观藏趣,自然天成也是幽。同时,它又体现了以“金鞭岩”为代表的“雄”的特色;以“降魔石”为代表的“奇”的特色;以“掷笔槽”为代表的“险”的特色,满山密林,日穿不透,“直与峨眉争秀色”。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南侧,从岸边迅速隆起,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山东麓有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芒城遗址,在中国同时期古城址中实为罕见。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对揭示古蜀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即将青城山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山、川圣地之一。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青城山地质地貌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植被茂密,气候适宜,林木葱翠,古观藏趣。龙溪自然保护区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北侧,其地形从726米逐步抬升,最高峰光光山海拔4582米,形成鲜明的植物带谱。生物多样性丰富、独特,是国宝大熊猫重要分布地之一。

都江堰

都江堰含渠首工程和灌区两大部分。渠首工程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公里处,它是灌区的中枢保护面积2315公顷。都江堰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渠首位置选址科学,工程与地形条件配合巧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具有布局合理,科学系统的完整性。渠首工程选在成都平原顶端,海拔726米,为全灌区制高点,它接纳了岷江上游丰富而稳定的水资源。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它是一个分流引水,溢洪排沙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工程。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列为文化遗产的理由

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开创性。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距今已有2250多年的悠久历史。2000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借鉴前人治水经验,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处的特殊地形,在恰当的位置选址作堰,利用高低落差,顺应自然规律,在生产工具和施工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采用热涨冷缩的原理,凿离堆,劈开玉垒山,穿“二江”(郸江、检江即今走马河、柏条河),化害为利,自流灌溉成都平原,造就了中外闻名的“天府之国”,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著名的粮仓。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成为集防洪、灌溉、运输、发电、水产养殖、旅游及城乡工业、生活用水为一体,综合效益巨大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效益,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之先河。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创立的圣地,它按照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进行创新,逐步发展壮大,使之成为中国的国教,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和前所未有的开创性。

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岷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岷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岷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

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2000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青城山道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中国道教在青城山创建以来,道脉繁衍,逐步从山中扩大到山外,乃至全国,以后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祖。晋时,青城山为巴蜀道教中心。青城山道士杜光庭对老子理论进行注释和传播,对道教理论进行研究整理,被道教界称为“扶宗立教,天下一人”。1995年,全国全真派传戒教务法会在青城山举行。因此,青城山道教对中国道教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卓越智慧的伟大创造,是科学管理和维护的结晶。李冰吸取古蜀民族的治水经验,就地取材,采用“竹笼”、“杩槎”、“干砌卵石”、“羊圈”等独特的工程技术,年年进行防洪和岁修,节省了很大费用。都江堰这一独创的河工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防洪抢险之中。自汉代以来,在治理突发性洪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科学原理至今仍作为抗洪抢险的先进方法而被广泛运用。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划时代的杰作。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公元143年(汉安二年),道教创始人张陵来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黄老之学”创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张陵“羽化”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发源地和天师道祖山、祖庭名标史册。汉晋之际,道教逐步兴旺,范长生移居青城山,助李雄建立成汉政权,蜀中一时安定繁荣,天师道成为成汉政权和蜀民的精神支柱。公元618~907年间,唐王朝崇奉道教,中国道教进入一个繁盛时期,青城山尤其兴旺。唐僖宗封青城山为希夷公,亲草祭文,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道士设坛做法事)。至此,中国道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山中道观达40多处,先后演变成7个教派。九世纪晚期,道教学者杜光庭对各派道法进行深入研究,圆融各派,成为一代宗师。他居青城近30年,著述约30部250多卷,是道教理论集大成者,影响遍及中国道教名山和东南亚各国,成为“道门领袖”之一。五代时,道教音乐进入宫廷。青城道士张孔山传谱的古琴曲《流水》,1977年被美国录入镀金唱片,由“旅行者二号”太空飞船带入太空,在茫茫宇宙寻觅人类知音。现在,青城山仍是弘扬中国道教文化的主要场所。中国道教协会于1995年在青城山举行中国全真派第二次传戒法会,全国各大道教名山住持参加传戒。青城山住持、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被推举为“全真律坛嗣天仙正宗第23代傅圆天大律师”。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不可多得。

青城山、都江堰地处横断山北段川西高山峡谷这一世界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带,山峦起伏,坡陡谷深,气候温暖湿润,地质历史悠久,生物种类繁多,是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完整的地区。

比较分析

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古巴比伦王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废,只有都江堰独步千古,永续利用,长盛不衰。

都江堰与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相比,其构思、设计、选址独具匠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不同于水敌的治水方略而自树一帜;规模效益,绝无仅有。它是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人与自然紧密和谐的伟大创举,中国乃至世界其他任何古代水利工程都无与伦比。青城山、都江堰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缘,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也是中国西部两大地形阶梯的转折点,是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区。保护区内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生物的形成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青城山是邓崃山脉的前山带,龙门山脉西南延伸部分,光光山海拔4582米,都江堰宝瓶口海拔726米,相对高差悬殊,大起大落,形成一系列断裂褶皱的山峰,千姿百态,幽深莫测。青城山集道教文化、古建筑文化、青城武功、青城易学、青城丹法于一山之中,是中国道教名山。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张陵创教于青城山中,次年定居天师洞,立24治(教区)。张陵四世孙张盛后裔在龙虎山建天师府后,历代天师均要到青城山朝祖。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山内有全国最集中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始于晋,盛于唐,体现了中国西南民俗民风的特色,与公元1416年历建武当山道教官赢建筑群有所不同,武当山体现的是宫廷建筑特色,青城山的道教建筑群自然、古老和悠久,体现出浓郁的中国西南地方特色和民族习俗。青城山道教自创建至今,宗派繁衍,久盛不衰,香火未断。

真实性与完整性

都江堰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发挥的效益越来越大。截至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同时,为四川50多个大、中城市,数百家工矿企业提供了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保护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自然景观极为旖旎。古树名木,比比皆是,天师洞内一棵1800多年的古银杏树,高50余米,胸径23米,主干高4米处围径约20米,1~5米间木钟乳密集下垂,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张陵曾经居住的天师洞及上清宫、祖师殿、建福宫、圆明宫、玉清宫等全国道教重点宫观,迄今保存完好;以树皮为顶、原木为柱的桥、亭、柑、阁、廊独具特色。隋代石刻张陵天师像,唐代开元神武皇帝敕书碑和唐代三皇造像等珍贵文物、道教经典等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