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自然遗产之谜
18666900000002

第2章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即清朝皇帝的夏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建造于18世纪初,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它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象征,也是一部研究18世纪中国历史的教科书和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博物馆。

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蜿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宫殿区建于南端,是皇帝行使极力、居住、读书和娱乐的场所,至今珍藏着两万余件皇帝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庄这座清帝的夏宫,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建筑,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避暑山庄周围的寺庙由博仁寺、博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组成,环列在山庄外的东部和北部的山麓,共占地47.2万平方米。每处寺庙都像一座座丰碑,记载着清朝统一和团结的历史。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使汉、藏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寺庙殿堂中,完好地保存和供奉着精美的佛像、法器等近万件,共同构成了18世纪中国古代建筑富于融合性和创造性的杰作。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由于存在众多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胜、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四十四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秀美的山庄景色

1.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内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宫、苑完美融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其规模之大、建筑之多、耗费人力物力之巨,都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

宫殿区位于避暑山庄南端,占地10.2万平方米。在正宫、松鹤斋、万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宫殿区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正宫区藏有珍贵文物2万余件。

苑景区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湖区:位于山庄东南,面积496万平方米。有大小湖泊八处,即西湖、澄湖、如意泅、上湖、下湖、银溯、镜溯及半月湖,统称为塞湖。此区总体结构以山环水、以水绕岛,布局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组成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世界的构图。多组建筑巧妙地营构在洲岛、堤岸和水面之中,展示出一片水乡景色。

平原区:位于山庄北部,占地607万平方米。其中又分为西部草原和东部林地。草原以试马埭为主体,是皇帝举行赛马活动的场地。林地称万树园,是避暑山庄内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戈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万树园西侧为中国四大皇家藏书名阁之一——文津阁。另外还有永佑寺、春好轩、宿云檐等组建筑营构在草原、林地之间。

山区:位于山庄西北部,面积4435万平方米。自南而北,由四条沟壑组成,依次为榛子峪、松林峪、梨树峪、松云峡。山峦之中,古松参天,林木茂盛,原建有四十多组轩斋亭舍、佛寺道观等建筑,但多已只存基址。

2.周围寺庙

周围寺庙是清政府为安抚中国西北蒙、藏等少数民族,加强边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庙。寺庙之集中,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湛,寺庙中大量佛像、祭器制造技艺之高超,使其成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周围寺庙由十二座庙宇组成,建筑风格各异。

(1)汉式寺庙

汉式寺庙是以汉族传统宫殿、府邸建筑格局为主的寺庙建筑,包括博仁寺、博善寺、殊像寺、罗汉堂和广缘寺。博仁寺平面呈长方形,四进院落,占地面积为3.42万平方米,造寺共用白银10万两。寺内十八尊罗汉采用中国塑像艺术中最高超的夹苎工艺制作而成。殊像寺占地面积2.62万平方米,主殿后方又叠纵规模宏大的假山,院中植以苍松翠柏,呈现出宗教气氛和园林艺术巧妙结合的独特风格。罗汉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供有三世佛和508罗汉造像。广缘寺是一座由喇嘛为表示对皇帝的敬诚之意,个人出资建造的寺庙。藏式寺庙周围寺庙中的庙宇大多受到藏式寺庙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和广安寺三庙在主体上属于藏式风格。普陀宗乘之庙于乾隆三十二年至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67??1771年)建造,占地22万平方米。大量平顶碉楼式白台随山势呈纵深自由布局,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体量巨大、气势磅礴的大红台,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分上下两部分,下有巨大白台为基座,平面约1万平方米,高近43米,下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以砖砌筑。万法归一殿位于大红台的中部,殿四周有44间群楼成回字形围绕,是举行重大宗教仪式、进行政治和宗教活动的场所。须弥福寿之庙系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到来而建,占地面积4.7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妙高庄严:殿鎏金鱼鳞铜瓦覆顶,脊上8条欲飞的铜龙,每条重一吨以上,构成了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广安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为佛教徒举行受戒仪式的场所,乾隆皇帝曾在此接受章嘉活佛为他举行的受戒仪式。

(2)汉藏结合式寺庙

汉藏结合是周围寺庙建筑最为鲜明而突出的特色。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等四座寺庙则是这种汉藏结合式建筑的代表。这些寺庙一般采取前部为汉式建筑形制,后部为藏式建筑形制。普乐寺建造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占地面积2.17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旭光阁,内用十二根金柱分内外两层支撑重圆顶,在殿内中央的圆形石须弥座上建有中国最大的立体“曼陀罗”模型,其间是喇嘛教密宗中一种最高级的修观本尊佛——上乐王佛。

这一佛像的铸造工艺和力学原理运用都达到了极其完美的程度。普宁寺系乾隆皇帝为庆祝平定准噶尔达瓦齐叛乱的胜利而建,占地面积4.88万平方米,大乘之阁为全寺主体建筑,殿内墙壁佛龛供无量寿佛l0090尊,中间矗立着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木雕金漆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通高22.28米,腰围15米,重达110吨,用木材120立方米。与普宁寺为邻的普佑寺,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占地066万平方米。这里是研习佛教理论的经学院。安远庙是为安抚从新疆伊犁河畔迁居承德的厄鲁特蒙古达什达瓦部,并褒奖其在平定边疆叛乱过程中立下的功绩而建造。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普渡殿采用蒙古寺庙的建筑形制,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女身像——渡母,四壁满绘重彩壁画。

避暑山庄的历史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从兴建至今290年向,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经历了兴盛、衰落和复兴三个阶段。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1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l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二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13年至1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冷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妥善保护。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价值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构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如下:

1.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的园林式皇宫,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历史意义。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使这里成为中国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2.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历经康雍乾三代帝王,历时89年,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建造而成。它是帝王范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它成为与私园并称的中国两大园林体系中帝王宫范体系中的典范之作。园林建造实现了“宫”与“苑”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和“理朝听政”与“游息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寺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功用。

3.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标志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庙群。它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在造园上,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组群建筑的具体构建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现了中国古代南北造园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

4.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实物资料。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不论是造园还是建筑,它们都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如上所述,这样一座具有世界性突出普遍价值的艺术杰作,只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才能使其得以永久传世并更好发挥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