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自然遗产之谜
18666900000011

第11章 品味泰山之美

泰山美,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阳刚之美”和“壮美”。汉武帝登泰山时赞曰: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壮美能激励人生,培养进取精神,千百万人登泰山,不仅领略自然之壮美,也能激励自己攀登事业高峰的进取心。

泰山美包括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在几千年开发建设中,把富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同悠久的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价值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泰山风景景观。

泰山人文景观的布局与创作,是根据自然景观尤其是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主体是自然景观,主题是封天禅地的思想内容,布局形式重点是从祭地的社首山到封天的玉皇顶,在10公里登山道两侧。把整座泰山作为完整的自然空间,进行整体构思。泰山以南坡对比强烈,最为壮观,封禅活动选定从南坡沿中溪而上约10公里的路线,分成三段:一是以泰安城为中心的人间;二是出城西南过奈河桥至嵩里山为阴曹地府;三是自城北的捞宗坊开始,以长达6293级石阶的天梯为纽带,连结城区人间与岱顶天府。

泰安城是供古帝王封禅告祭,黎民百姓朝山进香,游览观光之地。岱庙是泰城中轴线上从城区南门到岱宗坊,经登山盘道,直通“天府”的主体建筑群,是古帝王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这一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动的程序,体现由人境至仙境的过渡思想。从地形上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步步抬升,宛若登上天府;从建筑规模上由严整到自由,因自然环境而异;从意境上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穹宇,渐入仙境;从色调上红墙黄瓦则始终与苍松翠柏形成对比。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和漫长的登道连贯起来,形成了一条极为壮观的封禅祭祀序列。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巧妙地借自然之势,又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首先是在封禅祭把序列空间的位置选择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缓到陡之势,造成登“天梯”意境。下段是紧紧地收缩,登上南天门,骤然开阔,如同到达仙境,真乃环境心理学上的杰作。在建筑单体或群组位置的选择与建筑形象的创作上,属封禅祭祀的序列建筑,有跨盘道而建的门户建筑,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有临溪而筑的赏景建筑,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也有耸立于山颠的祭祀建筑等。不在序列之中的独立建筑则建于深山之中。这些建筑由于功能不同,对环境的选择也不同,而不同的环境对建筑的造型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在两者之间以求默契。如南天门位置的选择和建筑形象的创造上,正是人工天门有“意”,自然天门有“境”,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借人工之“力”,这意与境的结合,就构成了人类不朽的文明。

此外,从建筑的结构、材料与装饰上以及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的群体组合上,均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该建亭则建亭,该设阁则设阁;需开敞通透处则造型轻巧,需收缩空间处则敦实厚重,充分体现建筑因景而设、因境而生的思想。泰山石在建筑上的应用更是如此,不仅有全石结构的小品建筑,而且有以石刻为主的碑砌建筑,使建筑艺术与石刻艺术融为一体。还有被人工加凿而组织到建筑中来的自然石:有的巧立林道两侧,被意为云门;有的双双耸立于山颠,被意为天门;有的深隔山崖,被意为神仙洞府;而姿态万千的自然石被誉为各种生物,所以泰山石就是泰山建筑融于自然的基音。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绘画、雕刻、山石、林木揉为一体,而且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和一幅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还在于为我们留下了建筑如何去顺应自然,并以自己所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意境的优秀范例。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泰山古建筑中还有不少寺庙和书院,朴素淡雅,或建于青山秀水之间,或深藏于幽谷茂林之中,使其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泰山的历史文化中,还有大量赞赏泰山自然美,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的摩崖石刻和碑碣。据统计,从岱庙至岱顶沿途中分布着823处碑碣和摩崖刻石。从时代上有秦(公元前209年)李斯刻石(尚存10个残字),汉张迁碑和衡方碑,晋孙夫人碑,北齐经石峪摩崖石刻,岱顶唐摩崖石刻;至于宋代以后,更是纷纷题刻,李斯刻石可谓是摩崖刻石之祖。泰山摩崖,有的点石成景,如“斩云剑”;有的点题意境,如“呼吸宇宙”,有的因景寓意,如“高山流水”;有的因石赋形,如“醉心”等。这不仅丰富了泰山的景观形象,而且寓景观以文化内容。从书法艺术来看,有的顺石势而飞舞,有的着石苍古,有的飘逸洒脱,有的端庄严肃,有的刚劲,有的秀丽,真是百花齐放。就书体而论,真、草、隶、篆各体俱全。就流派来讲,颜、柳、欧、赵应有尽有。所以,泰山不愧是“中国历代摩崖石刻艺术博览馆”,其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时代之连续性以及风格、流派、艺术之精湛,构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所无与伦比的。

由此可见,泰山从自然到文化以及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