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讲中,尽量用语言让听众觉得很高兴,最后,你才笑得出声来。
我认为在各式各样的演讲中,常有一些不利因素。迈特是美国的一位汽车推销员,他对各种汽车的性能和特点了若指掌。本来,这对他推销是极有好处的,但遗憾的是他喜欢争辩。当客户过于挑剔时,他总要与顾客进行一番嘴皮子大战。而且常常令顾客哑口无言,事后他还不无得意地说:“我令这些家伙大败而归。”
可是经理批评了他:“在舌战中你越胜利你就越失职,因为你会得罪顾客,结果你什么也卖不出去。”后来,迈特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变得谦虚多了。
有一次,他去推销怀特牌汽车,一位顾客傲慢地说:“什么,怀特?我喜欢的可是胡雪牌汽车。你把这个送我,我都不要!”迈特听了,微微一笑:“你说得不错,胡雪牌汽车确实好,该厂设备精良,技术也很棒。既然你是位行家,那咱们改天来讨论怀特牌汽车怎么样?希望先生能多多指教。”于是,两个人开始了海阔天空式的讨论。迈特借此机会大力宣扬了一番怀特牌汽车的优点,终于做成了生意。迈特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推销员。
在演讲中真诚的剖析是给对方一种体贴,一种认同。善于与对方进行心理互换也是一种获得快乐的手段,它不仪能使演讲继续,说不定还会给你赢来更多的听众。从而达到别人接受你的观点的的目的。
良好的态度能使对方如沐春风,使听众得到这种感受,可以说你已成功了一半。而生硬的语气、死板的表情,则会让人在生厌的同时也拒绝你的要求。
当我们准备演讲时,在充分了解听众的情况之后,不妨预先来检查一下自己的态度、设想和自己有可能面临的尴尬问题,然后设计一下自己的语言、动作。这样,可以做到有备无患,避免在仓促之中出错,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演讲中,能不能取得成功,语言、态度固然是一个方面,但途径也不能忽视,一定要找出合作的最佳途径。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团体之间,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都难免会有冲突。无论是什么样的冲突,我们都要积极地去寻找发生冲突的原因,找出它的实质问题在哪里,双方究竟在哪些方面意见不合。了解到这些东西后,再认真分析意见不合的原因,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看看这些东西是否能解决。
因为我们个人所持的期望不同,因此所制定的目标也不同,出现这种差异是正常的。只要仔细分析,就会找到一些有助于取得合作的最佳途径。我们每个人出生的地方不一样,成长的环境也各有差别,因而对事物的品评就各有千秋,对同一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因此,当你准备前去演讲时,最好要先了解一下演讲对手的背景,他的爱好兴趣和他对某些事物的看法。这些虽然不能直接助你演讲成功,但它对你打好这一仗会有更为积极的帮助。让听众了解你,不仅包含有了解你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对事物的看法、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更重要的是了解你对这次演讲的立场态度,这样有助于彼此理解,达到演讲成功。
对于他人的称呼,似乎是件极简单的事,但若你留心现代人的称呼的复杂,就会明白一个适宜得体的称呼,常会发生微妙的作用。
对男性的称呼比较单纯,一般都称为先生。对女性的称呼就得要兼顾身份了。一般称已婚的女子,用丈夫的姓称其为某太太。如果她的身份较高,则称其为夫人较为妥当。对未婚的女子,可以称其为小姐。
称呼一个不明底细的女子,则用“小姐”比贸然地称她“太太”要有分寸得多,无论她是16岁或60岁,宁可让她微笑地告诉你她是太太,也不可使她愤怒地纠正你,说她不过是一个“小姐”!
有些在社会上活动的女子,虽然已婚,但仍然不高兴取其夫之姓,她仍愿意别人叫她某小姐。在拜访她之前你最好先调查清楚,以免误事。若有人在旁介绍,则应依介绍人所用的称呼方法,不可自作聪明,擅自更改。
“先生”两字是最普通的,甚至能通用到去称呼高级的军政长官,当你觉得没有称呼他的职衔的必要时,或不知道对方究竟是什么职衔的时候,这是最恰当的。对服务员等人,如果你称呼他老兄、朋友之类,你会得到更满意的款待。有些场合,如果你适当称呼对方的名字,也会有亲切愉快的效果,这就要看你的身份与当时的情况灵活运用了。
请求别人,一定要选择好时机。要在别人心情舒畅时,或在别人比较空闲时才适宜提出来。如在别人高度紧张工作时去打扰他,他会因感到麻烦而敷衍你。而在别人情绪不佳时,你提出请求,将更令他心烦。
求人帮忙时,一般可先适度地称颂对方某一显著的优点。比如,称颂他乐于助人,称颂他有路子、办法多等等。真诚地称颂,可以博得对方的好感,使他愿意帮助你。同时,你还要替对方着想一下,你提出的请求将会给对方造成哪些压力,可能存在哪些困难。这些难处,你说出来比由他本人说出来要好得多。“我知道这件事会给您添许多麻烦,但我没有别的门路,只能拜托您了。”这样说,较易使对方乐于为你做事。
“谢谢”这个词不仅是礼貌用语,也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若运用得恰当,则会产生无穷的魅力。为别人帮忙、办事,多少总要耗费一些分外的精力,有时还不得不辗转求人或托情,欠下别人一笔“人情债”。因此在道谢时,一般要用含有歉意的语言来表示不安之心,如“真对不起”、“烦您……”“实在不好意思”、“让您费心了”等等。
有时,道谢者在口头表示谢意的同时,往往还要赠以礼物。送上礼物时,你可以随口说上一句:“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或者说:“随便买了点小东西,不知道您喜不喜欢。”
许多人习惯于在告辞时才这么说,目的在于不事先宣扬,也便于对方接受。这么做,可以避免物品冲淡了人情。否则,有意张扬,反复提及,就有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降为金钱关系之嫌了。
对道谢者来说,有机会时在行动上给对方以回报,也是需要的。这种心愿,需要时要适当表露,你可以说:“今后,能给我一个回报的机会吗?”“我很想投桃报李,需要时可不要把我忘了。”“希望在适当的时候让我为您出点力,以表示一份小小的心意。”“不能赏个脸吗?让我为您奔波一次以免心中不安。”等等。当然,道谢只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如果使施惠者反而因此窘迫,便违背了本意。
为了不至于使人窘迫,道谢要考虑时间、地点和对方的特点。比如,被谢者不希望局外人知道自己帮了你,你就应尊重对方的意愿。如果恰巧在大庭广众之下遇见对方,就要含蓄地表示谢意,或者小声地耳语,甚至可借握手之机,用热情有力的动作加上含笑的眼神来表示。也可以说有一点小事想同他单独说几句,借此离开人群,找个合适的时机再坦诚相谢。
在谈话和演讲中,要想使对方愉快高兴,选择适当的话题非常重要。有些人对谈话的题材存有误解,以为只有那些不平凡的事件才值得谈。因此,朋友见了面想开口时,就会在脑子里苦苦思索,企图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的事件或有刺激性的新闻当话题。
然而,这种话题毕竟不多。况且,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不等你讲,人家也许知道了。再者,由于对象不同,某一部分人爱听的,另一部分人未必感兴趣。这样做必然把话题囿于狭小的圈子里。
另外,上文已经提到了,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轶事外,大多是爱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普通话题。例如,孩子大了,进哪家学校比较好;花卉被虫子咬了,该买什么药;这周上映的电视,哪一部最值得看,等等。
对话题的另外一个误解是,以为必须谈些深奥的、显示学问的题材,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因此常在交际场合中想跟别人谈些抽象的理论,或谈一些高深的知识。但这类问题,一般场合上难以找到知己。所以,对话题的选择,大可不必作茧自缚。在这方面,保险公司业务员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开展工作时,有一个必须遵守的准则:若想与顾客交易,先要具有面对任何人都能开口说话的胆量和本事,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你能和任何人连续谈上10分钟而又能使对方产生兴趣,你便是最优秀的交际人物。”
在演讲和日常谈话中,为了取悦对方,使对方感觉到非常愉快,还可以适时地赞美对方。在对他人进行赞美时,应当注意做到实事求是,措词适当。当你的赞语没说出口时,先要掂量一下,这种赞美有没有事实根据,对方听了是否相信,第三者听了是否不以为然,一旦出现异议,你有无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赞美是站得住脚的。所以,赞美只能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赞美的措词也要适当。一位母亲赞美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有了你,我感到很欣慰。”这种话就很有分寸,不会使孩子骄傲。
但如这位母亲说:“你真是一个天才,在我看到的小孩子中,没有一个赶得上你的。”那会把孩子引入歧途。
借用第三者的口吻对他人进行赞美,有时能出人意料地使对方感到愉快和高兴。有时,我们为了博得他人好感,往往会赞美对方一番。但赞美若由自己说出,不免有恭维、奉承之嫌。如果换个方法,借用第三者的口吻进行赞美,对方多半会认为你不是在奉承他。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总认为“第三者”所说的话是比较公正、实在的。因此,以“第三者”的口吻来赞美,更能得到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如果当面赞扬一个人,有时反而会使他感到虚假,或者会疑心你不是诚心的。一般来说,间接赞扬无论在大众场合,或在个别场合,如能传达到本人,除了能起到赞扬的鼓舞作用外,还能使对方感到你对他的赞扬是真诚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称赞别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漫不经心,如“你这篇文章写得蛮好的”,“你这件衣服很好看”,“你的歌唱得不错”等,这种缺乏热诚的空洞的称赞,并不能使对方感到高兴,有时甚至会由于你的敷衍而引起反感和不满。
因此,称赞别人要尽可能热情些、具体些。对他人的赞扬一定要适度,因为适度的赞扬会使人心情舒畅,否则就会使人感到难堪、反感,甚至觉得你在拍马屁。可以这么说,合理地把握赞扬的“度”,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既能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阶”,又尽量不使在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社会交往或与人谈活中,如果你错了,就请及时承认。与其等别人提出批评、指责,还不如主动认错、道歉,这样更易于获得谅解和宽恕。凡是坚信自己一贯正确,从不认错、道歉的人,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