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跟纪晓岚学说话
18663000000052

第52章 说话要注意场合

场合指说话的时间、地点以及特定的交际场景,场合对于交际有直接的制约作用,说话时要根据场合决定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著名作家李存葆说过: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宣传鼓动不会是长篇大论,有时面对敌人痛骂一声,回头向战友一招手,喊一声:“有种的,跟我上!”这比宣传鼓动更有效。李存葆的话说明,说话只有根据场合,灵活运用语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一次退朝后,乾隆突发雅兴,把刘墉叫住,说:“刘爱卿,我给你出个题,你答答吧!你说什么最高?什么最低?什么在东?什么在西?”

刘墉本是聪明过人,但对乾隆这几个“最高”、“最低”、“在东”、“在西”,一时倒不知如何回答,怔怔地呆在那里。

乾隆见他这副模样,笑道:“先回家想想,想好了再答。”

刘墉回到家中,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总找不出合适的答案。这时他想起了纪晓岚。

纪晓岚博学睿智,机敏过人,或许他能想出来。于是急匆匆赶到纪晓岚家里。

纪晓岚听了刘墉的叙述,说道:“这好办,我们先到花园去看看。”

后花园有不少树木花草,也种有黄瓜、茄子、冬瓜、西瓜。

纪晓岚说:“你看这园中的东西,什么最高?什么最低?”

刘墉环顾了一下,说:“架上黄瓜最高,茄子最低。”

“再看看什么在东?什么在西?”纪晓岚说。

刘墉沉吟了一下,说:“这里,冬瓜在东,西瓜在西。”

“这就对了,”纪晓岚笑着说。

“间题的答案不就解决了吗。”

刘墉心实,他没有注意这“最高”、“最低”、“在东”、“在西”,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

第二天,文武百官上朝,乾隆要刘墉回答昨天的问题,刘墉满心高兴地答道:

“启禀圣上,架上黄瓜最高,茄子最低,冬瓜在东,西瓜在西。”

他满以为会得到皇上的嘉许。岂料乾隆听完,半晌不语,脸色阴沉,环顾左右,看到纪晓岚在身边,便说道:“纪晓岚,你再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纪晓岚愣了一下,立即领悟,跪下奏道:“启禀圣上,万岁最高、微臣最低、文官在东、武官在西。”

这下子,切情又切景又搔到了乾隆的痒处,乾隆高兴得又是点头,又是微笑。

刘墉丢了面子,下朝后,找到纪晓岚埋怨道:“你昨天告诉我这样回答,你自己又换过一套,这不是存心让我挨皇上的白眼。”

纪晓岚解释道:“回答问题要讲究场合,在后花园那样回答可以。在金殿上,环境变了,那样答怎能讨皇上喜欢呢?”

刘墉这时才明白,自己忽略了特定场合这一因素,致使弄得自己很尴尬。他深深佩服纪晓岚的机智。

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说话效果。

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并作了颇为欠妥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竟,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我们不妨把它叫做一个“不会说话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引出几点发人深思的教训来:

一是那位退休老教师的教训:不该作无谓的比照。比照,是谈话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用得好,可以使谈话产生某种积极的效果。这里,“积极的效果”是应该特别注意的。在退休欢送会这样的场合,人家所说的往往都是一些富有情感而又不失其真的十分得体的人情话和好话。对于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好话,听话者要善于倾听,善于应答,大可不必拿别人的长处来衡量自己的短处,从而引起自己的不快。

二是那位青年教师的教训:不要在别人失意之火燃烧时加油。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不快,在一位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前辈即将退休时,虽然可能因为老先生平时在某些方面不善为人处事而与自己伤了和气,然而在欢送会这种场合,我们却不能乘别人一时失言,抓住不放,图一时之痛快而说出那些不合人情的刻薄话,在这种场合,无论如何,还是要在“欢”字上多考虑一些,“欢送欢送”,“欢”而“送”之,要尽可能多留一点美好的印象给人家。

三是那位领导人教训:应注意避开敏感话题。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固然表现在原则性上,在会场上一时出现了某种始料未及的尴尬局面时,他没有直接去批评那位言之有失的青年教师,他竭力肯定那位老教师的贡献:具有这种应急应变的意识并立即着手应变,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具体的应变能力和言语技巧的一面看,却又显得很不够。照理说,在这种场合,他应竭力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王顾左右而言他”,巧妙地把话题岔开,使欢送会的气氛由暂时的不欢而重新转向欢快,并顺势掀起新的高潮,而不是如他所做的那样在敏感的话题上唠叨不休。能否机敏地避开某些不宜多说的话题,对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检验。

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因为那只可能加重对方的失落感,所以即使万事顺心,也要故意说些苦处给朋友听。

得意人前,勿谈失意事,因为得意人常不能体谅失意者的痛苦。所以,即使许多不如意,也要振作起精神来。

失意时交的朋友,得意时常会失去,因为他觉得你高升了,不再是他的一伙,他不愿意高攀,也高攀不上,你无心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起他敏感的自卑。

得意时开罪的朋友,失意时也难以挽回,因为他觉得你昔日气焰的消失,不是因为你变得谦和了,而是因为走投无路,才回头搭老交情。昔日你不认他,他今天也不会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