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糖尿病防治教育手册
18661100000003

第3章 播尿病洗行病学与相关基础知识(2)

第二节 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高血糖及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等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其致病因素是由于胰岛β-细胞合成及分泌胰岛素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胰岛素受体变异或受体反应异常等所致。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病情严重者或遇有外伤、手术、感染等各种应激时可导致急性并发症,久病或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导致特异性的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受累器官包括心、脑、肾、眼、神经等,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终身性疾病,需长期监测和治疗。患糖尿病后,应正确认识,认真对待,科学治疗。不可悲观失望或有病乱投医,不要奢望有灵丹妙药,会药到病除;也不要满不在乎,不认真遵照医嘱治疗,就会延误病情,导致各种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健康。糖尿病目前虽尚不能根治,但在医务人员及病人的共同努力下,病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病人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愉快的度过一生,享有正常人的寿命。

二、正常血糖代谢过程

人们每日所进食的米、面等食物,所含的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也称为糖类。糖类在体内的代谢变化,称糖代谢。糖代谢的过程是很复杂的,简言之,主要经过以下变化:①食入的糖类经胃肠道的消化作用转变为葡萄糖;②葡萄糖从肠道吸收进入血液,称为血糖。血糖被输送到肝脏,其中部分在肝脏转变为肝糖原贮存,其余则通过血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组织;③在组织中葡萄糖进入细胞,被利用产生热量,供给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在肌肉细胞中生成肌糖原;在脂肪组织中转化成脂肪。以上代谢过程中,无论是葡萄糖在各组织中被利用或转变为糖原、脂肪贮存,均需有足够的胰岛素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生理效应降低,都可导致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

三、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及临床表现

糖尿病病人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肌肉和脂肪组织自血浆移出葡萄糖减少,糖原合成减少以及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异生作用增加,所有这些过程均可引起血糖水平增高(高血糖)。高血糖的急性效应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慢性效应表现为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1.多尿。当血液葡萄糖由肾脏滤过的浓度超过肾小管细胞的重吸收能力时,葡萄糖则在尿中出现(糖尿),滤过液中葡萄糖的渗透效应导致渗透性利尿,就出现多尿,每日排尿次数多,每日尿量也多。

2.多饮。由于多尿失水,血浆高渗状态刺激口渴中枢,患者感口渴思饮,饮水量多,当体液摄入不足时,水和伴随的电解质丢失可造成脱水,并最终引起外周循环衰竭。

3.多食。患者动——静脉血糖浓度梯度差缩小,刺激饥饿中枢,导致饥饿、多食。

4.体重减少、疲乏。由于患者体内利用葡萄糖的作用减弱,就要动用体内的蛋白质和脂肪供给人体所需能量,其结果是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增多,患者逐渐消瘦,并感全身乏力,儿童可影响生长发育。

总之,糖尿病的急性代谢效应表现可全部归因胰岛素作用的不足,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加疲乏,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所有这些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急性代谢变化均可通过给予适量的胰岛素而得到控制或逆转。但是许多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典型,甚至根本没用任何表现,而是在体检或看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有糖尿病。

四、胰岛素的分泌与调节

胰岛素是胰腺的胰岛细胞内所分泌的一种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激素。胰岛细胞由4类主要细胞组成,各类细胞具有不同的内分泌机能。其中,B细胞(β-细胞)约占60%~80%,合成和分泌胰岛素(INS);A细胞(α-细胞)约占10%~20%,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GLU);D细胞(σ-细胞)数量较少,合成和分泌生长抑素(SS);F细胞(PP-细胞)数量很少,合成和分泌胰多肽(IAPP)。各类细胞之间存在着某些机能联系,尽管每种胰岛细胞合成和分泌激素的特殊机能有所不同,但都参与了营养物质代谢的调节过程。

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排列而成的两条多肽链构成,其前身为胰岛素原,胰岛素原裂解形成胰岛素和C-肽,由B细胞释放入血循环。胰岛素的分泌分为基础分泌和餐时分泌两部分;餐时分泌又有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前者为血糖升高后刺激胰岛素快速释放,持续数分钟即降低,释放出胰岛B细胞内已合成的胰岛素;后者为缓慢的胰岛素释放过程,释放出胰岛B细胞内新合成的胰岛素。通过餐后这两个时相的胰岛素分泌,在正常人中,使餐后血糖逐渐降至正常。

正常人胰岛素的分泌,一日中不同时间胰岛素的分泌不同,随进餐前后血糖的高低而有所增减。正常人空腹时分泌胰岛素1国际单位(U)/小时,外周血浆胰岛素浓度为5μU/毫升,称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如餐前及夜间的分泌,以维持夜间及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每餐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30~60分钟达高峰,120分钟恢复到原基础水平,称为餐时胰岛素分泌,以调节餐后血糖。正常稳态下,胰岛素分泌率与血糖浓度之间呈平行关系。轻度高血糖可增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高浓度血糖反而抑制胰岛素分泌。循环胰岛素降解迅速,在人类血浆半衰期仅为6~8分钟,肝脏和肾脏是其代谢的主要部位。胰岛所分泌的胰岛素约有40%~50%在经由肝门静脉通过肝脏时,一次性即被移出而不会到达体循环。经血液运送到肾脏的胰岛素约有40%通过肾小球滤过,但大部分则由近曲小管吸收并被小管细胞降解,正常时几乎没有完整的胰岛素从尿中排泄。而C-肽不被降解,是以完整肽链的形式经肾脏排泄。

五、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胰岛素在调节人体糖、蛋白质、脂肪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胰岛素为唯一的降血糖激素,当血糖升高时,迅速引起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可促进全身各组织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又可促使葡萄糖在肝脏、肌肉等组织内转化为糖原贮存起来;另一方面,胰岛素又可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蛋白质及脂肪的糖原异生作用,其结果可使血糖下降。

胰岛素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主要为促进氨基酸通过细胞膜,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为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总体来说,胰岛素是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肪三大代谢物质的合成激素,胰岛素对代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多种酶活性的影响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