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糖尿病防治教育手册
18661100000002

第2章 播尿病洗行病学与相关基础知识(1)

第一节 糖尿病流行病学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率及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T2-DM,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严重社会问题,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卫生保健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卫生部门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一、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1.患病率急剧增加。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近20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年增长速度为0.1%以上。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980年为0.67%,1996年为3.21%,2002年为4%~5%,2007年我国部分地区调査结果已逾越10%。目前,我国已接近5000万糖尿病患者,今后还会继续增加,预测到2025年将接近1亿名。

2.患病年龄年轻化。2型糖尿病患病呈逐代年轻化现象,子代患病年龄轻于父代患病时的年龄。近年来,儿童T2-DM患病率迅速增加,不容忽视。

3.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者大量存在。我国IGT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989年为2.95%、1994年为3.20%、1996年为4.81%、2007年超越15.0%。此外,妊娠糖尿病(GDM)患者也在增加。

4.农村患病率增长更加迅猛。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步伐加快,农村T2-DM患病率增加更快。

二、2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原因

(一)种族与遗传因素

1.不同国家与民族T2-DM患病率不同。如中国3.2%、德国4.1%、美国6%~8%、瑙鲁30%。

2.同一国家不同民族T2-DM患病率不同。如美国白人为6%~8%,而pima印第安人为50%。在新加坡,华人男性为4.6%、女性为4.9%;马来人男性为9.5%、女性为7.3%;印度人男性为13.4%、女性为5.1%。

3.家族集簇发病特点。有T2-DM亲属人群患病率比无糖尿病亲属人群高4~10倍,我国调査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患病率为6.65%。

4.遗传异质性。某些单基因突变遗传特殊性糖尿病,如异常胰岛素原血症、MODY突变基因与遗传异质性、线粒体突变基因糖尿病。

(二)环境因素

1.T2-DM患病率与经济水平呈正比。T2-DM患病率随经济水平增长而上升:①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患病率不同,如美国为6%~8%,中国为3.2%;②同一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患病率不同,我国不同年份经济水平与糖尿病患病率呈正相比;③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患病率也不同,如中国人,祖国内地3.2%,中国台湾5.7%,中国香港6.7%,新加坡华裔8.6%,毛里求斯华裔16.6%。

2.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改变、活动量减少具有明显的关系。

(1)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1980—1996年16年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5倍,1978—1987年间,人均粮食消费增加了30%、肉食增加了100%、蛋类增加了180%、含糖饮料增加了95%。

(2)活动量减少:调查分析不常活动的人群,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比经常活动者高6倍。

超体重或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者,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饮食改善、体力活动减少,造成营养过剩,肥胖人群增加,因而糖尿病患病率上升。儿童、青少年T2-DM患病率上升与肥胖平行增加,我国缺乏全面资料,但北京市近10年来肥胖儿童增加了5~7倍。

3.人口老龄化。随着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老龄人口不断增加,患者以40岁以上多见,不论男女,T2-DM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三、糖尿病并发症是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其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的问题严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防治是目前研究的重点。2001年中国糖尿病学会对30省、市住院病人调查显示:合并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患者占60%;合并肾病、眼病患者各占34%。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病人主要致残、致死的原因,糖尿病的预后取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一)我国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特点

1.糖尿病住院病人大血管病变现状。高血压患病率增高的倍数与国外相似,而冠心病及脑卒中患病率增高的倍数,则远远高于国外资料。

2.糖尿病住院病人微血管病变现状。双目失明患病率增高的幅度较小,仅为非糖尿病者失明率的2倍左右。但尿毒症的患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增幅极高,说明糖尿病肾病可能是构成对我国糖尿病患者威胁巨大的并发症。

3.我国糖尿病并发症高的原因。可能有:①公众防病意识差,不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差、治疗意识差;③糖尿病专业人员及各医疗单位的专业水平不均衡;④受到社会经济的制约。

(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子

这些危险因子包括: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的类型、发病年龄、病程以及体质指数(MBI)、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吸烟和性别等等。①糖尿病发病年龄及病程与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而且危险系数较高。发病年龄越小,病程越长,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越高。②在危险因素中,MBI≥24kg/m2、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出现的频率较高。肥胖和超重的患者胰岛素抵抗(IR)明显,这可能是引起MBI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关的原因,同时提示,减肥有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高血压与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均密切相关,收缩压与各种并发症均相关,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因素,说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性。③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和低HDL-C血症等血脂异常,对并发症的影响提示我们,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中,不但要关注血压的控制,也要关注血脂的调节。④吸烟是大血管病变独立的危险因子。

四、2型糖尿病防治的原则措施

1.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査和干预治疗。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的重点是中老年人和易感人群。研究表明:IGT病人心血管病死亡率已高于正常人;单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阻止IGT向T2-DM的转化;某些药物(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等)的干预治疗也取得了效果。

2.提高对糖尿病的诊治水平,尽量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目前,约80%的糖尿病死于并发症,而80%的医疗费用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所以,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是致残和折寿的主要原因,约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亡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治疗的总目标就是要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必须更新糖尿病治疗目标的概念,由单纯强调血糖控制转变到全面治疗糖尿病病人的心血管危险因子。控制高血糖可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必须全面控制以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为中心的代谢异常(代谢综合征),如减轻体重、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改善IR、戒烟等。加大对公共健康“四大基石”的管理,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可使糖尿病患者的各种并发症减少,从而平均寿命延长。

3.建立和开展糖尿病三级防治体系。

4.加强糖尿病教育。包括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和对糖尿病人的教育(也叫做“糖尿病治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