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厚黑关系学
18659000000023

第23章 提防小人设陷阱

总体来说,能听取不同意见的领导不易受人蒙骗,而具有专断作风、凡事“我说了算”的领导则往往容易偏听偏信,处理问题较少客观性,因此受欺骗的机率要大得多。领导应放下架子,主动接近下级,主动听取下级意见,为下级创造一个平和宽松的气氛和环境,才能从善如流,避免掉入陷阱。

1.不被漂亮言辞迷惑

企业主管说:“做主管真不容易!整天忙得团团转,而且还得严防下属的舞弊行为。”

实际上,做主管是一桩最容易的事情,你只要学到一两个能使部下忙得团团转的方法,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统率部下了,而且还能有效地防止下属的欺骗。那么,这个秘诀是什么呢?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要下属拿出“原始凭证”。例如,当下属呈报书面请示时,其中谈到许多问题,你若是逐字逐句地看,必定会被搞得糊里糊涂、精疲力竭。告诉你,不要被那些美丽的辞句所迷惑,所谓的书面请示,不过是下属罗列的各项解释的报告文书,这些东西很难使你真正了解到什么。如果你真想对事情有所了解,就必须要求下属附上“原始凭证”。

你可以问他:“有什么凭证?有什么具体数据吗?有没有记录表?有多少预算?”或者你可以说:“先给我看看实物。”

假使他能拿出原始资料或实物,那就再好不过了,但也不能就此满足,你还须进一步追问下去,一探究竟。

“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

“为什么?”

“你这样说有什么根据?”

“这样做会产生什么结果?”

对这些问题,假使下属能说得有条有理,那他一定是相当优秀的,这时,你不妨夸奖他几句,使他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和热情。但大多数下属准备得不会特别充分,对这些质问,自然也无法给予圆满的答复,他们会以“等我调查后,再来报告”、“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或“这事还得问老王,他可能清楚”等等话语来作为搪塞之辞。

作为领导,这时千万不可放松,而要进一步命令他限期作出汇报,并趁机教导他作这项调查的要诀,如何搜集及分析参考资料等。待期限一到,就要详细听取下属的说明,有不清楚的地方,再详加责问,而后将其答复和以前的谈话内容相互比较一番。你可以问他:“上一次你是这么说的,这次怎么又不一样了?”

上级领导如果严肃认真,具有追根究底的精神,那么下属工作懈怠、欺瞒上级的现象就可大大减少了。

2.偏听偏信易入歧途

在你的下属当中,有人能将黑的说成白的吗?

“经理,昨天的活动已圆满结束,盛况空前,所有参加的人,都希望能再有一次机会。”

这时经理若不进一步追问详情,就很容易被部下愚弄。

经理可以进一步询问:“是吗?有多少人出席?有没有记录?反应如何?”

光是这样的询问,还是不够的。聪明的领导,应该向其他参加的人打听,询问他们对这次活动的看法和感想。问过几个人之后,你就可以将他们提供的信息与先前那个下属的汇报内容作一对比,看是否相符。

即使下属的报告不是完全捏造,而是有部分属实,你也不能接受,因为这样长此下去,会养成他们欺瞒领导的习惯。那些被下属骗得团团转的领导,多半犯了这样一个毛病,那就是爱戴高帽子。这样的领导多半是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常常容易被甜言蜜语搞得自我陶醉。在这样的人手下做事,拍拍马屁、骗骗他,是轻而易举的事。有拍马屁的下属不是一件好事,有喜欢别人拍马屁的领导同样不是一件好事,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企业,都是如此。

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在听取下属的报告之后,会注意到以下两点:

第一,冷静地做客观的事实调查,不被美丽的言辞所蒙骗。

第二,不凭自己的主观推测,也不凭个别部属的一面之辞作出判断,而是采取集体谈话的方式得出结论,作出判断。集体谈话可以采取个别谈话和群体汇报的方式,而且必须有三个以上的人参加。

上级领导只有做到这些,才不会因误信谎言,而耽误了正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戳穿“马屁精”花招

单位里常有那么一些人,专以“拍马屁”为生,而且还具有相当技巧,拍起“马屁”来不显山露水,让你在浑然不觉中上了大当,最终深受其害。

的确有不少被奉承得昏了头脑的领导,把升迁制度变成了派别之分:谁对他毕恭毕敬、阿谀奉承,就尊敬他、佩服他,他就对之恩宠有加、视为亲信,大加赞赏和关爱。无疑,这种领导风格只能助长阿谀之风的盛行。

明智的领导则不会这样做,他不会中这个圈套,他会十分鄙视和厌恶拍马屁奉承的下属。

作为领导,首先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哪些是实事求是的评价之辞,哪些又是阿谀奉承之辞;在阿谀奉承者中,哪些人是出于真心而稍稍过分地赞美几句,哪些人又是企图通过奉承领导达到自己的某种企图;哪些奉承中有可为我所用的内容,哪些奉承话纯属凭空捏造、子虚乌有;等等。对于所有这些,上级领导一定要慎之又慎,明察秋毫。

领导如何对待阿谀奉承之徒?概言之,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于那些专善溜须拍马奉承领导而又毫无工作能力的下属,方法最为简单——请君走人就是了。

当然,如果他确是无能之辈,也该让他“另谋高就”,何况他还专善阿谀奉承,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迟早会给你带来灾难。所以一旦发现这样的人,让他走人比什么都强。

第二,对于能力一般而又有些奉承爱好的下属,最好给他找个合适的位置,让他赋闲算了。

这类人不好简单辞掉,因为他还有一定的才能和工作能力。但也不可委以重任。因为他能力平庸,还爱溜须拍马。我们讲要人尽其才,不光指有效地利用人才,也指如何恰如其分地使用这些能力一般而又有些毛病的人。这类人有时还为数众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于这类人要注意批评教育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要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养成这种毛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改正起来也颇不容易。因此,对待这些人要格外注意策略,注意态度,争取从根本上扭转他们的认识,改正他们的毛病。

第三,对于那些确有较强能力却也喜好溜须拍马的人,你一定要小心对待,这些人是巨量型的“炸弹”,弄不好会造成极大麻烦。

对待这种人,首先要依据他的实际能力委以相应的职务。作为领导,起码要让下属觉得你识才,如果你有才不用,便会打击下属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热情,而且会带动一大批人。

作为领导,如果对这类阿谀奉承的人不甚了解,只看到他们的优点,没注意到他们的缺点,只认为他们很有才华,而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优秀的人才就会离你而去。

4.善对挑拨离间者

有些人喜欢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热衷于挑拨离间。作为领导,要千万注意,不要受其蒙骗。和这样的人相处,的确非常困难,但生活中这号人又是客观存在的,上级领导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的下级。和这样的下级相处,必须掌握一些技巧。

首先,要自重和互重。自重,在与不同的人交往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与比自己强的人进行交往时,要诚恳、谦虚;在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时,需要谦和,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们,而切忌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和那些搬弄是非的下属交往时,则需要正直无私、胸怀坦荡。换句话说,就是对那些毫无根据的闲言碎语不轻听、不盲信、不外传,看问题要全面客观,不要偏听偏信。

除了自重之外,互重也是很重要的。背后议论别人是不道德的,上级一旦发现下属有这样的缺点,就要及时防范,并帮助他改正这种缺点;领导发现了,却不帮助下属改正,那就是领导的失职。帮助下属改正这种恶习行为的方法很多,如尊重,以朋友般的态度善意地规劝对方。下级对上级的规劝往往是很在意的,一次劝说之后,他就会意识到你并不喜欢长舌头的人,在以后的交往中他就会在这方面谨慎小心,有所收敛。因为如果下级对上级的规劝置若罔闻,当作耳旁风,那就是对上级的极不尊重,对于这样的人,上级是不会喜欢的。一旦给上级留下这样的印象,下级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另外,对于背后议论别人的人,上级可以巧妙地引导对方获得正确认识别人的方法。比如,当对方谈论他人时,领导可以先顺着对方的话,指出这个人确实存在缺点,然后再谈谈他的长处,从而帮助下属形成正确的结论。

如果你的下属有搬弄是非的恶习,并已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已经积习难改,那么你就要疏远他,将他的话只当作一阵风掠过耳边,而且,你要考虑将他调离较重要的工作岗位,让他不能对单位的工作造成太大的麻烦。

其次,反应冷淡。有些领导可能认为把是非告诉你的人就是你的朋友,就可以依为股肱,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样的人之所以搬弄是非,多半是心怀叵测,别有他图。他们还可能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谈话素材,从你的反应中再编造新的故事,转而欺骗他人。所以,聪明的领导不会与这种下属推心置腹。令他远离你的办法,是对任何小道消息都反应冷淡,无须作答。

第三,不宜过多交往。如果你的下属总是不厌其烦地把一些人的是非辗转相告,以致对你的情绪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正常工作和决策,那你就要对这类人小心提防,以少见面或不见面为宜。如果确因工作需要非见面不可,那也要限制谈话内容,非工作的事情不要提起,工作谈完请他立即走人。

第四,保持冷静。当你听到关于自己的是是非非时,可能会感到非常愤慨,这时,你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头脑冷静。

你可以这样说:“啊,是吗?让他们去说好了。”或者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个消息,请放心,我不会放在心上的。”这样,对方会感到无空子可钻,以后也不会再来纠缠不休了。

搬弄是非的人多有不实之辞,如果领导对此类下级不加提防,必然受其蒙骗,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出现失误。

5.透过鲜花笑脸的背后

有些人没事也喜欢说话,给人一种轻浮的感觉。通常那些内心空虚的人,说话声音反而很大。所谓“会咬人的狗不会叫”,便是这个道理。

某公司的一位销售科长,向来以好说大话、喜欢高谈阔论而闻名于公司。在刚开始时,他曾一度被新闻界视为风云人物,后来由于他光说不练,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于是大家都不再加以理睬。

而科长自己似乎无法忘记以往的得意时光,他常对同事和部属说:“以前我演说时,眼前总是排了一列麦克风,那排场……”因此加深了部属对他的厌恶感。

无论任何会议,这位科长从不缺席,而且定要发表言论。发言时情绪激动,并尽可能地虚张声势,在整个会场里大声喊叫:

“我以前常听前任常务董事说,事情会……现在果然证实他说的话没错!”

“这件事,我老早就调查过欧美方面的资料,晓得真正的内幕情形。正如同我所说的,信息时代即将到来,要赶上时代,就要照我的主张采取行动……”

“专家学者、报界,都会支持我的,不信等着瞧。”

听了这些话,不难发现,这些人善于引用外来的权威以达到自我炫耀的目的。他们喜欢提到高层人士、专家名流、新闻媒介人物,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第一次见到这种人,往往会佩服他的头脑灵活、交际广泛,而事实上,这种人正是使公司陷于颓萎的罪魁祸首。总而言之,在会议上,那些喜好发言的人,往往会赢得别人的高估,以为他富于创新精神。相反地,对那些沉默者,别人又会担心:“像他那样的人,也能做事的吗?”

因此,作为上级领导,千万不要就外表的印象,对下属乱下结论,因为这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事实证明,平日领导高估的人,一旦遇有重大事件,往往是出乎意料地无能。

下属并不一定要会说话,而是需要会做事,不要被那些口里喊着“你看着吧”的人吓坏了。

领导在用人的时候,一定要对下属进行深入仔细的了解,不是看他的表面文章做的如何,而是要了解他内在的素质;当有人向你推荐了一个人,而这人又能说会道、巧舌如簧,那么你就要小心,多留一个心眼,不要因一时大意,被外在的东西蒙骗了。不然,你会因此惹火烧身,且落一个用人不明智的罪名。

6.不要轻信谣言

一谈到谣言,人人都感到头疼。谣言的传播由几个部分组成:造谣、传谣和信谣。蓄意造谣实属可恶可耻。问题是,许多人的造谣都是无意的,或者说,谣言往往是在无意中形成的。我们看一看下面这一情节:

甲对乙说:“和怎么老在一起,该不是好上了吧?”

乙对丙说:“甲说,和大概是好上了。”

丙对丁说:“和大概好上了。”

丁对戊说:“和好上了。”

一个“第三者插足”的谣言就这么传开了。你几乎无法分辨,是谁在造谣,又是谁在传谣。就像一场咬耳朵传话的游戏,从头一个到末一个,内容已被传得面目全非。最为重要的是,身为领导不应信谣。

有一位经理,在下属中看中了一个能干的部门主任,准备加以培养提拔。

这个意思一露出来,本来人缘甚好的部门主任立即遭难,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接踵而来。

最为严重的,或者说最使国人犯忌的一件事情,便是说这个部门主任和其女助手有暧昧关系,某次下班不归,其妻竟吵到单位等等。

经理动摇了。他相信“无风不起浪”,既有这么多人说你的坏话,你多少总有点问题吧?于是,便把提拔他的打算取消了。经理不知道,“无风不起浪”的“风头”,正是他自己:他透露出提拔部门主任的消息,由此掀起了三尺浪。

时间过去了好多年,经理已退休闲居在家。某一天,他与部门主任蓦然相遇,聊起彼此近况,得知部门主任的老伴已因病过世,而那个助手小姐仍然孓然一身。经理既已退休,说话便随便了许多,他问:“你们为什么不结婚?”部门主任苦笑道:“我们哪有半点私情?那天我血压升高,因为有紧急任务,便硬撑着来上班。当天没有完成工作,只好加班。我妻子关心我,她是个急脾气,便吵上门来,说我不要命了。谁知后来竟传得风风雨雨。”经理听完后颇为愧疚,他沉吟良久,才感慨地说:“你老弟真是君子,我却轻信了小人的谣言。”

因轻信谣言失去了一个理想的人才,这自然是一大损失。信谣的危害远远不止于此。因轻信谣言而作出错误决策,给整个单位带来损害的事也不乏其例。所以领导必须慎而又慎,可别轻信谣言,以免上大当,吃大亏。

7.深挖欺骗之源

在大学任教的教师,常有与回国的留学生交谈的机会。当听到他们谈及国外生活的情况时,总不免感到有些疑惑。

大多数的留学生虽身在国外,但与异国的人们没有多少交往,完全没有融入那里的社会。他们往往与本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形成“小圈子”,不懂得利用国际交流的渠道,使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

不难发现,许多来自同一地区、同一学校,或同一时期进入公司的人,往往会在公司内形成“小圈子”。他们一起吃饭,一块儿度假,一块商量问题,有事没事常爱往一起凑,而对于其他同事,则严加排斥,甚至冷眼相对。

如果说,留学生的“小圈子”给自己带来了些许遗憾,它还没有对其他人造成什么危害,那么,一个单位内部的“小圈子”则危害大矣,它使单位内部派系林立,相互对峙,勾心斗角,互相拆台,致使力量分散,形不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而且,单位内部一旦出现“小圈子”,就会形成“独立王国”,它自成“王国”,自我保护,一致对外,上级的指示在它那里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上级领导也难以了解到那里的真实情况,这样相互没有沟通,上下之间隔心,不但影响团结,造成内耗,而且还使上级不明情况,导致决策失误。

作为上级领导,如果要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使自己免受蒙骗,那就要拆散这些“小圈子”,当机立断,毫不手软。

拆散“小圈子”的办法有多种,例如可以采用岗位轮换制度,也叫职务轮换制,是企业有计划地按照大体确定的期限,让员工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做法。这种做法除可以开发下属的多种能力外,还可以有效避免“小圈子”的形成。下属在不同部门“流动”,一方面可以避免“一小撮”人长期垄断某一部门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使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年龄各异的同事间有更多的接触机会,从而使他们加深理解,形成更为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岗位轮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企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形成较为民主、和谐的气氛。只有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上级领导才能听到下属的真实声音,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要拆散“小圈子”,领导就要培养下属的团队精神,使下属之间彼此默契、互相帮助,共同为企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领导要使下属明白,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是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联系的,没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不会有个人或某个“小圈子”的“发达”。

只要有“小圈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下属联合欺骗上级、谋取私利的现象,拆散“小圈子”,便是在某种程度上杜绝了“欺骗”之源。

8.防小人要惩欺在先

某公司要招聘一批新人,刘某是该公司人事科长,招聘的事理所当然地落到了他的头上。

招聘开始后,就有吴某来为其弟弟求情,要搞一个名额。刘某见过吴某的弟弟后,觉得不太满意,离招聘条件还有些距离,本想拒绝,但想到吴某与自己在一起工作,而且又是自己关系很好的下属,免不了有打交道的时候,一旦拒绝他的请求,就会影响今后的合作。碍于情面,刘某只好答应。

这样,吴某的弟弟顺利地进公司当了一名职员。一年后,公司里选拔干部,要从科级干部中选拔一人担任副总经理。人们普遍看好刘某,因为他年富力强,工作成绩突出,而且在人事“口”干了七、八年,对管理工作也颇有经验,再说,谁不知道在人事“口”干几年提拔上去是常理?刘某对自己也颇有信心。但是结果公布,副总经理不是他,而是那位吴某。刘某颇感不解,觉得不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都比吴某占优势。后来有好心人告诉他,吴某早已“瞄上”了副总经理的“宝座”,为了与刘某竞争,他处心积虑,编造事实,在上级那里给刘某打了不少“小报告”,还说刘某以权谋私,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谋了不少利益。

听到这些,刘某气得快炸了,没事就说:“对人好,错了吗?对人好,错了吗?”

像刘某这种情形很多人碰到过,有道是“把心肝切给小人吃,人家还嫌腥!”

为什么会这样?倒也不是“对人好”这件事是错的,而是刘某忽略了人性中“恶”的一面。人是善恶并存的,圣人虽有,但毕竟凡夫俗子占多数。这种善恶并存的凡夫俗子心中的“恶”在适当时空便会冒出来,就如细菌在适当的温度下便会滋长那般。刘某对吴某的好,给了吴某他是“好好先生”的印象,正好给他心中的“恶”提供了抬头的时空。吴某的“恩将仇报”是一种例子,另外还有因为你的“好”而“软土深掘”,得寸进尺的。

刘某的例子确实是个教训,因此“对人好”要讲究方式方法。

要先从“不好”开始,再进到“好”的层次。所谓“不好”倒也不是无理的苛待,而是给他一种精神上的压力,让他知道你并不是“好好先生”,那么对方便不会有“反正他不会对我怎么样”的侥幸。过一段时间后,再对他“好”,这样对方会因“松了一口气”而感激你,而且也不会认为你是“坏人”。尔后便可以“好”与“坏”交互运用。也可以说,宁可先严后宽,再宽严相济,若先宽后严,绝对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怨你、恨你!就像给小孩糖果,先给少再给多,他会很高兴,并且说你“好”;若先给多后给少,他就要生气哭闹了。大人也是如此。因此,要让对方为了获得你对他的“好”而付出代价,绝不可让他有“得来容易”的感觉,否则他就不会珍惜你对他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