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湖海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8646900000019

第19章 “超级生命”之谜(5)

人们推测,每天流进这个无底洞的海水足足有三万多吨。可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多的海水“哗哗哗”地往洞里边流,却一直没有把它灌满。所以,人们曾经怀疑,这个无底洞会不会就像石灰岩地区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的地形呀?

那样的地形,不管有多少水都不能把它们灌满,不过,这类地形的漏斗、竖井、落水洞都会有一个出口的,那些水会顺着出口流出去。可是,希腊亚各斯古城海滨的这个无底洞,人们寻找了好多地方,做了各种各样的努力,却一直没有找到它的出口。

1958年,美国地理学会曾经派出一个考察队,来到希腊亚各斯古城海滨,想揭开这个无底洞的秘密。

考察队员们采用的是这么一种办法:他们先把一种经久不变的深色染料放在海水里边,然后看着这种染料是怎么随着海水一块儿流进无底洞里边去。接着,考察队员们赶紧分头去观察附近的海面和岛上的各条河流、湖泊,看看有没有被这种染料染出颜色的海水。可是,考察队员们费尽了力气,察看了所有的地方都没有发现被染料染了颜色的海水。

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是海水的量太大,把有颜色的海水稀释得太淡了,让人们根本看不出来吗?

考察队员们只好回去了,可是,他们一直没有甘心。过了几年以后,他们研究制造出来一种浅玫瑰色的塑料粒子,这种塑料粒子比海水稍轻一些,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不沉底,也不会被海水溶解了。

这一天,考察队员们又来到希腊亚各斯古城海滨的那个无底洞。他们把130公斤的塑料粒子都倒进了海水里。工夫不大,这些塑料粒子就顺着海水流进了无底洞。考察队员们心想:“现在,哪怕只有一粒塑料粒子在别的地方冒出来,我们就可以找到‘无底洞’的出口了,就可以揭开这个‘无底洞’的秘密了。”

但是,结果又怎么样呢?考察队员们发动了好多人,在各地水域里整整寻找了一年多的时间,一颗塑料粒子也没有找到。

那么,这么多的海水流进无底洞,最后究竟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这个无底洞的洞口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一直到现在,它还是一个谜!

而据最新报道,在我国内蒙古霍林郭勒市也发现三个自然洞,其中—个直径—点五米,深度尚无法测知的“无底洞”。这三个自然洞位于霍林郭勒市东北部骆驼脖子山。一个竖洞约40米深,—个斜洞约10米左右深,而在山巅处的“洞”扔下一块三公斤重的石块,石块碰撞洞壁声由大到小,20秒钟后听不到声音,到底有多深至今还是个谜。当地牧民说,这个洞口春夏秋冬都长有绿苔,尤其冬天,洞里经常往上冒白汽。

在这个“无底洞”周围,奇峰嵯峨,怪石嶙峋,植被丰富,山杏树满山,并常有沙伴鸡、野鸡、狍子、黄羊、野鹿、野猪、狼等禽兽出没。当地有关人士认为,奇形怪状的石崖和四季长青的无底洞将是探险家和游客的好去处。

上帝的圣潭

在帕尔斯奇湖东南部有一处不冻的深潭,它深不见底。

人们称它为“不沉湖”或“上帝的圣潭”。

原来,早在19世纪时,有一家姓鲍伊的印第安人迁来此处定居。他们住在深潭的附近,一天,他们的木筏遇到了飓风,当木筏被吹到深潭时已经被支解得支离破碎。鲍伊一家7口人,有5人掉进了深潭,掉下水的人惊恐万状,拼命高呼救命。但是,抢住木筏的人不论是怎么拼命也无法靠近援救他们。筏上的人眼睁睁地看着水中挣扎的人失声痛哭,水里的人也露出绝望的眼神……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那些在水中挣扎得精疲力尽的人们,绝望之际发现自己并没有下沉,他们觉得像有什么东西托住似的,他们得救了。后来,有一个法国人蒙罗西哥来到此地,一不小心也掉进了深潭,他和前面的人一样也侥幸逃脱厄运。事后他对人说:“那就像上帝的手,把我托了起来,使我不能下沉。”

因此,人们就称这个深潭为“上帝的圣潭”。

“上帝的圣潭”很快就传遍了世界各地,吸引来不少的旅游者。1974年,到火炬岛考察的伊尔福德一行人也慕名来过此地。但在经过水质分析后,竟没有发现这里的水的比重与圣潭周围甚至整个帕尔斯湖水有什么不同。因此,许多专家学者都猜测水下有特异物质,当有物体落入水中时,这种特异物质就释放出某种能量,增大了水的比重,使物体能够浮在水面。

但是,这一说法很快又被另外的专家否定了,因为经他们试验,当人落水时取出水样来,然后与圣潭平静时的水样相比较,其成份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前后水样成份完全相同。更让人称奇的是,不仅人无法沉人水底,就是钢铁也不会沉下去。到1979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物理学会几位专家,协同圣弗朗西斯科海军基地和加拿大航海科学院,对“上帝的圣潭”进行了又一次测试,可他们仍然一无所获,没有找到什么有力的依据。

只是他们发现,圣潭不但排斥人类,而且排斥任何物体;仪器不能深入,潜水员无法潜入水中。有一位名叫哈德希布漠的海军军官,将手上的一枚钻戒扔进圣潭,那戒子也居然像渔浮一样漂在水面。

在94平方米的“上帝的圣潭”,时至今日在它的区域内,还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沉下去,对于这种现象,没有人能说得清是什么道理。由于它的神秘,不少人曾提出将帕尔斯奇湖辟为旅游地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样,在位于阿拉伯半岛的约旦河谷,有一个淹不死人的死海。19世纪时,地质学家来到这里,测出死海的水面比地中海海平面低393米。

关于死海,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公元70年,罗马远征军统帅狄度攻打耶路撒冷时,为了惩罚那些敢于反抗的人,准备处死几个奴隶,给他们带上镣铐,投进死海。说来奇怪,这些奴隶被水浪送回岸边,没有淹死。狄度以为这是神灵在保佑他们,因而只能把他们赦免了。

那么,既然淹不死人,为什么叫它死海呢?原来,在这海水中,生物是很难生存的,湖里既没有水草,也没有鱼儿,连湖的周围也是寸草不生,一片荒凉。固此,就叫它“死海”。

其实,死海不是绝对的“死”。在死海的堆积物中,科学家们发现,居然还有绿灌和细菌的存在。

血湖之谜

198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在西非喀麦隆,游人们惊奇地发现,平时碧蓝晶莹的耐奥斯湖突然变得一片血红。人们不由得拥过去想看个究竟,但瞬时惊呆了,眼前的一切惨不忍睹。

沿坡的草丛里到处躺着死去的牲畜,附近村里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一片死寂。

在离耐奥斯湖较远的地方,人们找到了一些昏迷不醒的垂危者。从这些幸存者的口里,人们大致了解了惨案发生的经过。在前一天傍晚,突然从耐奥斯湖发出一阵隆隆的巨响,只见一般圆柱形蒸气从湖中喷涌而出,直冲天空,高达80多米,然而,又像一朵烟云一样,飘到山谷。同时,一阵大风从湖中呼啸而起,夹着令人窒息的恶臭,把云朵推向四邻的小镇,烟云所到之处,任何生命旋即死亡。

这件事发生后,科学家对湖水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里面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还有许多其他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一旦释放,地面的生命便会死亡。这种分析是否具有科学道理,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更主要的问题是,从海底喷射而出的蒸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能释放出如此剧毒的能量?

台湾岛成因之谜

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然而关于台湾岛的成因,在地质学界却众说纷坛。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距今2亿年前,大约是在中生代的三迭纪时期,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产生褶皱、隆降而奠定台湾地质的基础。此后又为海水所淹没。以后又经历几次造山运动和地壳运动,在距今200—300万年前,造山运动再次剧烈进行,中央山脉再度挤压上升,其两侧也褶皱成山,显露出海面,那就是中央山脉东的台东山脉,西的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形成台湾的现代地形。

另一种看法是,台湾地层与大陆属于同一结构,在距今100万年前后,它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同大陆连接在一起,最多是一个半岛。第四纪后因地层变动,局部陆地下沉,出现了台湾海峡,使台湾成了海岛。而且,即使出现了海峡,澎湖列岛南部同福建陆地之间,直到5400年前,还有一条经过台湾礁的陆地联系着,而澎湖与台湾的陆地联系则一直维系到距今6200年前。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新生代的第四纪以前,台湾同大陆是分开的,第四纪以后有合在一起的时候。因为第四世更新世前,由于地壳上升的变动和地球上气候变冷的影响,沿海地区出现了陆地面积扩大的情况。那时台湾海峡的海水可能几乎退干,成了陆地,于是出现了台湾同大陆连成一片的局面。后来到了更新世后期,地球上气候转暖,海水上升,陆地减少,台湾海峡再次出现,台湾和大陆又隔开了。

如此经过多次反复。

以上三种说法,究竟谁是谁非,还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

红海的形成之谜

红海是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与非洲东北部海岸之间的一个狭长内海。它是沟通欧亚两大洲,连接印度洋与地中海的天然水道,每年都有成千上万艘船只从这里通过。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诞生以后,对红海的形成有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科学家们认为,大约在4000万年以前,地球上并没有红海。那时非洲与阿拉伯半岛还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就在今天红海的位置上,地壳发生了断裂,阿拉伯半岛的陆块不断向北移动,红海各地不断展宽,印度洋的海水通过曼德海峡灌了进来,才形成今天的红海。

按照板块学说的观点,如今的大洋都是昨天陆地分裂并不断向两侧移动造成的。他们用发展的眼光,把世界海洋的发育历史分成若干阶段。比如,大西洋正处在发育旺盛阶段,叫壮年海;太平洋正处在发育后期,叫老年海;地中海在不断萎缩,叫残留海;而红海则处于发育初期阶段,称为幼年海。

据科学家研究,目前红海正在“成长”,大约每年向两侧扩张2厘米。

那么,红海会不会变成大洋呢?

按照板块学说,只要红海的扩张过程不停止,随着时间的推移,终有一天,红海一定会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洋。

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红海今天的扩张运动一直在进行,但却无法保证海底扩张会一直持续下去。据现在掌握的材料,在以往漫长的地壳发展中,有的板块不停地移动,最后形成了大洋;有的板块则在移动过程中,受到其他板块的阻挡,中途停止了移动,并未形成大洋。

红海是否能成为大洋,还需要时间加以证明。

长江、黄河的源头之谜

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首先,关于河流正源的确定标准,学术界的意见就不统一。有的赞成以水流最长者为正源;有的主张视河道上下游的一致性,以形似干流的自然延长者为正源;有的说应该以水量大者为正源;有的主张依照历史习惯,维持人们长期以来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轻易变更;更有人将河谷形成较早者推为正源;此外还有强调流域面积大小或发源地海拔高低等等。

由于上述原因,长江、黄河源头的众说纷纭也就可想而知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对长江进行了考察,将木鲁乌苏河和楚玛尔河分别定为长江的南、北两源。1976年和197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进行了两次扛源考察,又把格拉丹冬雪山下的沱沱河定为长江正源。但1986年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在完成了科学考察漂流的壮举后,却提出…另一支流当曲的长度比沱沱河长3.7公里,而且流量是沱沱河的3倍,流域面积是沱沱河的1.7倍,所以长江正源应让位当曲。但是这一看法目前还未作为定论。

关于黄河源头也是众说纷纭,仅不同年份出版的《辞海》对其就有不同的叙述。

1947年版:“源出青海省巴颜喀喇山之噶达素齐老峰,亦曰阿尔坦河。”1965年版:“源出青海省巴颜喀喇山脉达泽山东麓约古宗列渠。”1979年版:“上源卡日曲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1987年《辞海·中国地理分册》,又鉴于黄河源头的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的现状,而闭口不谈谁为正源,而只注明“上源马曲(约古宗列渠)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达泽山麓;卡日曲出各姿各雅山麓。”

因此,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怎样确定长江、黄河源更科学合理,还有待于继续探寻。

热水湖疑谜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可是,令人惊讶的是,科学家们在这个冰封雪裹的世界里却发现了一个水温很高的热水湖——范达湖。这个湖最深处66米,水温高达25℃,盐类含量为海水的6倍多,氯化钙的含量高得吓人,是海水的18倍。南极干冷世界中出现的这一十分温暖的湖泊,给科学界带来了难解之谜。

日本、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的南极考察队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这一疑谜加以解释,争论不休。其中有两种学说颇为盛行,一种是“太阳辐射说”,一种是“地热说”。

太阳辐射说认为,热湖来自太阳辐射的积蓄。夏天,当强烈的太阳直射湖面,太阳光中的短波光线透过冰层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暖了,剩余的辐射几乎都被底层咸水所吸收、蓄积,湖面的冰层也产生一种“温室效应”,阻止了湖内热量的散发。而氯化钙这类的盐类浓溶液能有效地蓄积太阳热,南极热水湖恰恰就是这种盐类蓄热的巨大的天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