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郁达夫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18642300000045

第45章 附录 郁达夫年谱(1)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十二月七日生于浙江省富阳县城满洲弄内郁家。名文,字达夫,幼名荫生,也作应生。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四岁

父亲郁企曾病逝。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六岁

春,入郁家亲友葛宝哉的私塾读书。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七岁

春,入富阳县城内的魁星阁私塾就读。

1904年(光绪三十年)八岁

春,入县城公立私塾“春江书院”就读。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十一岁

春,入新式学校——富阳县县立高等小学学堂就读。

1911年(宣统三年)十五岁

一月,从县立高等小学学堂毕业。二月,考入杭州府中学,后因学费不足,只好就读嘉兴府中学。九月,转入杭州府中学,开始学做旧体,并向报纸匿名投搞。

1912年(民国元年)十六岁

九月,转入美国长老会在杭州办的之江大学预科班。不久因参加反抗校方无理压迫学生的罢课风潮被开除。

1913年(民国二年)十七岁

转入杭州外国宗教团体浸礼会开办的蕙兰中学学英语。三个月后退学。

九月下旬,跟随长兄东渡日本。十一月,开始在东京神田正则学校预备班补习中学课程和日语。

1914年(民国三年)十八岁

夏,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特设预科班,获得官费生资格,就读于一部(文科)。

1915年(民国四年)十九岁

六月,在上海《神州日报》上用真名连续发表诗作。

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毕业之后,被分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三部(医科)就读。在校刊《校友会杂志》上发表诗作,署名“春江钓徒”。

1916年(民国五年)二十岁

转回一部(文科),专修法学部政治学科,重读一年级。开始大量阅读各国小说以及各种理论著述。

1917年(民国六年)二十一岁

六月,回国省亲。

八月,奉母亲之命与孙荃订婚。

九月,离开富阳,经杭州、上海返回日本。

1918年(民国七年)二十二岁

五月,为抗议丧权辱国的“中日军协约”响应以罢课和回国请愿方式的举措,但未介入团体行动。

十二月,完成自本年五月开始写作的《自述诗》十八首。

1919年(民国八年)二十三岁

七月,自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一部丙类毕业,找算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读书。

九月,回国参加全国外交官和第二届高等文官考试。未被录取。

十一月,离京返回日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就读。曾拟与他人合办文学杂志《寂光》(又名《凝视》),后因经费这不足作罢。

1920年(民国九年)二十四岁

二月,与成仿吾、张资平及郭沫若、田汉等,酝酿组建文学社团并创办新文学刊物。

七月,在家人的一再督促下启程归国,与孙荃结婚。

十一月,作诗数首,抒写新婚期间的不快,另有《寄内》诗五首。

年底,写作小说《银灰色的死》和《还乡记》。

1921年(民国十年)二十五岁

五月,作随笔《夕阳楼日记》,对国内文化界的丑陋现象进行激烈抨击。小说《沉沦》修改完毕。

七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田汉等在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刊物。

九月,作《纯文学季刊<创造>出版预告》,干载《时事新报》上刊载。因文中有指责“我国新文艺为一二偶像所垄断”之语,引起了文学研究会部分成员的不满。

十月初,为筹措办刊物的经费和维持生活,赴安庆就任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英文科主任。在此期间,结识妓女海棠。

同月,小说集《沉沦》出版。《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1922年(民国十一年)二十六岁

一月,自安庆到上海,筹编《创造》季刊创刊号。

三月,返回日本,参加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考试。

四月,领取毕业文凭,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作小说《怀乡病者》,后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言语学科。

五月,《创造》季刊创刊号由上海泰东书局正式出版发行。其小说《茫茫夜》及随笔《艺文私见》引起重大反响。为留日学生的官费之事回国请愿,与浙江教育当局交涉二十余天。

七月,启程回国,结束了近十年的留学生活。作散文《归航》。

九月,胡适在《努力周报》第十二期发表(编辑余谈——骂人)一文,引发创造社与胡适等人的论战。

十月,发表《答胡适之先生》。并作独幕剧《孤独的悲哀》。

十一月,作小说《采石矶》,并在其中影射胡适与自己的关系。

1923年(民国十二年)二十七岁

二月初,辞去安庆教职,赴北京小住。此期间与鲁迅结识,自此两人过往甚密,友谊日增。

三月,被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取消学籍。

四月,主持创造社及其所属刊物的编辑工作。写作小说《茑萝行》。

五月,主持并编辑《创造周报》。作随笔《文学上的阶级斗争》一文,主张文学表现应以表现人生为要务。

七月,作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主持编辑的《中华新报》副刊《创造日》创刊,发表《创造日宣言》。作《<茑萝集>献纳之词》和《<茑萝集>自序》。作散文《还乡记》。作《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编成《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一书。

十月五日,接受北京大学的聘书,任政治、经济及史学系统计学讲师。八日,到达天津,作散文《海上通信》。

同月,《茑萝集》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十一月,《创造日》停刊。

1924年(民国十三年)二十八岁

一月,作散文《零余者的自觉》(后改为《零余者》)和散文《一封信》。

春,让孙荃带长子龙儿北上至北京。

七月,鲁迅来访,并赠以《中国小说史略》。

1925年(民国十四年)二十九岁

一月,为反对国学庸俗化,作随笔《骸骨迷恋者的独语》一文。

二月,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

十月中旬回北京;就武昌师大的内部纠纷作《通信——说几句话》,揭露教育界的黑幕,并为自身辩护。访当时正抗击教育总长章士钊高压的鲁迅。

十一月,辞掉武昌师大教授职务后返回上海,与郭沫若等筹组创造社出版部。

本年,长女郁洁民出生。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三十岁

一月,论著《小说论》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二月初,与郭沫若等商议出版《创造月刊》,以作为《创造》季刊的继续。作《创造月刊》发刊词。

三月,到达广州,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并兼任广东大学出版部主任。

四月,作散文《南行杂记》。

六月初,因长子患病,离开广州赴京。十四日,途经上海,作《<达夫全集>自序》。同日,年仅四岁的长子夭折。

同月,论著《文艺论集》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七月,论著《戏剧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九月,创造社出版部第一次理事会在广州分部举行,在缺席情况下被推选为总部理事和编辑委员。

十月初,离京南返。途经上海逗留时,因悼念长子于旅馆中作散文《一个人在途中》。

十一月,开始写作《劳生日记》和小说《迷羊》。被推举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正式向戴季陶辞去中山大学教授及出版部主任之职。

本年,次子郁天民出生。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三十一岁

一月,开始写作《村居日记》。开始主持创造社出版部事务,并先后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和《新消息》周刊。与王映霞相识相恋。以笔名“曰归”发表《广州事情》。

二月,作《穷冬日记》和《新生日记》。

三月,与王映霞正式约定情事与婚礼。

六月,《达夫全集》第一卷《寒灰集》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

同月,与王映霞正式成婚。并将订婚之事告知孙荃。

七月,最后一次出席现代评论社会议。整理创造社出版部计划,决定两星期后北上,并决意交出出版部事务。

八月,在《申报》和《民国日报》上公开宣布退出创造社。论著《文学概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九月,日记集《日记九种》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十月,与鲁迅共同加入中国济难会。《达夫全集》第一卷《鸡肋集》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

十一月,开始在《北新半月刊》上连载小说《迷羊》。《达夫全集》第三卷《过去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同月,与鲁迅、郑伯奇、蒋光慈商议合作复刊《创造周刊》。

本年,与孙荃所育次女郁正民出生。

1928年(民国十七年)三十二岁

一月,作《卢骚的思想和他的创作》及《<敝帚集>题辞》。小说《迷羊》单行本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二月,作《翻译说明就算答辩》,反驳梁实秋的指责。

三月,《达夫全集》第四卷《奇零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十日,开始翻译辛克莱的文艺论著《拜金艺术》。十五日,《达夫代表作》由太阳社所属的上海春野书店出版,预备将全部版税赠予太阳社作经费,但不久当局以钱杏邨所作的《后序》不妥为由将此书查禁。

五月,译完屠格涅夫的《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并将译稿交给鲁迅。

六月,作《通信——关于Max Stirner》。并与鲁迅合编的《奔流月刊》创刊。

八月,作为反批评,作随笔《对于社会的态度》,再一次申明自己脱离创造社的原因,并为鲁迅辩护。作《革命广告》,驳斥有关自己和鲁迅的谣言。

九月,与夏莱蒂主编的《大众文艺》创刊。

十一月中旬,因盛传当局欲将其逮捕,离开上海暂避苏州等地,途中作散文《感伤的行旅》。

本年,与王映霞所育长子郁飞出生。

1929年(民国十八年)三十三岁

一月,《创造月刊》停刊。

二月,当局查封创造社出版部。

四月,主编的《大众文艺》自第二卷第一期起由陶晶孙接编。

六月,小说散文合集《在寒风里》由厦门世界文艺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