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郁达夫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18642300000002

第2章 郁达夫小传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县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没落的中间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他7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来又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打下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中学期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多次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后来因参加罢课学潮被校方开除。

他于1913年跟长兄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广泛涉猎了大量文学与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变得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并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成了郁达夫的成名作。

1922年郁达夫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宣布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郁达夫是发起人之一,后来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白色恐怖的镇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下了大量文笔优美的游记。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新加坡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化名越廉隐居下来因精通日语被迫为日本宪兵队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诱骗出家门、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其杀害,终年四十九岁。郁达夫被杀害后,由于日本宪兵队封锁消息,国内出现了大量关于郁达夫下落的猜测。日本著名作家铃木正夫经过20多年的调查,凭借非常翔实的资料,并且找到了下令杀害郁达夫的宪兵班长,最后把真相公布于天下。

后来印尼爱国华侨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离武吉丁宜三公里的华侨公墓,建立了一座高达两米的烈士纪念碑,以纪念郁达夫和其他十位惨遭杀害的反法西斯战士。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后来郁达夫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被拍成多部影视作品。电视剧《郁达夫之死》曾获1995年度“飞天奖”,由周润发主演的电影《郁达夫传奇》更是深受观众喜爱。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他作为“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与鲁迅、成仿吾、田汉、郭沫若等人交往甚密,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中,细致入微而又大胆地展示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虽然这些作品中同时也有自然主义及其它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浪漫主义的风格仍是其主要的特点),开创了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成为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

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形成与近代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了他的创作,其作品风格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极相似,都表现出一种“忧伤、厌世”的情绪。这一风格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特点。

郁达夫一生著述颇丰。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后来又有《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等出版。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有名,影响也最为广泛。郁达夫的作品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也多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黑暗社会里的苦闷与忧伤,清新秀丽而又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明丽、忧伤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