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18626000000029

第29章 君子与小人(1)

自古以来,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平息过。“小”是人性中兽性与智性野合的产物,它被道德深压在人性的底层,稍有机会就露出脑袋,兴风作浪。但是,邪终不能压正,再加上社会舆论对公共道德一方的倾斜,无论小人有多大的能耐,他能够生存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1.君子斗不过小人?

君子总是作为小人的对立面而存在,但凡有一个小人,就必然会有供这个小人当做愚弄对象的君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小人集团的诞生,就是以三皇五帝之一的舜为诱因,这个集团达成的一致利益就是如何用阴谋陷害舜,谋取其妻子和财产。

舜的父亲是一个糊涂蛋,叫做瞽叟(意思就是瞎老头子)。舜的母亲死得早,所以瞽叟就又娶了一个妻子,不久便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做象。舜的继母性情比较阴险,仗着瞽叟对她言听计从,便想方设法虐待舜,使他抬不起头。但是舜对这些毫不介意,仍然孝敬自己的父亲和继母,并且处处让着弟弟象。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舜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他的优良德行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扬。

尧当时正在选自己的继承人,他刚把自己的儿子丹朱给否决了,却苦于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选。这时有人向尧推荐舜:“我听说舜这个人很好,既能吃苦肯干,又有头脑,很孝敬父母,老百姓都在说他的好话,可以让他来当我们的领袖。”

尧听了别人对舜的介绍之后很高兴,决定先考验他一下。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还让自己的九个游手好闲的儿子也去和舜生活在一起,看看舜如何带领他们生活。舜结婚后,带着两个妻子一起下地种田,并且像过去那样孝敬老人,照顾弟弟。在舜的身体力行的教化下,娥皇和女英都放下架子恭恭敬敬地孝敬老人,尧原先不务正业的九个儿子也变得通情达理了。

尧看到这些改变后,十分高兴,就赏赐舜一套细麻布衣服,一把琴,一群牛羊,还派人给他筑起了一个粮仓。舜的继母和弟弟看在眼里,加之原先舜的为人是有口皆碑的,就更加妒火中烧,不遗余力地想把舜给害死。

有一次,瞽叟叫舜去修补粮仓房顶。当舜爬上粮仓之后,象在下面就把梯子撤掉,点起大火来。就在舜要葬身火海之际,舜突然想出一个办法,他当时带着一个大斗笠,于是就把斗笠摘下来,拿在手上,像大鸟一样张开翅膀飞下来,逃脱了一次险境。舜能想出妙法逃生,瞽叟和他老婆、还有象并没有就此收手,他们接着想出了更加毒辣的一招。这一次瞽叟让舜去挖井,当估计舜已经挖到很深的时候,就将泥土石块全部投到井下,想砸死舜。他们本以为这次十拿九稳了,象还洋洋得意地说:“出这个主意的是我啊。”却不料舜在井底已经挖开了一条斜向的地道,从那里爬了出来。瞽叟他们根本想不到这些,已经急不可待地去舜家里抢夺财产。象还和父母约定好:“舜的两个妻子和琴归我,牛羊和仓库归你们。”可当他们一进屋的时候,却发现舜正坐在床边弹琴。象大吃一惊,结结巴巴地对舜说:“我是十分想念你才过来看看你呀。”舜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你来得正好,我还找你有事情呢。”舜在此之后更加孝顺父母关心弟弟。而尧看到这些,自然把位子禅让给了舜。

舜在登上帝位之后,车上插着天子的旗帜,当去朝见父亲瞽叟的时候,仍然毕恭毕敬地行子女对父母之礼,并且还封象为诸侯。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小人集团在圣人的感化之下,不免杂念全无,一心向善了。

邪终不能压正,社会在朝着“仁者无敌”的方向发展,但是仁并不是一味退却,而是根本不屑与他们一般见识。舜的一次次忍让使他以退为进,威望不断攀升,也增加了小人加害于他的难度。

感悟: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命题:“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究竟是对还是错?其实,“小”是人性中兽性与智性野合的产物,它被道德深压在人性的底层,稍有机会就露出脑袋,兴风作浪。但是,自古以来邪终不能压正,本文中舜通过身体力行加以证明:如果说无数的小人凭借着忍术来得志,那么君子在忍术的磨炼上也同样显露出毫不逊色的功力,再加上社会舆论对公共道德一方的倾斜,君子战小人而胜之并非是不可能的。

2.不被伪善者所陷害

伪善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杀机,何以见得?且让我们掀开历史的一页,看看伪善掩盖下的一幕惨剧吧!

战国时,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弟子,共学兵法,曾有八拜之交,结为异姓兄弟。庞涓为人刻薄寡恩,孙膑则忠诚谦厚。有一年,庞涓听说魏国正在招贤,访求将相,不觉心动,就辞行下山。临行,孙膑相送话别,庞涓说:“我与兄弟有八拜之交,誓同富贵,此行若有进身机会,必为兄举荐,共立大业。”

庞涓到了魏国,魏惠王见他一表人才,韬略出众,便拜为军师。他东征西讨,屡建奇功,败齐一战,声镇诸侯,诸侯忙相约联袂来朝,庞涓之名,震惊各国。庞涓虽显赫不可一世,却还妒忌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义兄孙膑。他认为孙膑具有祖传的“孙子十三篇”兵法,胜己一筹,一旦给予机会,必将会压倒自己,故始终不予举荐。

鬼谷子与墨子相交甚密。一次,墨子来访鬼谷子,见到孙膑,交谈之下,叹为兵学奇才。墨子到了魏国之后,在魏惠王面前举荐孙膑,说他独得其祖孙武秘传,天下无有对手。惠王大喜,知孙膑与庞涓是同窗兄弟,就命庞涓修书聘请。庞涓明知若孙膑一来,必然夺宠,但魏王之命,又不敢违抗,乃遵命修书,遣史送迎。鬼谷子深通阴阳之术,算知孙膑之前去凶险难测,但天机不可泄漏,只好在他名上加一“月”字(孙膑,原为孙兵),并给其锦囊一个,吩咐他必须到危机时候方可拆看。

孙膑拜辞先生,随魏王使者下山,登车而去。见了魏王,叩问兵法,孙膑对答如流,魏王大悦,欲拜为副军师,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膑实臣之兄,岂可以兄为副?不如权拜客卿,候有功绩,臣当让位,甘居其下。”魏王大喜,于是拜孙膑为客卿。又是一番忠肝义胆的表演,殊不知这时的庞涓心怀陷害孙膑的奸计。伪善往往就是在这种场合下才登台亮相的。从此,孙庞两人频繁往来,但彼此相处,庞涓却失去了当年的真挚。庞涓心怀鬼胎,欲除义兄而后快,但因孙膑熟读兵法,想待其传授后再下毒手。

不久,孙、庞二人在魏王面前摆演了一次阵法,庞涓固不及孙膑,更加怀恨在心。经过一番策划,他制造了孙膑私通齐国的假象,并报告魏王。魏王一听,雷霆大怒,削去了孙膑的官职,发交庞涓监管。庞涓又进一步落井下石,私奏魏王,将孙膑的一对膝盖骨削去。孙膑并不知这一切都是庞涓所为,他还为庞涓在魏王面前为自己求情而感激万分呢,就答应庞涓的要求,在竹简上刻祖传的《孙子兵法》。不料,庞涓派去照料孙膑的仆人成岸是个仗义之人,把这一切全都告诉了孙膑。孙膑大吃一惊,兵法当然不能继续刻了,但若不刻,必死无疑。情急之中,打开了临别时鬼谷子送的锦囊,见里面有副黄绢,上写有“诈疯魔”三字。孙膑顿时有了主意。

晚上,饭送了上来,孙膑举起筷子,忽然仆倒在地上,作呕吐状,一会儿又大声叫喊:“你何以要毒害我?”接着把饭盒推倒在地,把刻写的竹筒,全扔进火炉,口里不断地说着胡言乱语。看守不知是诈,慌忙去禀报庞涓。次日庞涓来看,见孙膑痰涎满面,伏地哈哈大笑,忽而又大哭。庞涓问:“兄长为何又哭又笑呢?”孙膑说:“我笑魏王想害我命,而不知我有十万天兵保护;我哭的是魏国除我孙膑之外,无人可当大将。”说完,瞪眼盯住庞涓,复叩头不已,口叫:“鬼谷先生,您救我一命吧!”庞涓说:“我是庞涓,你不要认错人!”孙膑抓住他的袍子不肯放手,乱叫:“先生救我!”

庞涓见孙膑这样,心里还是很怀疑,认为可能是孙膑诈癫装疯。回去后他想试探其真假,就命令左右把孙膑拖入猪圈里。猪圈里粪秽狼藉,脏臭不堪,孙膑披头散发,若无其事地躺在屎尿中。不久,有人送来酒食,说是哀怜先生被刖之意。孙膑一看就知道是庞涓耍的花招,怒目大骂道:“你又来毒我么?”一把把酒食打翻在地。使者顺手拾起一节猪屎给他,他拿起后有滋有味地嚼起来,吞进肚里。使者把情况回报给庞涓,庞涓这才相信孙膑真的疯了,从此对孙膑不加防范,任其出入,只派人跟踪而已。孙膑这“疯子”行踪不定,早出晚归,一直住在猪圈里,有时爬不动了,就睡在街边荒屋里,随便捡到什么就往嘴里塞,魏国人都以为他真的疯了。

后来,墨子得知孙膑在魏国遭受庞涓的残害,了解了孙膑装疯的真相后,就设法把他营救回齐国。以至于才有了后来的孙膑以“围魏救赵”之计,大败庞涓。到此,奸诈的小人庞涓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感悟:

君子之所以容易被小人骗是因为他们没有小人的毒辣。作为君子要时刻防范小人,生活中,我们也应多读一些历史,多了解一些奸计和反奸计,就不易被那些存在于生活中的伪善所蒙蔽和欺骗了。远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没有远见必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棋道如此,战争如此,人生亦如此。识破假象看本质是处世之本,放开眼界看未来是立身之本。为人处世的根本有了,伪善者的画皮就很容易剥开。但愿我们都做个远见卓识的人,不被伪善所陷害,不为遭受生活的欺骗而沉沦。

3.人人喊打,小人如过街的老鼠难生存

在新加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习俗的变更,惊蛰日从防止白虎危害五谷日演变成打小人日。现在,人们已经不害怕白虎,反而怕小人来暗害。所以人们都在这一天带上生鸭蛋、黑糖及肥猪肉去拜虎爷,或把祭品塞进虎口,或在虎口上擦一擦,意思是让虎爷吃个饱,不要开口伤人。同时,还要把虎爷纸贴在墙上,再用鞋子打小人,驱赶小人,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不要遇到小人,暗箭伤害,一年行好运。在新加坡的许多庙宇都有虎爷,也提供打小人的服务。

现代的人们已经把小人是否出现看做是一种运气,小人也被迷信化了。这种观点虽然不科学,但从另一面也说明了小人已经是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了,所以小人的生存空间是越来越小了。

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变法失败,被罢相,贬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居住在江宁的半山园中,常常深悔当初用人不当,为其所误。悔恨之极,往往奋笔疾书,可落到纸上的却总只是“福建子”三个字。这“福建子”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他给王安石留下这许多悔恨和痛苦的回忆呢?

他不是别人,正是福建泉州晋江人吕惠卿。宋仁宗嘉枯初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吕惠卿便中了进士,任真州推官,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很快调入京师汴梁。在汴梁,他结识了王安石,两人常在一起论经讲义,谈古道今,竟有许多共同的见地,遂成莫逆之交。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拜参政知事,主持变法。当时吕惠卿正在集贤院编校《集贤》书籍。王安石在神宗面前举荐吕惠卿:“惠卿的贤德,非但今人无法追步,即使是前世儒者也不易相比。对先王之道能够学以致用的,恐怕惟惠卿一人而已。”稍后,王安石设置三司条例司,任用吕惠卿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巨细,都要先同他商议,然后才实行,凡所提议的请议、奏章都由吕惠卿代笔。不久又把他提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

王安石对吕惠卿热得像一盆火,吕惠卿对王安石也是如事父师。可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司马光曾对神宗说:“吕惠卿险巧乖滑,并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内外者,皆其所为。可惜安石虽贤德,却刚愎自用,不通世故。吕惠卿出主意,安石就身体力行。再者安石时常进擢亲近之士,也恐众心不服。”神宗为吕惠卿辩白说:“吕惠卿进对明辨,也似美才之士啊。”司马光连连摇头:“吕惠卿确实通文博学,明辨聪慧,但却用心不正,陛下慢慢观察就知道了。”神宗听罢无言以对,默不作声。司马光又写一封信致王安石,提醒他:“他是谀媚之士,现在对您百依百顺,言听计从,一旦您失去权势他一定会出卖您的。”王安石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同,所以对司马光的话很反感,并不放在心上,相反倒以为司马光在挑拨他俩的关系。

这时王安石变法遇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举步维艰。王安石罢相求去,力荐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吕惠卿很害怕王安石一去,新法动摇,自己作为新法的同谋者也要被连根拔掉。所以弛指使党羽变换姓名写信挽留安石,又亲自作书遍告监司、郡守,言新法一旦动摇的利害,并且对皇上说不可以因为某些小吏违法造成的一些恶果而废弃整个新法。这样一来,虽然王安石罢相,新法愈坚,吕惠卿自己的地位也愈加巩固。他马上扶植亲信,先把自己不通学术的弟弟吕升卿引为侍讲,又用另一个弟弟吕和卿的建议,制定五等了产簿,使百姓如实申报,尺寸之地也被搜刮无遗,连鸡肠也遍抄输官,有隐匿不报者则将其财产三分之一充赏。一时百姓不胜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