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脑血管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常见病防治专家指导方案)
18624700000014

第14章 脑血管病的基本知识(1)

脑血管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脑血管的解剖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或中风)是一组脑血管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包括阻塞和破裂出血)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世界脑血管病的患病率为(500~600)/10万,我国本病的患病率为720/10万。按我国目前12.5亿人口计算,我国现有脑血管病患者达800万以上。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血管病患者将进一步增加。在美国脑卒中的患病率为794/10万人口,每年约50万人患脑卒中,其中15万人死亡,35万脑卒中存活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这些尚不包括脑卒中后遗症的额外花费(如护理费等)。脑血管病有很高的致残率,大多数人患病后不能完全恢复,甚至基本生活也需别人照顾,且每年又需大量资金用于本病的治疗,极大地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心身健康,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从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防治心脑血管病,应大力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一级预防。

急性完全性脑卒中患者一般预后不良,死亡率高,但也有不少病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而恢复健康,生活能够自理,或遗留轻重不等的残疾,有些甚至未经积极治疗而自然恢复。因此,研究脑卒中的存活时间和复发规律,分析影响这两项结果的有关因素,对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发病率从世界各国社区人群调查材料看,70年代以前脑卒中的平均年发病率约为200/10万,以后逐渐下降到目前的100/10万左右。首次发病的脑卒中年发病率,西方国家为(100~270)/10万,年龄标化后为(100~250)/10万。WHO组织的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男性发病率170/10万,女性130/10万。自CT、MRI应用于临床后,脑卒中类型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血栓闭塞性脑梗死发病率最常见,占44%,TIA占21%,脑栓塞占21%,脑出血占12%;蛛网膜下腔出血,女性(7.2%)比男性(5.9%)常见。

2.脑血管病患者的存活时间关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存活时间,各家报道差异较大,这可能与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治疗方法和条件及种族差异有关。

影响脑血管病患者存活时间的因素很多,但公认的影响因素与下列有关:脑卒中类型,脑出血比脑梗死存活率低;意识状态,发病时意识昏迷者存活率低,颅内出血昏迷者约40%于入院1周内死亡;病变程度,出血灶或梗死灶愈大存活时间愈短;发病年龄愈大存活时间愈短,脑梗死者尤为明显;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肺内感染及其它主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存活时间短,若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者病死率更高;其他,如脑卒中的复发患者较首次发病者存活率低,痴呆、球麻痹及肢体和扩约肌功能障碍程度等均影响存活时间。

近几十年来,脑卒中的存活率有所增高,一般而言,脑卒中发病后30天内病死率,脑梗死为8%~15%,蛛网膜下腔出血为42%~46%,脑出血为48%~82%。30天以后病死多由于并发疾病所致,如心血管病和肺内感染等。近年来脑出血的死亡率有所降低,急性短期观察,脑卒中发病第1天的病死率约10%,第1周约20%,第3周约30%,以后死亡速度减慢。长期存活率1年为50%~75%,5年存活率为30%~50%,10年为20%~35%。

3.脑血管病患者的复发脑卒中发病后30天内复发危险最大,3%~8%复发。5年复发率为25%~40%。此外,早期复发患者约63%运动功能障碍加重。因资料来源、诊断标准及随访时间的不同,各家报道也有差异。Mcissner等报道1680例,经30年观察的结果,复发病例267例,复发率15.9%,平均复发时间为35个月,30天内复发率约占3.3%,其累积复发率第1年为5.7%,5年为19.3%,10年为28.8%。脑梗死的复发率显著高于脑出血,复发率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或合并症呈正相关。

患高血压、心肌梗塞或心房纤颤及其他心脏病及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复发率远远高于无这些并发症的患者。

4.死亡率脑卒中的死亡率在世界各国之间及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对33个国家的调查显示,脑卒中平均年死亡率约为100/10万。1960~1990年,美国脑卒中的死亡率已下降了60%,美国女性脑卒中的死亡率为36.7/10万,男性为46.6/10万。我国三次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七省城市平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116/10万,二十一省农村为141.8/10万。WHO的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男性死亡率65/10万人口,女性61/10万人口。脑卒中死亡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和发病率一样,男性略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脑血管的解剖

脑血管包括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毛细血管、脑深浅静脉和颅内静脉窦。脑血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脑血管解剖特点及供血范围,对全面掌握脑血管病知识非常重要。尽管自CT、MRI等问世以来,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仍应全面认识脑血管的解剖学。

1.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约于甲状软骨上缘或第4颈椎水平起自颈总动脉,沿咽侧壁上行至颅底,经颈动脉管进入颅腔,通过海绵窦,于前穿支附近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按其行程可分为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和大脑部等四部,后三部合称为颈内动脉颅内部,颈部又称为颅外部。

颈内动脉颈部行程较直,直径约5毫米,但有时在起始部上方3~6厘米处呈S状弯曲。岩部起自颈动脉外口,人管后先稍向上,随即向前、向内,于颞骨岩部尖端出颈动脉管内口,在破裂孔上方进入中颅窝。于后床突外侧穿过硬脑膜外层移行为海绵窦部,海绵窦部先沿蝶骨体两侧的颈动脉沟前行,至前床突内侧弯向后上方,穿过海绵窦顶移行为大脑部。呈C字形走行于蝶鞍旁的一段称为“虹吸部”,其下半在海绵窦内,位于海绵窦的侧壁。颈内动脉大脑部在前床突内侧续于海绵窦部,由前向后行走至蛛网膜下腔,在视交叉外侧前穿支下方分为大脑前、中动脉。一般把此部与海绵窦部合称为颈内动脉虹吸部,此处行程迂曲,对减缓脑动脉搏动、缓冲脑动脉血压有一定作用,在脑血液循环调节中,虹吸部有“闸门”机制。颈内动脉的颈部无分支,岩部和海绵窦部的分支较细小,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发自大脑部。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最大的分支,大脑半球80%的血液来自此动脉,其皮质支主要分布到额叶眶面外半部及半球的上外侧面。大脑中动脉是脑血管疾病发生最多的部位,闭塞时中央前回和内囊的锥体束同时受损,出现对侧偏瘫;中央后回受损,出现对侧感觉丧失;视放射受损,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损伤优势半球,出现失语、失用及失认症等。

2.椎动脉在颈根部起自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行上5~6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至桥脑下缘,两侧椎动脉合并成基底动脉,临床上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3.基底动脉沿桥脑基底动脉沟前行,至桥脑上缘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发出以下分支。

4.脑底动脉环脑底动脉环亦称Willis环,位于脑底面,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脚间窝,系由一条前交通动脉、成对的大脑前动脉近侧段、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近侧段组成。在相当一部分病例中,此环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或组成此环的动脉有某种发育不良,在个别病例甚至残缺。

脑底动脉环的功能意义不仅是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前后吻合,而且也是两侧颈内动脉系统间的吻合,在病理情况下,特别是在某部血管闭塞时,对维持脑的血液供府有一定作用。脑底动脉环的主要作用在于平衡前脑两半球的血流,而后部的血流平衡是经过基底动脉实现的。

5.脑的静脉

(1)大脑浅静脉:大脑皮层及皮质下白质的毛细血管汇集成小静脉,小静脉在软膜内吻合成静脉网,并进而汇合成一些大脑浅静脉。大脑浅静脉约为三组,即大脑上静脉、大脑中浅静脉、大脑下静脉。

(2)大脑深静脉:主要引流大脑半球深部结构包括半球白质、基底节、间脑和脑室脉络丛的静脉血,主要为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及基底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