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18524800000019

第19章 薛立斋,中医史上治病最多的人(1)

月光洒在庭院里。

桂花树下,摆放着两张竹椅。

朋友对我说:武林中的顶尖高手,出手的时候,使用的招式看似平常。

我笑了:是啊,但是在这最平常的招式当中,却通常蕴涵无数的变化,所以,你很难抵挡。

朋友问:那么,中医里面的高手也是这样吗?

我点点头:是的,中医里面的最高手,并不追求什么奇险之药,通常是在最平常的方剂中,稍微加以变化,但是威力无穷。

朋友眼睛亮了,很神往: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明朝,北京。

辉煌壮丽的紫禁城。

当阁老梁厚斋走出大殿的时候,眉头紧锁。

这倒不是在朝上遇到了什么问题。

而是,他自己的身体实在不适。

一段时间以来,他感觉自己气短有痰,小便赤涩,足跟作痛。

怎么办?这么下去,自己迟早会吃不消的。

于是,所有的人都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太医院的御医薛立斋。

薛立斋来了以后,大家都期待看这位高手的出方,但是,薛立斋却只开了两个方子,一个是四物汤,一个是六味地黄丸。

大家都很疑惑,这两个方子,是中医里面最普通的方子了,实在没有什么出奇的。

但是,出奇的是薛立斋交代的服药方法:用四物汤的药汁,送服六味地黄丸。

结果,服药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梁阁老的身体就完全康复了。

众朝臣对此赞叹不已。

最普通的方子,在薛立斋的手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

朋友笑了:这位薛立斋果然是高手。

我望了一眼落在杯中的桂花,说:能做到太医院院长的人,必定是高手。但是,能在人生中做到收放自如的,则更是高手中的高手。

朋友很惊异:此话怎讲?

我说:别着急,还是让我从头道来吧……

(一)

引子

明朝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阴云笼罩在大明王朝的上空。此时的朝廷,刘瑾等太监集团正在专权,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经常被欺负得晚上回家偷着叹气,有的官员甚至会因为没有给太监们上贡的银子而畏惧自杀。

就在这年的一天,在去居庸关的路上,远远地走来了一队人马。此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树上的知了在不知疲倦地鸣叫着。这队人马中,有几个武官和几个年轻的文官。他们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如此步履匆匆呢?

这几个文官中,就有年仅21岁的薛立斋。当时,他是明朝皇宫太医院里的医士。因为驻扎在居庸关的军队中出现了瘟疫,朝廷指派太医院医官前往诊视疫情。刚刚选为医士的薛立斋就被指派前往。

一队人马匆匆前行,突然,前面的马匹放慢了速度。薛立斋凝神望去,只见前面的路上,出现了状况。原来,是一辆马车翻车了,路旁躺着几个受伤的人(覆车被伤者七人),呻吟之声不绝于耳(仆地呻吟),旁边几个围观的百姓不知所措。

一队人马都停了下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怎么办?

一边是朝廷的指令,必须及时赶到,一边是受伤的百姓,如何取舍?

就在随行的军士犹豫的时候,薛立斋已经下马,一面跑到受伤者的面前,一面对伤员们喊着:“大家不要惊慌,我是太医院的医官,会马上对大家进行救治的!”

伤员们听到了,都挣扎着喊:“医生,快来救救我们吧!”

薛立斋继续安慰大家,同时对伤者的伤情略做检查,然后马上让随行的军士,到邻近的村落找来些小孩子。

啊?围观的人有些奇怪,这是干什么?不是要救人吗?找小孩子干什么?

倒是随行的军士心领神会,立刻开始行动。

还好,边上就是一个村落,众军士很快找来了几个孩子。

薛立斋看着几个孩子,心里有底了,他告诉孩子们:“来,大家往这个盆里撒尿,看谁尿得多!”

旁边围观的人都傻了:皇上派来的这是个什么医官啊?人家那边躺着呢,他却让小孩子在这儿撒尿比赛玩?

再看薛立斋,他把孩子们的尿都收集了起来,然后分到各个碗里面,端到伤者面前,让军士们帮忙:“来,各位帮帮忙,趁热把这个往伤者的嘴里灌!”(这是喝童便的诀窍,要趁热喝。)

于是军士们齐动手,给每位伤者灌了一碗尿,尤其是其中一位不省人事的,还特别多灌了些。

没多久,那个受重伤的人就醒过来了,受轻伤的人也感觉好多了。

后来,这些伤者还特意让人给驻守军队送去了消息,他们很快就都痊愈了(皆得无事)。

看来这个童便还真是一味良药啊,那么,身居太医院的薛立斋是怎么会用这一招儿的呢?原来,在那个时候,太医院的医官经常被派到各地去执行医疗任务,比如去军队里处理瘟疫等,薛立斋是个有心的年轻人,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他在军队中的时候,就曾经特意问过部队里的军官,说你们操练军队,经常会碰到坠马受伤的,怎么办呢(尝询诸营操军,常有坠马伤者,何以愈之)?军官就告诉他说:“我们的办法就是立刻喝童便,只要喝了童便,很快就会好的!”(俱对曰:“唯服热童便即愈。”)

于是,薛立斋就在实践中学会了一招,这个招法在他后来的行医过程中屡次被使用。可见,薛立斋之所以后来能成为一代名医,就是因为他不懈地积累行医的经验。

这样的故事,只是薛立斋众多救人故事中小小的一件。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三千多则医案,是中医史上留下医案最多的人。那么,他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在政局混乱的时代,他都做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来慢慢聊吧。

太医院的考试高手

其实薛立斋的名字叫薛己,字新甫,号立斋,因为中医医籍中多称他薛立斋,我们也就这么跟着叫了。薛立斋的老家是今天的苏州,那可真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好多位著名的医生,当然,其中也包括薛立斋的爸爸,薛铠。

薛铠,字良武,在当时是一个特有名的医生,尤其擅长儿科和外科。他的儿科学的是哪位高人的路子呢?就是我们以前讲过的钱乙,他把钱乙的学术思想研究得非常好,结果也成了此中高手。后来薛铠因为比较出名,就被皇宫给盯上了,选到了太医院里。结果薛铠同志还真不负众望,干得特别好,最后竟然被提拔当上了太医院的院使,就是太医院的院长。

但是,好景不长,在薛立斋22岁这年,也就是他出差去居庸关的这年,薛铠同志就去世了,薛立斋替补为太医院的医士。

这明朝的太医院有个规矩很有趣,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你再有能耐,你也当不了太医,为什么呢?因为古代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就是说如果这个医生的出身不是中医世家,那么他的医术很可能不靠谱,最好不要服用他的药。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个馊主意,但是当年皇上对此很认可,觉得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当然,后来也有人认为这样不妥当,很多自个儿学出来的也是好医生啊。在嘉靖后期这个规定被废除了。于是就规定太医院里的医生,如果是从社会上选拔,也要家里上几代都是医生的,才算是有资格。像薛立斋这种老子是太医院院长的,那当然是苗红根正了,他入选太医院也就名正言顺了。

但是,薛立斋被选进太医院,那是绝对有实力的,因为在以后的考试中,薛立斋屡次展现了他的才华。

薛立斋在不满22岁时就当上了太医院的医士,这在外人看来是件很幸运的事情,可是,您以为太医院这么好混吗?原来,这太医院设立了好多考试制度,让医士们三天两头地考试,想混日子,还真没那么容易!

这里有必要把明朝的太医院给各位介绍一下,免得大家看了发晕。

我们一般把在太医院里工作的医生都叫做御医,实际上这里面等级多着呢,官最大的叫院使,就是院长,一般一人;下面的副院长叫院判,一般二人;再下面的叫御医,在永乐年间设四人(后增至十八人);再往下叫吏目,设一人(后来增至十人);再往下设医官、医生、医士若干。可见,当时的医士是太医院里级别最低的医生了,也就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实习生。

太医院的考试基本上是每个季度一次,然后是三年一大考,其中成绩优异的,就往上提拔。

正德四年,也就是薛立斋当上医士两年后,大考开始了。各位完全可以想见当时的考试情景,考试由一个堂上官和两个医官主持,考题就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中出,对医生们进行笔试。

在宽阔的大殿里,医生们正襟危坐,展开卷纸,开始提笔疾书,考官们不停地来回巡视(这种情景写电视剧的人一定会大书特书,但当时的真实情况却一定是严肃极了)。

那么,薛立斋在考试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您甭担心,薛立斋学得好着呢,这次考试,他考出了一个极好的成绩,结果,第二年他就被提拔为吏目。

吏目是仅次于御医的级别,此时,薛立斋距离御医这个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了。

多说一句,薛立斋能有这样的成就,都是他的父亲薛铠同志培养得好啊。您别看这两父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太长,但是薛铠的确影响了薛立斋一生。

薛立斋在后来写的书《外科发挥》中,记载了几个用父亲所教的方法治好病的医案。

其中一个医案是这样的,宫里的骊贵人患了疽,而且还发渴,一天之内喝很多水,于是薛立斋就献上了八味丸这个方子(就是桂附地黄丸,古代的金匮肾气丸)。旁边的那些太医们一看,哈哈大笑,说:“薛老弟,这个方子如果能够止渴,那我们从此以后就不再干医生这行了(此药若能止渴,我辈不复业医矣)!”

那这帮医生用什么治疗呢?用木瓜、乌梅、人参、茯苓等生津的药物,结果很糟糕,骊贵人越喝这些药越渴,一点效果都没有(茫然无功),没办法只好服用薛立斋开的八味丸。结果,只服用了三天,渴就止住了。骊贵人从此特别信任薛立斋,按照这个方子又服用了很久,结果病再也没有犯过,身体还越来越好,饮食也增加了,而且越来越年轻漂亮。

现在金匮肾气丸仍然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个好方子。

薛立斋在记录这个医案时说:“我小的时候(自为儿时),听我父亲说有个士大夫患了消渴病,请来的医生都用生津止渴的药物给他治病,他服了几年都没有效果,倒是有位名医用了张仲景的八味丸,不到半年他的病就治好了。”

可见,薛立斋同学很小的时候,就在他父亲的身边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东西,连父亲随便说的话他都给记住了,证明薛立斋的确是一个学医的好苗子啊!

锦衣卫也生病

在太医院当医生,绝对不是只给皇上和后宫妃嫔看病。当时的太医院还是一个行政部门,归礼部管,要负责管理全国的医政、惠民药局等很多事务。在看病方面,皇上会指派御医给身边的人看病,所以御医们看病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这不,就连在人们印象中凶狠无比的锦衣卫病了,也要找御医来看看。

就在薛立斋被提拔为吏目的这一年夏天,锦衣卫掌堂刘廷器老兄病了,什么病呢?是肚子上患了疮痈,破溃之后,流出了清稀的脓水,他还感觉发热,口渴,肚子胀得厉害,然后总是想呕吐,不想吃东西。

于是找来了众位御医,大家一看,都觉得这是热证,一定是热毒在向里面攻呢,需要赶快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于是开了黄芩、黄连、大黄等药。

这种情况,搁谁可能都会这么想,肚子上有个大疮,那还不是有炎症?岂不是马上需要清热解毒?

这理似乎是对的,可这药的效果却非常不好,药服下去以后,这位锦衣卫的领导病得更厉害了,他感觉很不爽。

这时,薛立斋开始说话了,其实本来有御医在场,还轮不到一个吏目说话,但是我估计薛立斋同志实在忍不住了,他说:“大家不要以为夏天就只有热证,我觉得应该舍时从证,他现在脓水是清稀的,这是寒象,说明正气已经不足了,而且肚子胀,这也是脾胃虚寒,呕逆也是这个原因啊,应该使用温补的药物。”

于是,薛立斋给他开了人参、黄芪、干姜、附子等温补阳气的药物。这里面我要说明一下,这个方子里的人参是补正气的,而黄芪一定是生黄芪,它有托里生肌的作用,凡是患了疮痈,正气不足,无力生长肌肉将毒邪排出的,使用生黄芪那是最有效的了。方子里的干姜和附子都是暖下焦的,这两味药是张仲景温阳的四逆汤的主要成分,配合着使用效果最大。

这个方子服下去以后,“一剂而呕止食进”,也就是说,只服用了一服药,呕逆就停止了,就开始想吃东西了。刘廷器很开心,于是就让薛立斋继续治疗,薛立斋接着开了些托里生肌的药物,结果这个疮就慢慢地长好了(再用托里等剂而疮愈)。

好家伙,一个小小的吏目,医术居然如此之好!从此,薛立斋的名字就在锦衣卫里面传开了。

后来,薛立斋还看了好多锦衣卫的病症。

各位需要理解,虽然锦衣卫给人的印象一贯是很强悍的,但是锦衣卫也是人啊,他们也会生病啊,为了保持连贯,我就提前选几个薛立斋后来治疗锦衣卫的医案,让大家一睹为快。

有个锦衣卫叫杨永兴,这位估计平时的伙食一定不错,吃得肥肥胖胖的(形体丰厚)。但是长得胖并不代表身体壮实,您看这位,走起路来气喘吁吁的,自己感觉筋骨都是软的,还疼痛(也不知道执行跟踪任务时都是怎么完成的),而且痰特别多,还特容易渴,喜欢喝冷水。总之是感觉自己很不对劲,想调理一下,于是就找到了御医们。

御医们一看,您这么胖,别不是要中风了吧?于是他们就开出了一些疏风的方子,什么愈风汤、天麻丸的,结果这位杨永兴老兄吃了以后,痰更多了,而且还感觉发热(痰热益甚)。这帮御医一想,这既然有痰热,那就来点儿牛黄清心丸吧。好嘛,这吃药跟吃水果差不多了,换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