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
18524400000024

第24章 将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摧毁你(3)

就拿《托马斯福音》中那句话来说吧,“把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摧毁你。”这句话在佛教中的表述仅有四个字——“明心见性”。

什么是“明心”?明心就是呈现内心。

呈现了内心的人,坦坦荡荡,不藏着、掖着,心里没有羁绊,没有小九九。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们活得真实,活得诚实,活得踏实,也活得充实。相反,没有明心、没有呈现内心的人,他们要么内心羞愧,觉得丢人,不愿呈现内心;要么内心恐惧,焦虑不安,自己把自己藏起来,不敢以真面目示人,总是戴着一副假面具。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所谓君子,就是呈现了内心的人。

所谓小人,就是还没有呈现内心的人。

为什么没有呈现内心的小人会“长戚戚”呢?“戚戚”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古汉语中,“戚”是斧子的意思,“戚戚”就是用斧子去砍别人,攻击别人。当然,这种攻击不一定是用斧子,也可以是用言语去砍别人,用谣言去诬陷别人,用绯闻去侮辱别人,用指责和挑剔去打击别人,用嘲笑和羞辱去贬低别人。二是将“戚戚”引申为一副忧愁的样子,“长戚戚”就是内心经常忐忑不安,心神不宁,缺乏安全感,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自己过得很煎熬、很难受、很抑郁、很痛苦。

将这两层含义连起来,我们就会明白:不呈现内心,人就会变成小人;变成小人的人与自己的内心失去了联系,找不到北,内心充满焦虑和煎熬。这种内心的煎熬最终会以两条途径突围:一种是向内突围,拿着斧子自己砍自己,自己攻击自己,自己指责自己,自己煎熬自己,最后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患上心理疾病。最普遍的是神经官能症和抑郁症。一种是向外突围,拿着斧子去砍别人,这些人忧愁苦闷,怨天尤人,羡慕别人的生活,嫉妒别人的成就,憎恨别人有所作为,就像一条疯狗,逮着谁咬谁。

所以,经常骂别人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过得不如意。

总是控制别人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内心已经失去了控制。

紧紧抓住孩子不放的父母,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内心很忐忑。

不管是向内心突围,还是向外突围,对于这些人来说,结局似乎只有一个,就是被摧毁。所不同的是一个被自己摧毁;另一个则是在用斧子砍别人的过程中,被别人摧毁。正如俗话说的那样,玩刀的死于刀下,玩枪的死于枪下,攻击别人的最终会遭到别人的围攻。

那么,仔细回想一下,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为什么人会落得这步田地呢?一言以蔽之,因为他们没有明心,没有呈现内心。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呈现内心就能获得拯救呢?”因为呈现内心,可以“见性”。

什么是“见性”?

见性,就是当你明心之后,当你把内心呈现出来之后,你便能清楚地看见自己的本性和天性,看见潜意识的意愿,看见心的渴望,看见自己的天赋,看见自己的使命。人一旦能够做到明心见性,他就会卸下自己的伪装,听从潜意识的指引,听从内心的声音,诚实地按照自己的天性和本性去生活,努力去发挥自己的天赋,不断去拓展自己、完善自己,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所以,唯有呈现内心,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没呈现内心的人会装,装的人结局都很惨

没呈现内心的人会装,装的人拼命活给别人看,失去了真实的人生。不真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生。

在太平洋中有一个布拉特岛。

在这个岛上,有一种鱼,叫王鱼。

王鱼原来没有鳞,本可以一身轻。但是,有的王鱼却会将一些微小的生物吸附到自己身上,慢慢变成自己的鳞。实际上,那不是鳞,而是一些依附物,就像一些人拥有的豪华跑车和名牌包一样,都是身外之物。

当一些王鱼有了依附物后,体积至少会比以前增大四倍,与那些没有吸附物的王鱼相比,它们简直是庞然大物,显得十分强大。

不过,遗憾的是这些依附物并不是它们真实的自己,只是一个外壳。这个外壳早晚都会脱去。当吸附了外界物质的王鱼,生命进入到后半生时,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这些依附物会慢慢脱离身体,使它们重新还原自己本来的面目。

这时,这些曾经体积庞大的王鱼便无法忍受自己无鳞的状态,无法自在地游动,也无法适应这个世界。

这时,这些过去貌似强大的王鱼会变得异常烦躁,痛苦不堪,陷入绝望的挣扎。

这时,这些脱去外壳的王鱼会无端地攻击其他鱼类,以求解脱。殊不知,它们已经失去了原来的能力,只能被对方撕咬,遍体鳞伤。

最后,这些可怜的王鱼会选择自残,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往岩石上猛撞,浮上水面,跳上翻下,挣扎数日,直至死去。

死时的王鱼,身上红肿,到处腐烂,眼睛也被自己撞瞎,完全不成样子了。凡是看过王鱼惨死的人,都会在心里留下极深的印象——何必去装,装会死得很惨。

与之相反,那些没有选择吸附物、没有鳞的王鱼,虽然个头很小,却始终在做真实的自己。它们不在乎自己的外壳,不在乎外表看起来是不是强大,也不在乎自己的身份是不是很具有吸引力。所以,这些王鱼都活得很自然、很真实、很平静、很快乐,与外界也很融洽。它们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看到王鱼,再想到人。

很多时候,人不正像那些在乎鳞的王鱼吗?

我们在乎自己的学历和文凭,我们在乎自己的头衔和物质,我们在乎自己的豪车和名表,我们在乎自己的首饰和坤包,我们在乎与谁一起吃了一顿饭,合了一次影。一句话,我们在乎自己的身份,而不是自己。我们为了自己的外壳和身份,为了自己的鳞,忽略了心的渴望,没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在当今的中国,很多东西一旦与外在的身份联系到一起,价格立刻就会疯涨。名牌包不就是个装东西的包嘛,凭什么要一万、甚至十几万元?奔驰宝马不就是辆车嘛,又大又费油,还不好找停车位,凭什么有那么多人买?红木、翡翠有多少使用价值,既不能吃,又不能穿,凭什么价格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元……皆是因为这些东西能够彰显人的身份和地位,就像那些王鱼的鳞一样,可以让人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王鱼为了鳞,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人为了那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身外之物,付出的代价也不会低。

在北京一所大学里,曾出现过这样一幕。一位女博士在论文答辩时,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在座的几位教授不知所措。这位女博士哭诉说,为了获得博士学位,她抛弃了自己的工作,不惜与丈夫离婚,从东北考来北京。现在,她失去了房子、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丈夫,只剩下眼前这张博士文凭。为了这张纸,她牺牲了这么多。已经快40岁的她,难道将揣着这张A4纸孤老终生?想到这些,她百感交集,禁不住失去了自控力。

这位女博士的遭遇多么像那些追求鳞的王鱼呀!

同样,一些人十分在乎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去演出,认为到了金色大厅就能镀上一层金,丝毫不考虑自己是不是具有这样的水平,也不顾及台下有没有观众。他们一掷千金,花钱包下金色大厅,活生生地把象征着艺术地位的殿堂变成了自己家的卡拉OK厅。实际上,金色大厅只是一个象征,一个形式,一个外在的鳞,但很多中国人只要这个象征和形式,只要这个鳞。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一个笑话。一个人挤进一家大饭店的厕所,对一位名人说:“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混到可以与你一起小便了。”

似乎与名人一起小便,身价立刻就会陡增。

诚然,你可以与名人一起小便,你也可以花钱到金色大厅去演出,但你还是你。就像那些有了鳞的王鱼一样,还是王鱼。

外在的鳞都是虚的,只有自己才是真实的。

有一个故事很能给人以启发,说一位牧师提着一个破烂的箱子走在大街上,遇见一个小孩。

小孩说:“像您这样体面的人用这么烂的箱子,多不配呀!”

牧师回答说:“如果我是一个烂人,却提着一个体面的箱子,你认为这配吗?”

所以,人很重要,人的箱子并不重要,箱子只不过是外在的鳞,人不能为了外在的鳞,放弃真实的自己。

在呈现内心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两只狼

人为什么会像那些王鱼一样在乎自己的外壳呢?因为他们迷失了自我。

人为什么会迷失自我呢?因为他们没有呈现内心。

人为什么不去呈现内心呢?因为在呈现内心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两只狼。一些人害怕这两只狼,不敢向潜意识的领域深入,不敢呈现内心,他们选择了逃跑和回避。但也有不少人选择了勇敢向前,面对心中这两只狼,大踏步迈向了潜意识的领域,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那么,人们心中究竟住着哪两只狼呢?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深山老林里,住着很大一家人。

一天晚上,大雪封山,爷爷与孙子们围炉夜话。爷爷说:“孩子们,你们都知道深山里有很多狼,却不知道在人的内心深处,也一直横卧着两只狼。这两只狼时而潜伏,时而嚎叫,时而疯狂地追赶我们,咬噬我们的心……这两只狼一只名叫‘羞’,一只名叫‘怕’。它们就在那里,阻挡我们前行。”

听完爷爷的话后,孩子们十分害怕,不敢吱声。

过了一会儿,一个胆大的孩子问道:“爷爷,如何才能赶走心中这两只狼呢?”

饱经沧桑的爷爷回答道:“你有两杆猎枪,一杆是‘诚实’,一杆是‘勇气’!”

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呈现内心,是因为他们在遇到“羞”和“怕”这两只狼时,缺乏诚实和勇气,不敢正视,东躲西藏,不敢前行,甚至望风而逃,要么逃进丢人的心理地缝,要么惶恐地关闭通往内心的大门,以至于失去了与内心的联系,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理性,疯狂地活给别人看。

先说一说“羞”这只狼。

在汉字中,“羞”字的下面有一个“丑”字,这说明“羞”与丑事有关。

在通往内心的道路上,我们敞开心扉向前行走,走着走着,突然一件丢人的事情降临到身上,我们发现原来自己很丑,于是难受得要命,敞开的心扉顿时关闭,这就是“羞”之狼。

“羞”是人的本性,看见自己的丑,自然会产生羞。

不过,产生羞的感受之后,人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如果我们拥有诚实这杆猎枪,在面对“羞”这只狼时,就不会逃跑和躲避,而是会诚实地面对“羞”,并透过羞的迷雾,看清真实的自己。

第二种处理方式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内心感觉到羞的时候,只要一遇到“羞”之狼的时候,就采取逃跑和躲避的态度。这种处理方式被羞的情感包围,被“羞”之狼追赶,陷落其中,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用“羞”字来组词,最常见的是“羞愧”和“羞耻”,也就是说当人遭遇到“羞”这只狼的时候,最容易产生的心理反应是“愧”和“耻”。

什么是“愧”?

“愧”字左边是一个竖心旁,右边是一个“鬼”字,意思是心中有鬼。当人感到“羞”时,会产生内疚;内疚就像有鬼附身一样,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自己打自己、自己指责自己、自己怨恨自己。

大家知道,一个人如果觉得家中闹鬼,他一定不敢回家,只能东躲西藏,四处流浪。试问,如果觉得自己的心中有鬼,你还敢走向内心吗?你还敢把自己的内心呈现出来吗?你还能认清自己吗?所以,当人遇到“羞”这只狼时,其中一种逃跑方式就是“愧”。“愧”常常会产生一种离心力,驱动人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遥远。

什么是“耻”?

“耻”字在繁体中,左边是一个“耳”字,右边是一个“心”字。在简体中,右边的“心”变成了“止”。“恥”字要表达的是耳朵听见自己的丑事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在简体字中,用一个“止”字表达得十分准确。当你的耳朵听见别人议论你的丑事时,自己的心像针扎一样疼痛。这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赶紧阻止他们,让他们住口,终止他们往你流血的伤口上撒盐;或者捂住自己的耳朵,自己封闭自己,隔绝与外界的联系。

实际上,不管是阻止别人,还是捂住耳朵,都是对“羞”的一种回避和逃跑。这种回避和逃跑让“羞”成为了一只狼,切断了你与内心的联系,阻碍了你通往内心的道路。

一个人害怕承受“羞”所带来的疼痛,就会切断与内心的联系。

一个人切断了与内心的联系,把自己封闭起来,也就很难呈现内心。

正因如此,呈现内心的道路困难重重,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常常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果心被“羞”这只狼吞噬,人也就没有了廉耻

羞,是最根本的人性之一。

正是由于有了羞,人才不会随地大小便,衣冠楚楚,行为举止像一个人。

但是,羞,又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感受。面对自己的丑,我们要承受内疚的痛苦和良心的谴责。这种心灵的痛苦,丝毫不亚于肉体的痛苦。

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不管他有多么杰出,也不管她长得多么漂亮,无不品尝过羞的滋味。感到羞是人最正常的反应,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感受之一。除非脑子有问题,否则,人人都有羞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