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待在医院的时候,小巴菲特拿起一支铅笔在纸上写下很多数字。护士问他这些数字代表什么意思,他说这些数字代表着他未来的财富。小巴菲特郑重其事地说:“虽然现在我没钱,但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大富翁,并成为报纸追踪的焦点人物。”
到了12岁时,这种潜意识的意愿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了巴菲特的意识中。有一次,当巴菲特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福尔克太太做的鸡汤面时,他突然认真地说:“我要在30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成不了,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福尔克太太一听吓坏了,赶紧说:“你这个小孩子,千万不要再这么胡说了。”巴菲特看着福尔克太太呵呵笑出声来。
显然,对于巴菲特来说,成为富翁不是因为别人的嘲笑和羞辱,也不是因为父母的逼迫和驱赶,而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他潜意识中固有的意愿,固有的天赋,固有的渴望和梦想。他正是听从潜意识的指引,一步步去拓展自己,最终才实现了潜意识的意愿,成为了亿万富翁。
其实,大人物之所以能成为大人物,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三头六臂,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清楚自己潜意识的意愿,知道自己的天赋,他们不去做自己天赋之外的事情,只做自己天赋之内的事情。他们不去弥补自己的缺陷和短板,而是努力发挥自己的天赋,拉长自己的长板,并能坚定不移地按照潜意识的意愿去行动。只要我们仔细分析那些大人物的成长轨迹,就会发现:坚持这一条,是他们走向成功的通行证;违背这一条,是他们遭遇失败的墓志铭。
人生的路,实际上是一条通往内心的路
人生的路,归根到底,是一条通往内心的路。
通往内心的路,归根到底,是一条由意识逐步向潜意识拓展的路。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去经历、去体验、去生活、去行走。实际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深意的,都可以帮助我们走向内心,去领悟潜意识的意愿,去拓展自我的界限。乔布斯说,他的一切经历,一切遭遇,一切快乐与不快乐的事情,现在回过头去看,似乎都是有深意、有目的、有指向的,这些事件和经历最终被一条线串联起来,指引他通向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有人说,人生是一段向外行走、向内生活的旅程。我们向外行走,是为了向内探寻。我们喜欢旅行,从雾霾笼罩的北京走到碧空如洗的喀纳斯湖,从小桥流水的江南走到雪域高原的西藏……我们从一个城市走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是为了变换不同的角度去体验人生,走回内心。
我们长途跋涉,离家乡越遥远,与自己的内心就越亲近。
我们不停地行走,到过的地方越多,对自己的内心就了解得越深。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修心最重要的是要呈现内心,让意识努力向潜意识的领域迈进。
在《少有人走的路》书中说,“意识”(conscious)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它的本意是共同的认识与了解。什么是共同的认识呢?与谁共同?就是潜意识。潜意识知道的事情永远比意识多得多。我们的意识获得一项真理,得到一种启示,不过是重新认识潜意识里原本存在的事情。获得新的真理和启示,其实是意识和潜意识达成一致,获得了共同的认识。意识的成长与进步,意味着它开始认同潜意识所熟知的一切,逐渐向潜意识靠近。
潜意识是你心中的神,你对他温柔,他就对你善良;你对他冷漠,他就对你疯狂;你不让他呈现,他就把你摧毁。泰戈尔说:“神的右手是慈爱的,但是他的左手却很可怕。”
实际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努力学习、生活、工作和奋斗,靠近自己心中的神,让自己的意识慢慢向潜意识的领域拓展。这种拓展越深入,你的人生越有价值;这种拓展越广阔,你的自我就实现得越充分。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一再强调,要想成长,要想实现人生层次的跨越,要想把“小我”扩展到“大我”,就必须努力去拓展自己的自我界限。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拓展自我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让自己的意识向潜意识的领域迈进。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让潜意识层面的内容逐渐浮现到意识的层面。一个人让潜意识的内容在意识中浮现得越多,他的自我界限就拓展得越宽阔。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意识的作用,恰恰相反,意识的作用不可小觑,因为只有通过意识,我们才能认识潜意识,呈现内心。实际上,每一次人生层次的跨越,其本质,都是意识突破了自己的偏见,抛弃了自己的妄想,向潜意识的领域获得了拓展。当你的意识真正进入潜意识,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当你领悟了潜意识的想法和意愿的时候,你也就明白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什么是知天命?
在我看来,知天命,就是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经历了奋斗,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这时,他的意识已经在拓展潜意识的道路上,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他明白了潜意识的意愿,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他再也不会把妄想当成梦想,再也不会用欲望来压抑渴望。他默默地让自己的意识听从潜意识的指引,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从而实现了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
同样,孟子也有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对于这段话,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但未必能领悟其中的精髓。这段话的精髓在什么地方呢?就在“空乏其身”这四个字上。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几项都容易解释,也容易做到,但就是这个“空乏其身”不好解释,不容易做到。那么,什么是“空乏其身”呢?就是把自己身上的东西都倒出来,空出来,腾出来,把自己的妄想腾空,把自己意识中所有的欲望,所有的偏见,所有的执著都腾空。当你把意识中的一切妄想和欲望都腾空之后,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呢?你看见了潜意识的意愿,听见了内心的渴望,明白了自己的天命,这样一来,你以后的行为就不会乱来,就不会犯方向性的错误,就能按照潜意识的指引去完成上天降临到你身上的大任。
向潜意识拓展的深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人左右逢源,如有神助一般,而另一些人殚精竭虑,用心良苦,结果却霉运不断。为什么会这样呢?恐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深入内心,听从了潜意识的指引;而另一些人违背潜意识的意愿,试图用意识中的妄想来代替梦想。
听从潜意识,就是听从天命,所以,他们如有神助。
压抑潜意识,就是违背天意,所以,他们会遭遇霉运。
不过,霉运也是潜意识的一种提醒,它提醒你走错了路,应该回头了;它提醒你不要盲目奔跑,以至于忘了带上灵魂;它提醒你一旦“空乏其身”,你就能对外肩负起上天降临的大任。
如果人能够从失败和霉运中领悟到潜意识的叮咛,及时修正自己,那么,对内你会向潜意识的领域拓展,对外则能获得相应的成就。这样一来,失败和霉运便成为一块磨刀石,促使你把自己磨得越发锋利。恰如尼采说的那样,凡不能把我毁灭的,必将使我更强大。相反,如果你无视潜意识的提醒,继续违背它的意愿,你不仅对内无法深入,同时对外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总是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多次。
意识本来是源自潜意识的,本来应该接受潜意识的指引,也就是说,人本来应该是知天命的。但很多时候,人常常不知天命,本末倒置,总是用意识来控制潜意识,结果便会让内心陷入分裂、混乱、失控和癫狂。
有一个成语,叫“痴心妄想”。仔细品味,这个成语似乎将人的这一心理过程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人之所以会产生“妄想”,是因为“痴心”。“痴心”是什么意思?就是心迷糊了,傻乎乎的。那么,“痴心”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家看,“痴”字里边是一个“知”字,外面是一个“病”字旁,就是说,人在“认知”上生病了,出现问题,跑偏之后,心就会变“痴”,陷入癫狂。这种“认知”上出现的问题,指的正是意识偏离了潜意识的方向,违背了潜意识的意愿。
一旦意识违背了潜意识的意愿,内心就会陷入混乱和失控。
一旦内心陷入混乱和失控,意识也就停止了向潜意识拓展的步伐。
一旦意识不能向潜意识的领域深入,人就不可能对外取得太大的成就。
实际上,任何外在的成功,都源自于内心的深入。你在多大程度上深入了自己的潜意识,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对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图中来了解。
总之,如果你的意识向潜意识拓展得越深入,自我实现得越充分,你就会越优秀。相反,你的拓展越表面,你活得就越肤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拓展并不是让你整天一杯茶、一包烟,待在那里坐而论道,泛泛而谈。潜意识重视的不是你的理论,而是你的感受;重视的不是你的空谈,而是你的实践;重视的不是你的知识,而是你的经历,以及你一切的关于生命的体验。对于潜意识来说,你从书本上获得的很多知识和观点一钱不值,但你对于生命的体验却价值无限。正因如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外行走。对外行走,是为了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促使我们对内深入。同样,只有对内深入,我们才能对外走得更远。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向潜意识拓展的深度,决定着他人生的高度。
内心的呈现,往往在你心碎的时刻
史玉柱在经历了失败,重新站起来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时的经验没有多少价值,失败后的教训却给了我真谛。”
同样,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你总是对我说,‘要把这些话放在心上’,为什么不说‘要把这些话放进心里’呢?”
老和尚望着小和尚,语重心长地回答道:“这是因为,我们的心原本是关闭着的,我们无法将这些话放进自己心里。所以自己只是将它们放在心上。它们就这样停在那里,直到有一天,我们的心碎了,这些话就掉了进去。”
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敞开心扉,呈现内心呢?不是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也不是在你一帆风顺的时候,更不是在你得意洋洋,趾高气扬的时候,恰恰是在你走投无路、穷极呼天,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一句话,就是在你心碎的时候。心碎的时候常常就是人“空乏其身”、腾空内心、领悟天意的时候。
得意的时候,人最容易出现的心理反应是“忘形”。
“忘形”的人听着别人的赞美之声,看着别人羡慕的眼神,内心飘飘然,他们会把头昂到天上去,甚至狂妄地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根本不会低下头去看自己走过的路,根本不会腾空内心,扪心自问。相反,当人遭遇失败和痛苦,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就会穷极呼天,乞求上天来帮助他们。上天在哪里呢?上天不在别处,就在他们心中,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
伴随着痛苦,他们的心破碎了。
伴随着心的破碎,他们的心慢慢敞开大门。
伴随着心门的慢慢敞开,他们就有可能深入进自己的潜意识,听以前听不进去的话,做以前不愿意做的事,走以前不愿意走的路,从而让自己的人生重新回到潜意识指引的道路上。
所以,很多时候,痛苦是一块磨刀石,会磨掉你意识中的偏见,会磨掉你意识中的妄想,会磨掉你包裹内心那厚厚的外壳。与此同时,痛苦也能磨开你的心,磨出你的智慧,磨出你内心真正的渴望,让你心明眼亮去成为最好的自己。
纪伯伦说:“所谓痛苦,不过就是包裹你智慧的那一层外壳破碎了。”言外之意,不经历痛苦,你就无法获得真正的智慧;不经历破碎,你就无法呈现内心;不经历磨难,你就永远无法取得真经。
记得女儿小时候,有一段时间迷上了《西游记》,一天,她对我说:“爸爸,我发现唐僧太笨了!”
“为什么呀!”我好奇地问。
“您看,西天确实很远,但孙悟空却会腾云驾雾呀,一飞就是十万八千里,唐僧直接派他去取经不就得了。为什么非得要自己翻山越岭去取,还会碰到那么多妖精妖怪,真是笨死了!”
也许,这种疑惑不止我女儿独有,很多孩子,甚至成年人也会有。在前面的章节,我们说过,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结果,因为结果都一样,都是死。最重要的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于生命的体验。人不能省略这个过程,也不能减少自己的生命体验。所以,人生的真经并不在西天,而是在通往西天的道路上。唐僧他们师徒4人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遭受的每一次痛苦、每一次磨难,都是在促使他们呈现内心、深入内心。他们每一次与妖魔鬼怪的战斗,都是在与意识中的妄想和偏见战斗。如果缺少任何一次磨难,即使他们到了西天,也取不回真经。
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时候,人生需要比较,需要反复折腾,才能把人性中的各种味道释放、散发出来。人生需要几起几落,才能呈现内心,知道天命。泰戈尔说:“世界以它的痛苦同我接吻,而要求歌声作报酬。”因此,遭遇痛苦并不都是坏事情,心碎了也不是没有一点益处。也许,这种时刻恰恰给了你一次“空乏其身”的机会,一次深入内心的机会,一次提升自己人生高度的机会。
10 唯有呈现内心,自我才会绽放
在不同的文化中常常出现相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