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简单逻辑学
18522300000006

第6章 我的非逻辑思维——这就是你的“逻辑”?太不靠谱了吧(5)

这一论断还可以向外延伸,任何观点、陈述或断言只要用上了“所有”一词就难以持续,因为它过于极端。因此,对所有使用了“所有”、“每一”、“每个”、“一直”、“绝不”、“绝对”等总括性词语的论证,只要找到一个相反例子,就能将它轻易驳倒。除非得到充分的证明,否则,任何总括性陈述都应视为伪。所以说,每一个过度概括都是思维的错误。

“天鹅都是白的”,如果能找到一只黑天鹅,就能证明这句话为伪。多年以前,科学家仍认为天鹅都是白的,直到有人在俄罗斯发现黑天鹅,这个概括才不攻自破。概括技巧是思维的核心,但从某种意义来说,概括也可能走向过度简化。因此,概括是双刃剑。正当使用概括,将会结出丰硕的思想果实;滥用则会害人害己。小心别被错误的概括给骗了。

这里的重点在于,一小块真理的发现往往会开启大真理或甚至许多真理的大发现。不管是谁的概括,在现实面前都要重新接受检讨。

马克·吐温曾说:“真正造成伤害的,不是我不知道的事,而是所有我已知的事都是不真实的。”你不知道的事可能会对你造成伤害,但是,你以为自己了解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观念,造成的伤害更大。

迷信与奇迹,被迷惑的思维

把易拉罐绑在新婚车上,是为了用噪声把不干净的东西吓跑,新年的鞭炮也是这个目的。美国人都忌讳13号、星期五,这有道理吗?本命年穿红内裤能带来好运,你相信吗?当然,有些穿红内裤的人的确运气变好了,但这跟红内裤真的有关系吗?

有人从梯子下走过,1年后他死了。这能证明从梯子下走过会走霉运吗?除非我们忽视他是因酒醉驾车追尾而死,除非我们忘记他曾无数次从梯子下走过却安然无恙的事实,否则我们不可能认同这种荒谬的说法。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切迷信都是荒谬的。”好吧,这句话的确属于陈词滥调,因为迷信的定义就是毫无根据,彻底荒谬。迷信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正因愚蠢,我们可称迷信为愚信。然而,迷信是怎样迷惑我们的思维的呢?

迷信使我们从思想上脱离现实,当我们应该关切真实事物时,迷信却让我们把时间浪费在思考虚假事物上。不要从梯子下走过,这种说法可能源于明显的危险:当你从梯子下走过时,可能会被掉下来的东西砸到头。这个危险是真实的,但不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要谈的是迷信:觉得从梯子下走过,就会对自己的人生与运气产生不好的影响。梯子会对你或你的命运产生某些副作用,这完全是胡扯。

很多人都认为黑猫不吉利,看到要躲开。其实,躲避黑猫有其宗教根源,早在中古时代,就有女巫会化身成黑猫的说法,因此只要看到黑猫,人们就认为那是女巫变的。你还在相信那些无中生有的迷信吗?忘了它吧,没必要为此浪费自己的时间。

跟迷信密切相关的是奇迹信仰。奇迹信仰要更为普遍,而且有时源于“在此之后”的谬误。奇迹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在合适的人身上的好事。有些奇迹听起来合理,却经不起理性无情的考验。通常,简单的自然现象很容易被解释成所谓的奇迹。

在特里莎修女的自传里,有这样一个小插曲。有一次她上楼时,手里拿着点燃的蜡烛,“一阵冷风如猫掌般扑来,吹熄了蜡烛,但过了几秒,蜡烛又点燃了。”特里莎修女心里清楚,烛火昏暗无光是魔鬼的把戏,目的是要阻止她回房祈祷。魔鬼吹熄蜡烛,而耶稣则奇迹般地使蜡烛重燃。

比较可能的答案是,魔鬼和耶稣都跟烛火无关。事实不过是风吹灭了烛火,而烛火又再度燃起,没有魔鬼或耶稣的介入。同样的事我小时候也遇到,那时停电是经常现象,或许你也有相同的经验。

我们再探讨一个问题,当烛光消失后,它去哪里了呢?

爱丽丝在梦游仙境时,想知道烛光到底去了哪里。我们知道吗?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也想破解这种问题,然而就我所知,他们并没有想出满意的答案。说烛光哪里都没去,听起来像是回避问题,其实不然,消失的烛光确实没去任何地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思维被描述烛光熄灭的隐喻文字给误导了。有些语言隐含着约定俗成的意义,这些意义根深蒂固,所以人们很容易忽略它们,或被它们愚弄。忽略语言中的隐含成分很容易造成头脑简单或对性质的错误认识。烛光问题是伪问题,伟大的思想家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提出,这类哲学问题通常在“语言度假”时出现。假如我们说“烛光熄灭了”,就不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因为它不会产生问题。所以,如果有人问你:“烛光消失后,去哪里了?”你可以这样回答:“烛光哪里也没去。烛光加入了空集,这是由不存在的事物组成的集合,其中包括世俗的教会、方形的圆形、四边三角形与会飞的鲸鱼。”

如果想真正地测试诸如此类的问题,就要问,是否改变用语就可以解决争论。至于无法通过改变语言或从语言角度来解决的问题,则它的困难点应该不仅在于语言学层次,可能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才能解决。

到圣地参拜的腿有残疾的人可以丢开拐杖独立行走,并不意味着奇迹发生。做医生的人都知道,用安慰剂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即便是那些瘫痪多年的人,也可以借助安慰剂成功地摆脱轮椅。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心灵的潜意识与甘于肢障的意愿。当病人从安慰剂、医生、圣母等取得信心时,甘于肢障的想法就会消失,肢障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这类病人的确有病,但他们患的是心理疾病,而不是生理疾病。他们的病是一种转化反应:心理障碍转化为生理症状。许多转化反应可以通过强烈暗示治愈,根本不需要超自然力量。假定超自然力量的介入,只会让我们远离真理。那么,一切让我们远离真理走向错误的想法,都是错误思考。

尽管有些奇迹源自“在此之后”谬误,但也有些奇迹源自其他形式的不完善的推理或错误认知,比如,照片效果的错误诠释、自然现象的错误理解、宗教意象与自然界随机形态的想象同一、“集体幻觉”、公然欺诈、恶作剧、想象与记忆的混同等。你只要记住一点,那些所谓的奇迹都是胡扯,不过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罢了。

出错是因为失去理性

假如我向你提问,一个球拍加一个球,一共是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那么球是多少钱?请从下文寻找正确答案。你是否跟那些大学生一样回答错了呢?没必要懊悔不已,也许出错不过是一种本能。

这个问题显然不需要太过复杂的计算,难度就跟小学生每天功课要演算的题目差不多。但在几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谢恩·弗雷德里克让普林斯顿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学生来解答这个问题时,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答案,结果呢,50%普林斯顿的学生和56%密歇根的学生都答错了。他们的答案是:球拍1美元,球0.1美元(或10美分);而正确的答案是:球拍1.05美元,球0.05美元(或5美分)。

当第一次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脱口而出10美分的答案。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答案感觉上就像是正确的。乍一看,1.1美元的总价可以简单地分成1美元和0.1美元,粗算一下,两个量似乎正好相差1。所以,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10美分的答案就好像是个“自然”的反映——人们下意识地作出回答,但是要答对是不能靠下意识的。而用不同的问法来问同一个问题,似乎就没那么难了。假如我说,球拍和球一共1.1美元,球拍是1.05美元,球多少钱?这次你的本能还会出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