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简单逻辑学
18522300000020

第20章 解密逻辑思维——改进思维方式,挤出大脑里的豆腐渣(7)

两个将军分别带领自己的部队埋伏在相距一定距离的两座山上,等候敌人。甲将军得到情报说,“敌人刚刚到达,立足未稳,没有防备。”这是个好时机,假如两股部队一起进攻的话,就能够获得胜利。要是只有一方进攻的话,进攻方很可能会失败,这也是两位将军都清楚的。但是,甲将军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跟乙将军协同进攻(当时并没有电话之类的通信工具,只能通过派情报员来传递消息)。甲将军派遣一个情报员去了乙将军那里,告诉乙将军:“敌人没有防备,两军于黎明同时发起进攻。”然而,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情报员失踪或者被敌人抓获。也就是说,尽管甲将军派遣情报员向乙将军传达“黎明同时发起进攻”的信息,但他不能确定乙将军是否收到他的信息。还好情报员顺利回来了,可是甲将军又一次陷入了迷茫:乙将军如何确定情报员回来了呢?假如乙将军不能肯定情报员回来的话,他也许就不会贸然进攻。于是,甲将军又派遣该情报员去乙将军那里。然而,他无法保证这次情报员肯定到了乙将军那里……

假如你是这两位将军中的一个,你会如何做呢?

这个问题属于“协同攻击难题”,它是由格莱斯于1978年提出的。糟糕的是,有学者证明,无论这个情报员来回成功地跑多少次,都不能让两个将军同时发起进攻。问题在于,两个将军协同进攻的条件是:“于黎明同时发起进攻”,这是甲将军、乙将军之间的共识,然而,不管情报员跑多少次,都不能够使两个将军形成这个共识!

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即“囚徒困境”,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有两个人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审讯也是单独进行。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坦白交代或保持沉默。

两个囚犯都知道,假如他俩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就不能给他们定罪。但警方对他俩说:假如他们中的一个人坦白了,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并且还能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则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进行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假如这两个囚犯都选择坦白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而且都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如何抉择呢?是选择坦白还是沉默?

很明显,“囚徒困境”中两个囚犯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痛苦和损失。从表面上看,两个囚犯应该团结一致,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是,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会如何选择。囚犯甲不是个傻子,他立刻意识到,自己根本不能相信那个同伙,同伙很有可能会向警方告发自己,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自己独自坐牢。同时,他还意识到,那个同伙也会如此设想他。

通过各种分析,囚犯甲得出一个结论: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坦白交代,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假如同伙保持沉默,那囚犯甲就会是拿着奖金出狱的人;假如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囚犯甲就跟同伙一起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都会做出自认为明智选择:坦白交代,然后两个人就会一起坐牢。

求易思维:由繁就简的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都希望能将日常纷繁庞杂的现象和事物抽象化、简单化,甚至概括成几句话或者几个字,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本领。

◎逻辑学常识

顾名思义,求易思维就是指把事情简单化。乍听之下,有人可能觉得是贬义词,其实在大部分情况下,简单化并没有错,不仅不应否定,而且还值得充分肯定,因为它是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

为什么求易思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呢?这取决于人们日常认知和实践行为的简单化。人的大脑精妙无比,能够储存千千万万细微复杂的海量信息,但我们日常行动所需要的,或者说我们的大脑平时所遵从的,却只是简单至极的几个甚至一两个指令。要想做到简单化,我们就要对复杂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概括提炼出一两个明白清楚、可以立即判断遵从的有效信息。

◎思维的应用

湖南有家造纸企业,由于经营无方,多年亏损。新老总上任后,发现职员工作散漫,上班时间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也没个标准。

真没标准吗?其实不然。办公室主任告诉老总,企业不仅有一套规章制度,而且特别详细。说着,从档案柜里拿出一堆管理条例。老总一看,好家伙,厚厚五大本,足有几斤重!

老总翻了翻说,这么复杂的规章制度,谁看了能记得住?于是,老总亲自主持制定了两项管理制度,一项简称做“四无”,另一项简称“五不走”。“四无”是针对车间的,要求做到:无垃圾、无杂物、无闲坐闲聊人员、无乱放成品半成品;“五不走”是针对工人的,要求下班时必须做到:设备不擦净不走、材料不放整齐不走、工具不清点好不走、记录不填好不走、现场不清扫不走。

两项制度,一共九条,简单明了,人人清楚。自此以后,工厂管理大有起色,人人都夸老总“有魄力”。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简单化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由此联想到日常工作,在我们周围,有多少条条款款、规章制度,规范着大家的职业行为、道德操守,但是又有几条被人们认真执行,确实起了作用呢?究其原因,固然跟有令不行、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不认真有关,但规章制度太庞杂太烦琐,人们根本记不住因而也实行不了,监督不了,是不是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呢?

相传,在古罗马时代,一位预言家在一座城市内设下了一个非常难解的结,并且预言:“将来解开这个结的人必定是亚细亚的统治者。”这个结引来了许多人,大家都想打开它,以表明自己有能力统治亚细亚。但是,这个被称为Gordian的结长久以来却无人能解开。

当时,身为马其顿将军的亚历山大也听说了这个预言,于是特意跑到这个城市,想看自己能不能打开这个结。但是,亚历山大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打开这个结,他想,我打不开这个结,也不能给别人这个机会。于是,他抽出了身上的佩剑,一剑将“结”劈为两半。

就这样,这个神秘的结被亚历山大打开了,亚历山大明白了一个道理:“打开结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不过人们都被思维定式给限制住了。”

后来,亚历山大真的成了亚细亚的统治者,他一直以这个结来警戒自己: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被思维定式所限制。

孩子的思维就是典型的求易思维,他们的逻辑有时候要比成人的逻辑要更为精彩。成人的逻辑因融入太多理性而显得拘谨,孩子们的逻辑则因简单纯真而表现得舒展奔放。

在英国一所小学,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未来的我是——”。班上的孩子就这个题目展开了自己梦想的翅膀。

第一个孩子写道:未来的我一定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我在海中游泳,喝了三升海水都安然无恙。

因为海水淹不死我,所以我一定能成为称职的海军大臣!多么理直气壮的逻辑啊!

第二个孩子写道:未来的我会成为法国总统,因为我能背出二十多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最优秀的同学只能背出七个。

因为我对法国的“了解”最多,所以我最有资格做法国的总统!又是一个滴水不漏的推理!其严密性几乎“无懈可击”!

最感人是一位盲童的作文,他写道:未来的我会成为英国的内阁大臣。因为以前的英国从未有盲人进入内阁。

这更是一个不寻常的推理,因为以前从未有过盲人内阁大臣,所以我这个盲孩子会成为第一个,读起来豪气冲天。

孩子就是孩子,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其思路之宽广,设想之大胆,的确无人能及!全班31名学生都写下了自己对未来的想象:有当王妃的,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

更让人感动的是,在50年后的某一天,孩子们的老师——他叫布迪罗——不仅完好如初的珍藏着他们的作文簿,还千方百计地跟他们联系,以便告诉他们,50年前的你是如何设想未来的。

当年的那位盲童现在真的成了内阁教育大臣!在致老师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感谢您还在保存着我们儿时的梦想……从那个时候起,我的梦想就扎根于我的脑海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我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美丽梦想随岁月飘逝,总有一天你会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