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简单逻辑学
18522300000012

第12章 识别逻辑圈套——激活逻辑思维,莫被“卖拐的”忽悠了(5)

戈培尔之所以会成为纳粹的铁杆追随者,是因为1922年6月希特勒的一场演讲。听完了希特勒的讲演,戈培尔惊叹不已:“现在我找到了应该走的道路——这是一个命令!”从那以后,戈培尔狂热地宣传他所信奉的“纳粹主义”,并因此得到纳粹上层和希特勒的赏识,进入纳粹的高级领导层。“英雄”总算有了用武之地,于是,戈培尔丧心病狂地调动纳粹党宣传机构的全部人马,进行了德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宣传运动。他为希特勒上台立下了汗马功劳。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戈培尔当即被任命为国民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

戈培尔丝毫没有辜负希特勒的知遇之恩,刚刚走马上任,就跟他的宣传部着手使纳粹党一党专政合法化,让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作为宣传工作的资深专家,他深知强制人民的意识跟纳粹的思想保持一致的重要性,所以他下决心使德国民众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为了将“异端邪说”彻底从德国人民的头脑里抹去,戈培尔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焚书运动。为了煽动学生们持续这种狂热行为,他说:“德国人民的灵魂可以再度表现出来。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旧时代结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新时代。”

除此之外,戈培尔还对新闻媒体,包括出版、报刊、广播和电影等,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建立起德国文化协会。协会的会员必须是热心于纳粹党事业的人,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组织和从事活动;作品的出版或上演必须经过纳粹官方的审查和许可;编辑们必须在政治上跟纳粹党保持一致,种族上必须是“清白”的雅利安人;什么新闻能发,什么新闻不能发,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整个德国的舆论完全处在了疯狂的法西斯文化思想氛围中。本应向公众传播事实、宣传真理和正义的新闻媒介,被当做散布谎言、欺骗公众、制造谬论、蛊惑战争的工具。

在德国闪击波兰前,纳粹德国的报纸、广播大肆鼓噪,为德国侵略波兰制造舆论:波兰扰乱了欧洲和平,波兰以武装入侵威胁德国。《柏林日报》的大字标题警告:“当心波兰!”《领袖日报》的标题:“华沙扬言将轰炸但泽——极端疯狂的波兰人发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挑衅!”甚至“波兰军队推进到德国边境!”“波兰全境处于战争狂热中!”等惊人的头条特大通栏标题出现在德国各大报纸上,给公众造成波兰就要进攻德国的错觉。

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不仅牢牢掌控着舆论工具,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用谎言愚弄德国人民,他本人还在各种场合亲自出马,发表演说,贯彻纳粹思想。

就这样,戈培尔不停地重复着谎言,给谎言穿上了真理的外衣。他还特意为此作了一个总结——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的确如此,当民众不明真相时,德国宣传机构动用舆论工具,编造谎言,以各种渠道反复向社会灌输,就可以得到国民认可,于是,谎言被误认为是真理。

戈培尔始终坚定地相信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了真理,的确,在他和希特勒营造的谎言中纳粹得以出现;然而更为不幸的,恰恰是他们不断重复的谎言最终葬送了他们的法西斯事业,因为人民还是识破了他们的谎言。

口口相传的也不可靠

传说阿房宫规模空前,气势恢弘,景色蔚为壮观。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即便在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秦始皇巡游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时也没有把宫室住遍。这传说可靠吗?有人亲眼看到吗?

其实,后世对阿房宫的印象和描述基本上都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杜牧在这篇赋中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从杜牧的描述可想而知,阿房宫是一座宏伟庞大的建筑。但这都是传说,都是后人借秦之喻,劝谏本朝帝王,务必要勤俭为国,切忌骄奢淫逸,不然会像暴秦一样速亡。今依据当代考古证据,已经确切地证实阿房宫并没有建成。在考察过程中,考古人员只在成阳宫旧址上发现了焚烧的痕迹,其他地方未见焚烧痕迹,根本不像传说中说的那样,项羽火烧阿房宫,大火数月不绝。根据历史资料中的简短记载,还有所记录的时间上来看,得出一个比较可信的结论:几千年来人们所传说的阿房宫其实并没有建成,根本不可能像杜牧描述的那样气势恢宏,那只是杜牧出色的文学想象。

历代的人们多以传说为依据,片面认定阿房宫是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并以此来佐证秦始皇的骄奢淫逸。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以传说为据。

以传说为据,指根据传说来判断论证事情和事物的确切存在,而不去详加辨别考证,把传说的东西视为真实可信的。以传说为据还表现在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当做论证的依据。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负责提水、运水和浇地。时间一长,那些给丁家干活的工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跟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尽管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20来天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事不关己而毫不在意的。然而,不知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言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如果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一定要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负责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于是,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道听途说的事情是最没有根据的,所以,听到什么传闻时,务必要先动脑筋想一想,看合不合情理,千万不要不负责任地以讹传讹。这样会混淆视听,对人对己都没有益处。

一直以来,神农架野人都是一个迷,围绕它的似乎只有一些传说,好像没有哪个人真正地见到过,也没有哪个人真正地跟野人正面相对过。见到的人只是说高大、浑身长着长毛等,并不能说清它到底是什么。就这样,“野人”的名字被人们口口相传,好像确有其事。

关于“野人”的传说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我国古籍中曾有过许多关于“野人”的记载和描述。《山海经》中也有一段关于类人“怪物”的描述,“枭阳,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跟传说中的野人特征非常相似。

神农架的“野人”之说早就尽人皆知,然而,野人的真面目至今都没有在公众面前展露,执着者仍然在追寻野人的踪迹。不少专家提出,神农架“野人”只是一个传说,它不存在具备的条件,没有考察的意义。

仅仅一个野人的传说,就引得众多学者和好奇者耗费毕生的心血去追寻,时至今日仍旧没有下落,到底是真是假尚未可知。这种以传说为据而不惜代价考证的做法确实值得考究。

对于传说,不妨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完全地否定自然不是上策,全盘相信也显得十分愚昧。传说可以作为一个信息帮助我们考证事情的真伪,但它并不能直接作为事实的根据。

分散投资定律可信吗

刚入门的股民都听到过这样一条投资建议:分散投资,可以使你的获利最大化,损失最小化。这一投资原则符合逻辑思维吗?它真的能对投资者有所帮助吗,它到底是真是伪?你亲自验证过吗?

投资顾问经常推销这个观念,但它正确吗?怎么证明它为真?假如我们无法证明它为真,又如何证明它为伪?你也可以先自己想想这个问题,然后我们在一起探讨分散投资定律的真伪。

分散投资定律为伪,有两个理由可以说明这一点:

第一,我们已经知道用简单观念来解释复杂主题很容易出错,所以我们可以运用演绎逻辑,将这个概括放到特定处境中去检验。既然投资是个复杂的主题,分散投资这个简单建议就必然是错的,因为它将复杂问题过度简化,所以它不可能对所有处境的所有投资者都适用。

你是否已经想起相关的推理类型?假如你说这是演绎法,那就对了。这是演绎,因为我们以“复杂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这个概括为前提;然后又将这个概括适用于分散投资的陈述上。

除了从一般角度否决上述投资原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特定角度予以否决呢?下面我们就谈谈第二个理由。

如果想证明概括有误的话,我们只需找出一个跟概括相反的特定例子,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找到有人因集中投资而获利,就足以证明原则错误。到那时,假如要判断概括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能够成立,则至少需要一些限制、修正及更详细的说明。这些限制是有用的,因为它能协助我们在特定处境下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

现在,我们就开始证明某人确实因集中投资而赚了钱。比尔·盖茨集中投资一家公司,也就是著名的微软,结果赚了数十亿美元;之后,盖茨选择分散投资,结果赔了钱。索罗斯在1992年对单一通行货币(英镑)投资,下了100亿美元的巨额赌注,结果赚了10亿美元;之后,当索罗斯不再集中投资,转而从事避险与分散投资时,却赔了钱。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关键不是选择分散或集中投资,而是谁在正确的时间作出正确的投资。也就是说,集中或分散投资跟是否获利并无关联。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在研究个人投资上,看看哪种方式才是合理而符合期望的,而不该过于在意分散或集中的问题。即便选择分散投资,我们也不该因此断定自己的投资会安全无虞;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该假定自己一定会因集中投资而获利。

重点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集中或分散投资跟是否获利并没有太大关系。两种策略都不能真正达到目的,因为投资成功的关键其实很复杂,主要跟在正确的时间投资正确的事物有关。的确,分散投资的观念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所有处境下都适用。假如完全管用,则投资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所有进行分散投资的人都会获利,而且不用等太常的时间。

老股民都心知肚明,大多数投资建议未必有效。假如要用简单几句话来评论投资顾问,只能很遗憾地说,即便不是绝大多数,但确实有一部分自吹自擂的投资顾问都是骗子,尽管他们再三保证会指点投资者一条明路。这些人用各种假话骗投资者,卖弄着投资产业长久以来惯用的伎俩,可悲的是,这些诈骗手法在今天仍然管用。投资顾问所说的,不过是不实信息与虚假推论,如果听信这些谎言,肯定会造成灾难。需要我帮你回顾一下吗?

每个投资者都希望这是真的:只要在下周二买某支股票,然后遵照那个投资顾问吹捧的神奇的技术规则,一周后我就会成为大富翁。这当然不可能是真的,而且在这里我借用杰拉尔德·勒布的名言,“每次只要有人找到通往华尔街的钥匙,就有混蛋把锁换掉。”

我想,你应该已经了解这个无情而险恶的真理了吧?投资获利没有简单法门,因为它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如果真是如此,该如何做才能投资获利呢?我个人建议:既然我们自己不懂投资或企业运作,那还不如依靠懂的人。帮自己找个优秀、诚实、专业的经纪人,这个经纪人最好是毕业于知名院校的工商管理硕士,而这些硕士至少要研究相关产业或公司两年以上,并且跟他们推荐的公司没有利益瓜葛,同时他们是以小心谨慎的态度在给予建议。一旦他们提出建议,则应分析是否有支持他们结论的理由与证据。假如证据相关且充分,则可以按照他们的建议进行投资。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一节的重点。我们已经证明,分散投资的观点不仅是过度概括,也是思维谬误。作为一种过度概括,分散投资这种观点,使我们脱离现实处境而做出错误决定;作为一种简化,它隐藏了真理并诱导我们远离正确的思路。就像其他过度概括一样,简化也向我们传递虚假的现实观念,而这正是我们要努力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