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暗示力
18522200000009

第9章 『内心』是健康和快乐的真正操控者(1)

第四节 用内心扫描仪找到问题

No.1 拿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就是给自己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产生一种己不如人的自卑感。

No.2 行为和情感都源于信念。要想根除促成情感和行为产生的信念,就要问自己根除它的原因。

No.3 如果你等着被人冒犯,你几乎从不失望!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象,你才不会轻易受伤。

No.4 让“内心批评家”闭上挑剔的嘴巴,设计一个恰当的开场白,不断地进行自我肯定,直到你疲倦为止。

No.5“曾经失败过,将来还会失败”的结论是错误的逻辑,必须打断这种僵硬的推理模式。

提词器

不拿自己和他们的标准比

人们往往拿自己和某种人对比,从而排斥和贬低自己。他们希望在眼前不输给某位同事、亲友或邻居。许多人其实在对自己说:“正因为太瘦、太胖、太矮或太高等,所以我一无是处。”或者说:“正因为我没有她那么苗条、那么有钱,所以我只是一个零。”我认为,正如约克公爵夫人曾经说的那样:“你永远也不是最苗条或最有钱的人。”不过,那些得了厌食症(通过自我意象体现出来的一种生理疾病)的人可不这么看!

你自卑感的产生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而是来自我们对事实的结论与对经验的评价。例如,你不擅长唱歌和跳舞,你没法设计巴黎的美丽的碉堡,但是,这并不是说你是个“不行的人”。这全部决定在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拿什么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拿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就给自己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会产生一种己不如人的自卑感。在这种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下,我们会因此变得焦虑不安,根据这个愚蠢的逻辑,你会进一步得出:我没有“价值”,我不配得到拥有成功。

你身为一个人,不必与别人比较高下,因为地球上没有人和你一样。你是一个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像”任何一个人,也无法变得“像”某一个人,没有人“要”你去像某一个人,也没有人“要”某一个人来像你。

上帝并没有创造一个标准人,他使人类有个别独特之分,犹如他使每一片雪花有个别独特之分一般。

我有一封伊笛丝·阿雷德太太从北卡罗来纳州艾尔山寄来的信。

“我从小就特别敏感而腼腆,”她在信上说,“我的身体一直太胖,而我的一张脸使我看起来比实际上还胖得多。我有一个很古板的母亲,她认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总是对我说‘宽衣好穿,窄衣易破’。而她总照这句话来帮我穿衣服。所以我从来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动,甚至不上体育课。我非常害羞,觉得我跟其他人都‘不一样’,完全不讨人喜欢。

“长大之后,我嫁给了一个比我年长好几岁的男人,可是我并没有改变。我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满了自信。他们就是我应该是而不是的那种人。我尽最大的努力要像他们一样,可是我办不到。他们为了使我开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只是令我更退缩到我的壳里去。我变得紧张不安,躲开了所有的朋友,情形坏到甚至怕听到门铃响。我知道我是一个失败者,又怕我的丈夫会发现这一点。所以每次当我们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我都假装很开心,结果常常做得太过分,事后我会为这个而难过好几天。最后不开心到使我觉得再活下去也没有什么道理了,我开始想自杀。”

出了什么事才改变了这个不快乐的女人的生活?只是一句随口说出的话。

“一句随口说出的话,”阿雷德太太继续写道,“改变了我的整个生活。有一天,我的婆婆正在谈她怎么教育她的几个孩子,她说,‘不管事情怎么样,我总会要求他们保持本色’。

“‘保持本色’,就是这句话!在那一刹那之间,我才发现我之所以那么苦恼,就是因为我一直在试着让自己适合于一个并不适合我的模式。

“在一夜之间我整个改变了。我开始保持本色。我试着研究我自己的个性,试着找出我究竟是怎样的人。我研究我的优点,尽我所能去学色彩和服饰上的学问,尽量以能够适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我主动地去交朋友,我参加了一个社团组织——开始是一个很小的社团——他们让我参加活动,把我吓坏了。可是我每一次发言,都能增加一点勇气。这事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可是今天我所有的快乐,却是我从来没有想到可能得到的。在教养我自己的孩子时,我也总是把我从痛苦的经验中所学到的结果教给他们‘不管事情怎么样,总是保持本色’。”

保持本色的问题,像历史一样古老,也像人生一样普遍。不愿意保持本色,即是很多精神和心理问题的潜在原因。上帝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人,他并不偏好某一个。

归根结底说起来,所有的艺术都带着一些自传体:你只能唱你自己的歌,你只能画你自己的画,你只能做一个由你的经验、你的环境和你的家庭所造成的你。不必羡慕别人的美丽花园,因为你也有自己的乐土。也许你的花园不如别人的漂亮名贵,但你的花园可能给人类提供许多观赏以外的价值,这便是别人的花园没有的优势。你了解这个简单、明显的真理之后,接受它,相信它,你才能真正自信起来。

扭转阻碍进取的信念

我们也许猜想,有多少人希望获得完美的终身事业(当问到是否希望时,总有人会给出肯定的答复),但是却又能立即找出一大堆原因,说明他们为什么无法做那些成功人士所做的那些事。这些“原因”其实根本不是以当前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原因,而只不过是信念,是易受改变的信念而已。

还记得吗?行为和情感都源于信念。要想根除促成情感和行为产生的信念,就要问自己根除它的原因。对于那些“做不到”的事,为什么不扪心自问“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相信自己做不到?”然后问自己,“这一信念是建立在确切的事实上,还是基于某个假设,或者说以一个错误的结论为基础呢?”

接着,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1.这种信念的产生有没有合理的原因?

2.我固执地坚持这一信念会不会犯错?

3.在类似情况下,如果别人是我,我会不会对他们得出相同的结论?

4.如果并没有说得过去的原因让我信奉它,为什么我必须表现得、感受得就像它是真的一样?

不要心不在焉地放过这些问题,而要认真考虑它们,怀着感情去思索它们。

你是否发现你在自欺欺人、你在低估自己,其原因并非某个“事实”,而只是由于某个不合理的错误信念?如果是这样,不妨试着激起自己的某种愤慨甚至怒火。愤慨和怒火有时候可以作为一剂释放的良药,让你摆脱错误的想法。

艾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对自己、对他的老师“发疯”,从而得以摆脱对自己的消极定义。一位老农说,他永久戒烟的那一天,是因为发现自己把香烟丢在家里,而要回家拿烟又要走上两英里。走到半路时,他觉得自己在被某种坏习惯所“利用”,这让他很觉丢脸。他疯了一样调头就往回走,一直走回地里,此后再也没有吸烟。

美国著名律师克拉伦斯·达罗说,一天,他企图拿一件物品作抵押,想换2000美元买一套房子。他说,那一天让他发疯,也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当天这桩交易即将顺利完成时,债主妻子对债主说:“别傻了,他根本挣不了那么多钱赎自己的东西。”达罗本来也对这件事的真实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但一听到对方这句话时,“某种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他变得非常愤怒,这种怒火既对那个女人,也针对他自己。于是他决定要当一个成功者。

我有位朋友也有过一段类似经历。年届四十仍然毫无成就的他总是为将来怎么办而担忧、为自己无能而懊恼,但又不放心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每一项投机业务。怀着恐惧而焦虑的心情,他想通过赊账买一台机器,但被对方的妻子拒绝。这位女士并不认为他将来还得起借款。一开始,他因希望破灭而沮丧,但随后便开始义愤填膺。这种场面唤醒了他身上的“某种东西”(即某个“新我”)。他立即发现:这个女人的话(以及他的自我看法)是对“这种东西”的公然冒犯。他的确没有钱、没有商业信誉,也没有办法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目标,但却找到了一条蹊径。不出三年,他就获得了自己从未奢望过的成功——不在单单一项业务上,而是三项业务。如此看来,“发疯和被激怒”不失为扭转习惯性信念的好办法。

抵制外来的消极暗示

几乎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各种消极的暗示就开始一股脑地向我们涌来。由于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这些消极的暗示,我们只好接受它们的影响。

以下就是一些常见的消极暗示:

你办不到的。

你这个没有出息的家伙。

你不能这样做!

你这个失败者。

这怎么可能呢?

你错了。

没用的。

关键不在于你的能力有多强,而在于你的关系有多硬。

经济形势真是糟透了。

有什么意义呢?反正也没人在乎。

这么努力干吗?

你已经老了。

事情越来越糟糕了。

生活的磨难真是无穷无尽啊!

你输定了。

当心,别让自己生病了。

人心隔肚皮,千万不要相信任何人。

如果你相信了上述这些外源暗示的话,你的生活就一定会变得如此。

你完全可以运用建设性的积极自我暗示,重塑过去形成的人生观。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明白,外源暗示在自己身上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如果你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它们将继续影响你的行为,制造失败和痛苦。而建设性的积极自我暗示则能够帮助你从他人强加的负面阴影中走出来,重新形成良好的习惯,克服困难,甚至创造奇迹。

随便拿起一张报纸或者转到某个频道,你都会发现无数消极的报道。这些报道不断在你心中播下焦虑的种子,叫你寝食难安,如临大敌。你的内心一旦接受了这些信息,就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充满悲观和绝望。但是一旦你有效地抵制了这些信息,你就会惊喜地发现,生活向你敞开了通往康庄大道的大门。你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内心的力量来把这些有害念头拒之门外,而你需要做的,不过是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而已。

要经常反思一下,他人都给了你哪些消极暗示,你是不是很容易就被这些消极的外源暗示影响到。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或多或少地遭遇过这种情况。你好好想一下的话,很容易就会回想起,你的父母、朋友、亲人和同事都曾给过你很多消极暗示。好好研究研究他们都对你说了些什么,以及这些话语到底暗示了什么。你会发现,他们对你发表的那些所谓言论不过是一种宣传,其目的是为了吓到你,然后才能控制你。

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象

许多人被细小的针尖刺一下,或者受到我们所称的“社交中的怠慢行为”打击,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每个人在家庭、办公室或朋友圈中都认识这种人:他们脸皮特别薄、非常敏感,以至于别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生怕在无意中说出什么话或做出什么事,冒犯了对方。

容易因别人无心的言行而生气的人,其自尊心最脆弱,这是心理学上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伤害我们的东西,在我们眼里看起来,都会对我们的自信或自尊构成威胁。

自尊心很健康的人对某些空想中的情感攻击也许并不注意,但就是这些虚构的攻击,却能将自尊心脆弱的人搞得心力交瘁。即便是能给自尊心脆弱者造成极大伤害的、真正的挖苦和辱骂,也不能引起自重者的注意。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怀疑自己真实能力以及自我评价不高的人,动不动就会变得嫉火冲天。有些人打心眼里怀疑自己的价值,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安全感,总是无中生有地感到自尊心受到威胁。这种人倾向于夸大和高估现实威胁的潜在破坏力。

每个人都需要某种感情上的韧性和自尊心上的安全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真正的以及想象中的威胁。如果让我们的肉体像乌龟那样,完全被一层坚硬的茧或壳覆盖,那样也许是不明智的。那样一来,尘世间的一切快感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的身体确实有一层外壳、一层表皮,作用就是保护我们免遭细菌、小肿块和伤痕以及其他一些外伤的侵蚀。表皮很厚很硬,足以提供抵御小伤口所需的保护,但却没有厚到、硬到影响一切感觉的程度。许多人在自己的自我中没有“表皮”,而只有皮肤,敏感的内层皮肤。这些人需要更厚的皮、更坚强的情感,以便可以无视无关紧要的伤口和对自尊心的较小的威胁。

此外,他们还应该树立自尊,获得关于自己的更好、更恰当的自我意象,以便在听到善意的话语或遇见无心的行为时,不会感到威胁。坚强而豁达的人不会认为小危险是威胁,而脆弱狭隘的人则不同。同样,健康而强大的自我意象不会认为任何清白的、随意的话是对自己的威胁。

有些人一生似乎就在等着被人冒犯,而他们几乎从不失望!健康的自我意象不会轻易受伤。觉得自我价值受到不经意的话威胁的人,其自信心很脆弱,自尊心也很少。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关注、极难相处,我们称之为“自我本位主义者”。不过,我们治疗病态的或脆弱的自信心理的方法,并不是压制它、削弱它,或者通过变得自制、试图变得无私,这样只会使这种自信心理更加脆弱。自尊心对人的心灵必不可少,就像食物对于人体不可或缺一样。当一个人的自尊心恰当时,一点点小冒犯根本不会对他构成威胁,而只是被他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即便感情上遭受了重创,也会恢复得更快、更彻底,而不会使伤口“化脓”,从而毒害人生、破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