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行即修心
18520400000019

第19章 淡定:心安若水,八风不动(2)

智者回答:“你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又为何要来问我呢?”

作家感到莫名其妙,就又随口问道:“您所说的话,我有点不太明白,您能说得更明确一点吗?”

智者答道:“你身上的衣服已经足够,倘若让你穿上更多漂亮的衣服,你会觉得沉重无比。你只是一个作家,为何要去做一些交际家、演讲家要做的事情呢?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作家顿悟,每个人都能追求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做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得到轻松和快乐啊!

从此以后,作家就辞去了不必要的职务,推却了不必要的应酬,潜心写作,并最终达到了人生创作的高峰,并且再也没有感到过疲惫和烦躁,生活变得轻松和快乐了许多。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欲望,从辩证的角度看,有欲望有追求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欲望和追求可以激发人的潜能,能够推动我们不停地向前行。但是,欲望如火,可以取暖,亦可以毁人,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理智与欲望之间的平衡关系,而不要让欲望成为我们内心的负担。要知道,在很多时候你所追求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自己真正能够得到的东西,也并一定是自己心灵深处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如果自己盲目去追求,必然会被其所累。

生活之中,财、色、利、贪时刻潜伏在我们的周围,像细微的尘土一样无孔不入。落叶之轻,尘埃之微,刚落下来的时候不觉得,但是积存得久了,积得多了,清理起来就很困难了。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勤拂拭”,拭去落在心灵上的灰尘,把一些美好的东西保留下来,把世俗的杂音予以抛弃,才能找回自己那颗宁静的心,品尝到来自内心的沁人心脾的甘泉。

感悟人生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在生命的旅程中,也许我们无法避免漂浮着的微尘,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去拂拭。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像生命之初那样纯净无瑕。

4

心才是快乐的根

在终南山一带长着一种特殊的植物——无忧草,据说,不管是谁,只要得到这种草后,就会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从此以后就不会知道何为烦恼了。

这样的无忧草,当然充满着诱惑,为了获得快乐,曾有一位年轻人不惜跋涉千山万水来到终南山,在历尽千辛万苦的搜寻后,他终于得到了这样一株仙草,但结果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他仍然不快乐。

这天晚上,他在山中的一个寺庙里借宿,面对皎洁的月光,他却不停地叹气。

于是,他去寺里的住持那里寻找答案,他问住持:“师父,我很烦恼,为什么我已经得到了无忧草,却还是感觉不到快乐?”

住持一听,微微一笑说:“其实无忧草并非终南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快乐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够得到快乐。”

住持的话让年轻人耳目一新,他又问:“什么是快乐的根?”

住持回答说:“心是快乐的根。”

年轻人恍然大悟,最后笑了。

“心是快乐之根”,说得多好!面对同样的事,为什么有的人很快乐,而有的人却充满烦恼呢?这主要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哲学家说:“你的快乐与你的悲伤都是由心而生的,它不会受外界的任何理由所影响!”同样的事物,由于人的心态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

大壮和小志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二人的外貌有时候连亲妈都分辨不出来,但是性格却是千差万别的。大壮平时就十分悲观,总是很沮丧的样子;小志却十分积极乐观,每天都乐呵呵的。所以,爸爸妈妈平时为了能让大壮快乐起来,就对他十分偏爱。

在兄弟二人生日来临前,父亲就分别送给他们两个人完全不同的礼物,在夜里悄悄地把这礼物放在他们的枕边。第二天早晨,兄弟俩都起来了,都看见了父亲给自己的礼物。哥哥大壮的礼物很多,有一把气枪,有一双羊皮手套,还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和一枚漂亮的足球。哥哥将自己的礼物一件一件地取下来,但是他内心却并不高兴,反而忧心忡忡的。

父亲见状,就问他:“这些礼物你都不喜欢吗?”大壮拿起气枪说:“看吧,如果我拿这支气枪出去玩,说不定会打碎邻居家的玻璃窗,这样一定会招来一顿责骂。这一双羊皮手套很暖和,但是说不定我戴着出去会挂到树枝上,这样一定会生出许多烦恼;还有,这辆自行车,我骑出去倒是能玩得高兴,但说不定会撞到树干上,会因此而受伤。而这枚足球,我终究是要把它踢爆的。”父亲听到此,没有说话就出去了。

刚出门就看到他的小儿子小志除了收到一个纸包外,什么也没有。但是,当他把纸包打开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在屋子里到处寻找着什么。父亲问他:“你为什么这样高兴?”他说:“我的生日礼物是一包马粪,咱们家一定会有一匹小马驹。”最后,小志果然在家里的屋后找到了一匹小马驹,很是兴奋地跳起来。随后,父亲也跟着笑起来。

其实,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这样,乐观的情绪总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明亮的结果,而悲观的心理则不管他得到什么,都不会快乐,而这一切都是由个人的内心决定的。所以,悲观是自己酿造的苦酒,怨不得周围的任何人与事;快乐也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它并不是非要借求于外物就能够得到的。

同样地,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内心的许多忧虑往往并不是起源于外界的危险信号,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非理性想法。我们总是担心疾病,担心车祸、担心失业,但是实际上这些都只是我们内心的想象而已。在这背后,隐藏着你这样的一个想法:“生活必须是平安的,并且要按照我希望的方式进行,而不要有太多的麻烦和困难。如果不是这样,我可就无法忍受了。”你要知道,你这样去烦恼,是不能改变任何事实的。

人生如水,去日苦多,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人人都有所求。有的人求子孙满堂,即得满足;有的人求福如东海,深感幸福;有的人求无上智慧,最是得意、有的人求万事如意,甚为欢喜。如果就表面来看,他们所求各不相同,但万涓细流,汇集成海,归根结底,他们所求的是一份快乐的心境。

所以,快乐也是一天,悲伤也是一天,与其烦恼地过,不如快乐地活。而快乐与悲伤都是由我们内心所生,我们要想获得快乐,就应该尽早地摒除内心的烦恼和痛苦,把内心的阴郁的情绪打扫干净,让自己快快乐乐地过完当下的时光。

感悟人生

我很渺小,但我有我存在的价值,我很普通,而我的心灵却满载着生活的温情与人生的快乐。

5

心无所住,闲看白云

据说法融禅师在金陵牛头山修行,山中经常出现百鸟衔花的奇景,还有很多野兽在他身边安栖。四祖道信禅师深感好奇,于是亲自前去拜访。

道信禅师看到法融禅师在那里端坐不动,于是问道:“你在做什么?”

法融禅师说:“观心。”

道信禅师说:“观的是何人?心又是何物?”

法融禅师心中一惊,知遇到了高人,问道:“大德在何处修持?”

道信禅师说:“我无所住。”

法融禅师问道:“你可知道道信禅师?”

道信禅师说:“你为何问他?”

法融禅师说:“我仰慕他很久了,希望与他共同探讨佛理。”

道信禅师说:“我就是!”

法融禅师说:“您因何屈尊来到我这里呢?”

道信禅师说:“我只是来拜访你,你可有地方让我歇脚呢?”

法融禅师说:“当然有。”于是将道信禅师引入庵所,在庵内见到虎狼。

法融禅师说:“原来虎狼还在这里。”

道信禅师竟然反问:“你不是说你在观心吗?”他的意思是说,法融之前在观心,此刻却观的是虎狼,很显然修行不够。

法融禅师无以言对,道信禅师于是写了一个“佛”字送给他。法融禅师看了这“佛”字,感到宝相庄严,心中戚戚然,请求道信禅师说法。

道信禅师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法融禅师瞬间开悟。

从此以后,山中再无百鸟衔花的奇景出现了。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意思是说,要开悟,既不能沉迷于物象的表面,期待鸟兽朝拜这些情景;也不能执着于“修行”这一字,观之怵然。境由心造,从心出发,才能开悟。

其实,事实也确实如此,无为有来有还无,没有百鸟衔花要比百鸟衔花的境界高出一层。这是因为,由于内在不够丰沛,才需要外在的繁华来彰显。如果内心里圆满,有鸟无鸟没有区别,这就叫做心无所住。

唐宪宗时代,从天竺来了一位大耳三藏法师。大耳三藏道行高深,具有他心通,皇帝便派遣南阳慧忠国师去试验他的神通。慧忠国师见了大耳三藏,开门见山便说:

“听说你有他心通,能洞悉他人心中的动态去向,那么你倒说说老僧此刻的心在哪里?”

大耳三藏看了国师一眼,不假思索就说:“你是堂堂一国的国师,怎么跑到西川去看龙舟竞渡呢?”

“那么此时我的心又到了哪里?”

“和尚怎么又跑到天津桥上看人弄猴狲呢?”

“你再瞧瞧我的心现在究竟在何处呢?”

大耳三藏再度进入禅定之中来观看国师的心,但是任他如何观照,都无法知道国师的去处。慧忠国师于是呵斥道:“你这种他心通不能透过性体,从根本去认识我们的心,充其量只不过是野狐禅的伎俩罢了!”

修行之人,心有所住,也就是被俗世牵绊了,自然容易被人看穿,落了下乘。而得道之人,如慧忠国师,因为心无所住,不拘泥任何事物的圈定,自然就能得感悟大成,别人又怎么能及得上他的境界呢?

时人因为心中无法保持淡泊的境界,因而难以把握“身在俗世,心却出离”的境界,所以满心纷乱,又生惭愧。然而,世相再繁华,不过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就像月亮再美,也不过是冰凉的,也无法化作拯救世人的慈悲。因而,与其为了物质不够而摸爬滚打,还不如以闲看清风白云的心境生活。

感悟人生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受到俗世的羁绊,不去自净,没有一份清净、纯洁的安详,那么,他是很难达到至高境界的。

6

万物皆是空,明心见智

一个穷小子爱上了一位姑娘,两人结婚后,生活虽然不富裕,但生活得十分幸福。

有一天,这位姑娘认识了一位非常富有的年轻人,这年轻人的甜言蜜语使她心动了。后来这位富有的年轻人对她说:“我们这样偷偷摸摸很不自由,不如干脆离开家乡,到新的地方去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家!”

女人听了对方的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趁自己的丈夫外出之时,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拿走,到港口与年轻人会合。年轻人说道:“我不想让你跟着我受苦,你先把东西给我,等我到了一个地方安顿好后,再回来接你!”女人就听信了对方的话,把身上所有的财物都给了他,自己又待在原地等待。没想到,一天、两天,一个月过去了,年轻人就这样一去不回了。这个女人在外面又饿又冷,但是又不敢回去。

有一天,她在街上看到一只大狗衔着一只鸟从她面前跑过去,那只鸟还在奋力挣扎。谁知那只狗跑到水边,看到水中有一条鱼,就将口中的鸟放下,立即去河中去咬鱼,结果鱼游走了,鸟也飞走了。

女人看了,忍不住笑说:“你这只大狗真傻,已有一只这么好的鸟,居然放弃而去咬鱼,结果鸟和鱼都得不到,真是傻啊!”那只大狗突然回头对她说:“我的傻,只不过让我挨一顿饿;而你的傻,却误了你一生!”

此时,这愚痴的女人才如梦初醒,懊悔地自语道:“我居然为了那种人放弃原本爱我的人,毁了我一生的幸福,这莫不都是自己的贪欲之心害的吗?”

风从竹林中穿行,风过之时,竹叶随风而舞,自然簌簌有声;雁从清潭上飞过,雁过之时,清澈潭水中必倒映雁群身影。但风落、雁过之后,一切皆无。回归到人生,看世上,无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长长短短的因缘际会之后,尘埃落定,不也是一切皆空吗?诸法都是空相,飘然而过不着痕迹。悟到了这一境界,自然无牵无挂,满心欢喜,得到禅道和生命的正解。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你自己的迷悟只在于你自己的一时贪念。所以,你要时时警告自己,从更高的层次去审视与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意念清纯,心中才能够更为清明,只要你时时能够解开执着与情感的系缚,就能够发现心灵深处的真我,最终才能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从前,有一个富有的人,平时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一生娶了四位夫人,他最宠爱他的四夫人,终日与她恩恩爱爱,从来不离不弃;其次疼爱的是三夫人,因为三夫人很有魅力;再者就是二夫人,因为当初在贫困的时候,与二夫人很是恩爱,但是到了富贵后就将之淡忘了;富人最不关心的还是他的原配夫人,他对这位夫人从未重视过,只让其在家做家务,像仆人一样要求她干粗活。

后来这位富人得了不治之症。临终前,他将四位夫人叫到身边,说道:“四夫人,我平常最疼爱你,时刻也离不开你,现在我已活不多久了,我死了以后太孤单了,财产妻儿虽多,但是我只想带你走,你陪我一起死,好吗?”

四夫人听到此话,面容顿时失色,惊叫道:“你怎么能这样想?你年纪大了,要死是当然的,可我还年轻,你死后,我还要好好地活下去呢!”

富翁听到这话,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就又把三夫人叫过来,仍照对四夫人说过的话向她提出要求。

三夫人一听,吓得身体直发抖,连忙道:“这怎么可能呢?我还年轻,我不想这么早就随你去,我还想嫁人幸福地生活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