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
18520000000029

第29章 职场顶尖催眠术(3)

有一种广告技术就是潜意识广告。所谓潜意识广告,就是一种利用暗示的广告方式。它以微弱的、不引起知觉的刺激作用于潜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如“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玉米花”!在美国发行的老牌杂志《生活》杂志报导了这些潜意识广告所造成的震撼。报导中说,人眼虽然看不见这种广告,它却有让人想去购买饮料和爆玉米花的影响力,由此想见,它甚至能左右人去购买某些原本不打算购买的商品。

还有人想到利用“看不见的广告”的原理,制作了“听不见的广告”。有的著名广播电台,曾尝试于广播中加上耳朵听不见的低音广告词,或在播放歌曲时加上无意识的广告词,但似乎都没有太大的效果。后来,美国电视伦理规定管理委员会,对这种广告表现明显的反对态度。因为它显然对人存在着操纵倾向,如果再利用它来进行宗教、政治或思想的宣传,那社会影响力是非常可怕的。

把潜意识广告运用到电视上,也得到了大致相同的效果。当你看了电视节目之后,可能会突然想喝啤酒而去打开冰箱,而一些太太们可能由此突然想到:我应该赶快到某某商店买点东西了。

潜意识广告理论的根据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对人类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潜意识(无意识)。他有个著名的“冰山论”,即把人的意识分为意识与潜意识。恰如海上的冰山,在海平面上看到的部分是意识层面,在海平面之下的是潜意识层面。很显然,冰山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远远大于在海平面以上的部分,因此,人的行为受潜意识控制的成份要大于受意识控制的成份,尽管人们对此并不知晓。潜意识广告,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把自己的广告诉求直接进入到人的潜意识,进而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从这一点上来说,它与催眠的本质是一致的。从前面的阐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催眠术的主要功效也在于直接进入人的潜意识,并影响意识层面的行为。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潜意识广告看作是一种催眠活动。由于这种方式事先没有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也就是说可能有悖于他人的意愿,所以它被社会所禁止。

广告策略中请名人做广告其实也是催眠原理的应用。“超女”一出炉,轰动效应非常大,接下来的广告片中就不止一处有她们的形象了。为什么名人广告会有如此之好的效果呢?

人是有理智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并成为这个星球上无可争议的霸主的最重要的原因。同时人也是有情感的,有各种各样的情感。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情感为理智所驾驭,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行为表现为理性行为。但当一个人的情感被高度卷入之时,情感与理智在一个人心理结构中的比例就悄然发生变化。理智被迫让出了主导地位,情感成为行为的主宰者,非理性行为由此粉墨登场。

公众,尤其是追星族对这些名人常怀有强烈的挚爱之情,特别是“追星族”几达疯狂的程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已进入意识场狭窄的类催眠状态。此刻,他们在大脑皮层上只有一个兴奋点,那就是喜欢明星的一切,爱明星的一切。他们对客体的认识已不再清晰而富于理性,对事物已失却选择性与批判性,只是一味爱明星之所爱,喜明星之所喜,自然,也就会“购”明星之所“购”了。

此外,根据心理学的分析,对他人的挚爱与“自居作用”是分不开的。“追星族”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或曰梦寐以求的愿望是获得自己所崇拜明星的某些品质,能与之有某些“共识”。内在的品质无法企求,外部的穿戴或所用之物则较易与之相仿,于是,便对明星所戴之物,所推荐之物趋之若鹜了。厂商及其广告制作者正是巧借消费者的这一心态而达到自己的销售目的。

有些产品的广告策略是不分时间、地点地进行不间断轰炸,可有些产品并不这么做,他们不去大吹大擂,只是于不经意间,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偶尔提一提。虽然露面不多(其实是刻意的),但效果却一点也不差。这使我们想起在催眠施术过程中,无论是将受术者导入催眠状态;还是进行心理治疗,关键性的暗示语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喋喋不休地出现,而是要在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条件下、又似乎不经意地由催眠师说出,却每每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名牌效应也是广告策略之一。名牌产品是同类产品中的贵族。对于所有的名牌产品厂商来说,“贵族”意味一种身份,如果你是贵族,就得有贵族的样子,举手投足都得与贵族的身份相符。否则你就不是贵族,至少不像是贵族。名牌产品的形象是它最大的资产,最宝贵的资产,对这一资产必须高度重视。

产品特色的广告策略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的产品为世间所独有,而消费者又迫切需要,那么所有的营销策略对于你来说都毫无意义,因为你根本就不愁销路。可是这样的情况不多。当今产品的同质化倾向非常明显,独占鳌头的事实属鲜见。在这种情势之下,厂商该怎么办?有一个比较理想的选项是增添情感附加值。麦当劳就是这么做的。

“麦当劳”创始之初,它的产品以及它利用高科技、自动化的生产过程,引发了许多消费者的兴趣,年销售额高达两亿美元。但是一阵新鲜感过后,生产渐趋平淡。麦当劳的创始人雷·柯洛克在追根究底探讨原因之后,认为如何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乃是当务之急,因此决定在宣传上多做些文章,并聘请了年轻而富有才华的广告经纪人雷哈德负责制作。

雷哈德受命以后首先带太太与孩子一起到麦当劳吃了几次饭,试图捕捉一些灵感。他发现每次去麦当劳的体验都是美好而温馨的。于是,他着手做了一个“汉堡滋味评判”的调查。他邀请了几百名消费者,品尝33家不同的速食店所做的汉堡包,希望能测试出一般消费者口味的喜好。但是,调查结果并不能测出谁是真正的“滋味最佳者”,换言之,这些汉堡包在品质上,在口味上并无显著的差别。因此,雷哈德决定不以麦当劳汉堡包好味道作为广告的主题,而以麦当劳可以带给消费者一段家庭欢聚的快乐时间为契机。其中有一则广告是这样的:一位在沙土和灰尘中忙了一天的建筑工人,在夕阳西下时,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中。他的小女儿等在门前的石阶上,仰起头来要求爸爸带他们去麦当劳吃汉堡包。爸爸怎么能够拒绝女儿那天真可爱的小脸呢?他不顾身体的疲劳,带着全家向金色拱门走去。当他尝到汉堡包时,疲劳忽然消失了,望着孩子们满足地吞咽着炸薯条,他的脸上露出了愉快轻松的笑容……

麦当劳的汉堡包依旧,但情感附加值恰如一针强心剂,使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又疾步走向世界,进而成为了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一实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现代科学技术已使同类产品在品质上难分伯仲,而经济上日渐富裕、心理上又屡现困惑的现代人对情感需求的欲望则空前地强烈。欲占领市场,给产品(在外型上、包装上、宣传上)增添情感附加值乃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在催眠施术过程中,催眠师的最终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进入受术者的潜意识,干预其心理世界中的某个观念,或帮助受术者建立起某种正确观念,最终解决其心理疾患。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是解决一个“理”的问题。但从技术路线看,尤其是从导入催眠状态的技术路线看,却是要走“情”的路线。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不断暗示受术者:你感到很舒服,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舒服的感觉。此外,催眠师在术前、术中、术后也不间断地与受术者进行情感交流。当那些神奇的催眠现象发生以后,旁观者都以为催眠师有什么秘不示人的绝招,其实,高明的催眠师只是在点点滴滴的情感积累之中,与受术者取得高度心理相容。一旦情感占据了上风,哪怕是与“理”(可能是自己的“理”)相悖的观念也能接受。沿着这样的思维轨迹,我们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同样品质、同样价格的产品,为什么有些人卖得好,而有些人就是卖不好了。

知识链接:广告的催眠效果

广告的催眠效果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注意力。我们都知道,医学上要将人进入催眠状态一般要求被催眠者放松并将注意力完全跟随催眠人的引导,否则无法催眠。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让人完全接受催眠人的暗示。但是,我们可以用重复来加深印象,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催眠人的暗示。

其次是情感。人总归是感情动物,而感情显然是有偏好的,且一类人的偏好大多都是相同的。比如,爱心、孝心、同情心,都可以利用来获得一类人的认同,同时也就是对自己的商品的认同。比如加油站的广告——“您的爱人打电话来,告诉您别忘了下班回家吃饭”。在外奔波的人一看到就想到了家的温暖、舒适,于是也会乐意去加油。

再者就是感觉。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味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还要加上我们通常所说的第六感,左右着我们对事物的直接认识。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被别人描述的环境所吸引,就像身临其境,而我们自己的想象实际上比描述的要更加具有诱惑力,然后就会认为事实就是我们想象的。比如,有一个老人想买掉自己的房子换一个好的环境,于是叫人帮忙在报纸上刊登转让广告,结果自己看了广告词之后觉得那其实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地方,于是放弃了转让的想法。还有许多东西,其色泽看上去就感觉得似乎非常可口,其实吃起来也就一般,实际上颜色与味道没有必然的联系,否则就不需要将视觉和味觉分开了。

如此看来,是不是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给我们暗示的作用?一定有,就看我们怎么去发掘了。

5.销售中的催眠技巧

在推销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和我们的潜在客户进行沟通,通过沟通过程中的诉求,将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公司及我们自己介绍给对方,并且让对方完全接受,不但为我们的产品付款,还要让他成为我们长期的合作伙伴及朋友。这就需要用一些沟通的技巧。“催眠”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推销工作中最大的难点不是来自同行的竞争,而是客户天然的怀疑心理。当他们与推销人员交流时,不仅是警觉的,甚至还带点神经质。你告诉他,这产品的确是你需要的,他可能需要的强度反而下降;你介绍本产品有那些优点,他想到的可能是还有许多一时没看出来的缺陷;你敦促他立即购买,他却迟迟不肯出手。推销人员常常感叹,客户可是太难说服了。这是推销人员最大的苦恼,也是推销工作中最大的障碍。而推销高手,每每能够在营造气氛、满足对方虚荣心、微笑服务等方面获得突破,从而迅速而有效地跨越这种障碍。

要想跨越推销过程中客户拒绝的障碍,向客户直陈其辞并一再强调每每劳而无功,而迂回暗示,即设置一种氛围;营造一种心理相容的相互关系;由小步子渐进地形成一种“共识”,反到能迅速打消其怀疑心理,失却神经系统的警戒,最终出现你所希望结果。经验老道的催眠师在催眠过程中从不与受术者较劲,尤其是具有怀疑心理的受术者。他们或通过气氛的营造,或通过旁敲侧击,最终还是把受术者引导到自己所设置的轨道之上。看上去,这颇费周折,实际上这却是最短路径,而且效果出奇的好。

推销员张先生欲推销一套可供40层办公大楼用的空调设备,与某公司周旋了几个月,但未成功。一天,董事会通知张先生,要他到董事会上向全体董事介绍这套空调系统的详细情况,最终由董事会讨论和拍板。在此之前,张先生已向他们介绍过多次,这天,他强打精神,把以前不知讲过多少次的话题又重复了一遍。但在场的董事们反应十分冷淡,他们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刁难他,使他穷于应付。面对这种情景,张先生口干舌燥,心急如焚,脑门上渗出点点汗珠。眼看着几个月来的辛苦和努力将要付诸东流,他环视了一下房间,突然眼睛一亮,心生一计,他没有直接回答董事们的问题,而是很自然地换一个话题,说:“今天天气很热,请允许我脱掉外衣,好吗?”说着掏出手帕,认真地擦着脑门上的汗珠。

这个动作马上引起了在场的全体董事的条件反射,他们顿时觉得闷热难熬,一个接一个地脱下外衣,不停地用手帕擦脸,有的抱怨说:“怎么搞的,天气这么热,这房子还不安上空调,闷死人啦!”这时,张先生心里暗暗高兴,因为,购买空调并不是推销员强加给董事们的负担,而是全体董事的内在需求了。20分钟以后,这笔大生意终于拍板成交。

研究表明,催眠暗示是经由非理性知觉通道而进入人的心理世界的。它避开了意识的“看守人”——批判性,从而迅速有效地对人产生影响。这个案例中的董事会的成员,事实上是被张先生这个动作催眠了!张先生的一个脱上衣的动作,胜过了他所要说的千言万语,这表明,推销员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来推销,同时也可通过人体的动作引导和暗示对方,从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