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18517800000015

第15章 家有超级“小霸王”——给不讲理的孩子把把脉(4)

这时,电视里正在播放的舞蹈节目引起了这对小姐妹的注意。婷婷见了,放下手里的布娃娃,把裤腿挽至膝盖,有模有样地模仿起电视里穿裙子跳舞的姐姐来。潘潘也学着把裤腿挽了起来。

奶奶看见了,笑着对潘潘说:“潘潘也是学电视里跳舞的姐姐吧?真漂亮,爷爷快来看呀。”听了这番话,潘潘突然脸色一变,慌忙把裤腿放了下来,而婷婷依旧我行我素。

姑姑梦梵猜想,潘潘可能是担心奶奶看了会生气,因为在很多成人看来,大冬天卷起裤腿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于是,姑姑梦梵走到潘潘身边,语气和蔼地问:“你是担心奶奶看了不高兴吗?”潘潘点了点头。

姑姑梦梵接着说:“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把裤腿卷起来。”但是不管她怎么说,潘潘再也不肯卷起裤腿学电视里跳舞的姐姐了。

后来又有一次,潘潘买了一个新玩具,婷婷见了也想玩。对于只有3岁的婷婷来说,还没有建立“先拿者先玩、后来者等待”的规则意识,她想也没想就试图去抢潘潘手中的玩具。于是,姐妹俩就争夺起来,婷婷夺不过就呜呜直哭。

潘潘见婷婷哭了,连忙把玩具递给她,怯怯地走开了。

从一开始,姑姑梦梵就一直在旁边看着,希望她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看到这一幕,她想不得不介入了。

姑姑梦梵走到婷婷身边,蹲下来说:“这个玩具是谁先拿到的?”婷婷边哭边说:“潘潘先拿到的。”

姑姑梦梵说:“那你觉得应该谁先玩呢?”

婷婷哭着说:“我就是要先玩。”

这时,姑姑梦梵一把从婷婷手里拿过玩具,递给潘潘说:“这是你先拿到的,就应该你先玩。”潘潘看了看,不敢接,怯怯地看着婷婷,像是担心婷婷不高兴。

姑姑梦梵又把玩具放在桌上,笑着对潘潘说:“你玩吧,本该你先玩,不用管婷婷,这件事是她不对。”

说完,姑姑梦梵转身带着婷婷进了卧室,跟她讲了规则的道理,并安抚了一下婷婷的情绪。

可是,等她出来后,却发现潘潘仍然坐在沙发上发呆,玩具放在桌上一动也没动。

看到这一幕,姑姑梦梵心里难受极了,她把潘潘搂在怀里,问:“你怎么不玩呢?”潘潘默不做声。

姑姑梦梵说:“你是不是看到婷婷哭了,怕她不高兴?”潘潘点了点头。

读懂孩子的行为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喜欢问老师“孩子今天听话吗”;赞扬别家孩子总说“你家孩子真听话”,而批评自家孩子则是“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在这些家长看来,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样的孩子听话省心,不会惹麻烦,多好。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听话”则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不敢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能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就如故事中的潘潘一样,她们温顺乖巧,让家长省心。但是,一旦有强势的大人或是不讲理的小孩侵犯他们权益的时候,这些孩子的反应往往是忍气吞声、违心地屈从。相反,孩子的父母则认为这是孩子听话,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觉察到孩子有什么不对劲。

事实上,无数事例已经告诉,太多被“听话”标准带养出来的孩子,他们怯懦、盲从、压抑、谨小慎微,甚至有些战战兢兢,时时刻刻看他人脸色行事。我们可以这么说,“听话”就是一副精神枷锁,牢牢地套住了孩子,让他们失去自我,完全受制于他人。所以说,作为家长,完全不应该为孩子的听话而欢喜,而应感到惋惜。

相比父母眼里听话的潘潘,婷婷则是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遇到同样的事情,她的反应会跟潘潘截然不同。比如,有几次,婷婷吃完一碗饭后,奶奶还想让她多吃点,想给她再盛饭,婷婷说不想吃了。奶奶却一个劲儿地劝她:“再吃点吧,吃多了长得高。”婷婷看着奶奶认真地说:“奶奶,请不要强迫我。”奶奶听了很不好意思,也就不再勉强了。很显然,婷婷做事情完全不会担心对方不高兴,也不会看别人脸色行事,她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其实,所有听话的孩子都是被成人长期压制而塑造出来的。我们的家长是如此喜欢用权威来压服孩子,你是不是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话从家长口中蹦出来呢?“看谁谁多听话,就你这么淘气!”“你应该这样……”“听话,不许……”不仅如此,家长还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给孩子添置衣服,他们总喜欢挑自己喜欢的样式和颜色,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教孩子学这学那,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生活中,此类情景可以说是随处可听、可见,而一个在成长过程中太过顺从、太过听话的孩子,他们往往压抑了太多的内心需求。时间久了,这种压抑只会造成心理的不健康。一旦遇到导火索,这种压抑就会爆发,孩子就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而且在长期的压抑中,孩子会渐渐丧失个性,只会逆来顺受,彻底成为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任人摆布的傀儡。

由此看来,每位家长都应该深刻想一想:难道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吗?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灵中播撒自由、独立的种子。这样的教育于孩子而言,才算是一件幸事。

换种方式爱孩子

既然我们明白了“听话”不等于好孩子,“不听话”也不等于坏孩子的道理,那么,也许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疑惑,不要孩子听话,那孩子岂不是会无法无天?

其实,这里所说的不要孩子听话,是在强调家长不要用自身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强迫孩子听话。要知道,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获得身体和意志上的自由的权利。过于听话就等于盲从,这样的孩子势必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许,今天是被父母主宰;或许,明天就会被别人主宰。

事实上,作为父母,当你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你的要求和孩子的内心需求一致时,孩子是非常乐意顺从的。简单地说,就是这么一个秘诀——家长先听孩子的话,然后才是孩子听你的话。实际上,这种“听话”,是孩子听他自己的话。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孩子提不合理要求,父母控制不住脾气,怎么办?

Q:大人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他们常会使出惯用“武器”——哭闹、发脾气、撒泼耍横来要挟你。说了大道理,根本无济于事。然而,大人也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A:这种时候,家长不要说教,也不要一哭闹就依从,更不要打骂,而是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然后温和而坚决地拒绝。不管孩子“无赖”得多厉害,家长该干什么干什么或是在一旁平静观察,耐心等待孩子的情绪平息。这个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能着急上火,那样铁定处理不好这件事。

家中小霸王和幼儿园乖孩子,“两面性格”的孩子怎教?

Q:我家孩子在幼儿园表现非常好,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可是,为什么一回家就变得任性、娇惯、自主性差,事事都要爸妈代替呢?

A: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非常依赖父母,而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孩子的行为有所制约,当孩子回到家时,心理上容易产生放松的感觉。与此同时,父母过度溺爱孩子会使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不到锻炼。另外,父母容易忽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也会使他们渐渐变成“两面派”。因此,教养“两面性格”的孩子,关键在于正确地爱孩子,家长做到不溺爱、不事事包办代替,孩子才会成为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同样出色的好孩子!

刚入学遭遇“小霸王”,怎么办?

Q:儿子刚上一年级,虽说之前我们已有足够的准备,但是一个多月的入学适应还是让我们备感紧张。因为班里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经常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而儿子个头较小,性格又较弱,自然受到这些孩子的欺负。起初我还能保持冷静,心想孩子之间的冲突只要不是恶意的,是不用计较的,让孩子自己处理就好了。但是,最近几天,孩子经常被“小霸王”攻击,不知该如何是好?

A:孩子入学后,跟小朋友的相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之前在幼儿园,是老师带领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现在上小学了,老师对孩子的课外活动少了很多干预,大部分是孩子自主游戏,这种时候,孩子就更有必要学习如何与小朋友交往了。另一方面,学校是集体生活,一群孩子里面肯定会有强有弱。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教会孩子适应这样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保护自己。

孩子为什么“人来疯”?

Q:家里一有客人来,我的儿子就变得顽皮不听话。一会儿要吃糖,一会儿又要玩游戏,有时会乱敲乱打东西,有时又会在沙发、床上乱蹦乱跳。如果我们制止他的行为,反而会闹得更厉害。孩子是不是“人来疯”?我们该怎么管教呢?

A:表面上看,这样的孩子好像很兴奋。事实上,他们只是用一种貌似积极的办法来表示自己的消极情绪,期待得到别人对他存在的认可。然而,客人走后,孩子又会恢复常态。为此,父母应该在客人来访之前,就安排孩子做一些他能做的事。客人到来后,再和客人一起表扬孩子,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不仅被感觉到而且还被肯定。其实,孩子“人来疯”也有积极的一面,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孩子表现自己才能的积极性,而且众人夸奖的话对孩子而言更是一种鼓励。

尖叫的孩子,尴尬场合如何应对?

Q:我的孩子有时候在优雅、安静的公共场合会尖叫,无论我们如何安慰和讲道理,甚至是“威胁”,他都不予理会,不仅让父母尴尬不已,也令旁观者头疼,该如何应对呢?

A:在孩子不讲理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要知道,孩子的不讲理会使父母处于一种特别状态,使他们怀疑自己为人父母的能力,如此产生的挫败感会带来紧张情绪,最后甚至变成进攻性行为,或是态度变得消极沮丧。总之,这种时候,父母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因为孩子不讲理而导致无力的状态,并且冷静而科学地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