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18516000000015

第15章 “微”尘大千——“微阅读”列传(6)

“这三十多年的财富分配是这样的:原来大家都没有,都是穷光蛋;后来慢慢都有了,于是都高兴;后来有人多了点,有人少了点,这也认了;再后来,有人拿走了全部,有人啥也没有,好吧,也咬咬牙认了;再后来,有人把明天的都拿走了。一个人对今天失望还可以寄望于明天,如果把明天也拿走了,他会干什么?”———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谈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财富的流向与分配。

“有评论说,嗟来之食也是‘食’。陈光标的‘暴力慈善’能够在争议声中大行其道,这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陈光标式的慈善确实不完美,但如果指责者能够像陈光标那样行动起来,相信我们离走出‘暴力慈善’那一天就不会太远了。”———《半月谈》杂志评陈光标的“暴力慈善”。

“地铁的魔力棒所到之处,地段似乎立马变得繁华,开发商视它为财富加速器,城市当局也以它为城市升级的驱动力。”———有媒体分析称,我国地铁处于“大跃进”阶段。从北京、上海到广州、沈阳、青岛,全国各大城市都处于地铁建设热潮中。

故事类“微阅读”以“微小说”“微历史”“微童话”等为代表,可以统称为“微故事”。如今,“微故事”已渐渐取代“大部头”小说成为许多年轻人闲暇时的阅读新宠。许多“微小说”的字数不过几百字,甚至少于140 个字,但仍具有小说应有的文学元素。

其实,在短篇小说中,就有“微型小说”这一品种,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滴泉小说。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32]曾说过:“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学校。”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和纪昀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并称清代文言小说“双璧”。这两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中都包含了很多篇微型小说,讲述了很多则“微故事”。

《聊斋志异》共有520篇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多谈鬼怪、狐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青年作家贾飞认为:现当代所有奇幻、玄幻、鬼怪故事所用的套路和手法都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堪称这类小说的鼻祖。

同时,《聊斋志异》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艺术成就极高,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阅微草堂笔记》共有1 208 则故事,内容也极其丰富,搜集了各种狐鬼神仙的传说、劝善惩恶的寓言、村野乡间的怪谈以及作者耳闻目睹的诸多奇情轶事等;在地域范围上则遍及全国,西至新疆,南至滇黔,旁及南洋等地;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令人读来饶有趣味。

而“微历史”则成为讲述历史典故、古今传奇、民间轶事的新方式。我们下面列举两则手机报中的“微历史”:

北宋名臣吕蒙正乞丐出身

吕蒙正是北宋名臣,他小时候父母双亡,沦为乞丐,凄凉悲惨,所以,后人常常用“穷过吕蒙正”来比喻一个人穷困潦倒。吕蒙正在困境中发奋读书,后来做了北宋的中央高层干部。

吕蒙正在京城开封刚做副宰相时,有个家里有点钱的公务员在背后指着他说:“这小子是乞丐出身,他竟然也能在中央政府部门当官?真是搞笑!”吕蒙正听到了这句话,却假装没听到。

当时,吕蒙正的一个下属就气愤地对吕蒙正说:“一定要追查此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在背后说你的坏话。”然后,就要去调查那个公务员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阻止了。吕蒙正笑了笑,说:“若是追查此人,知道了他的姓名,一定终生不会忘记,恐怕就会成为彼此一生的怨恨,倒不如不知道来得干净。再说,他说说,对我又没有什么损害,还是不追查为好。”听了吕蒙正的这番话,下属都很佩服他的胸怀和大度。

俗话说:“恩情易忘,怨恨难消。”吕蒙正这样做,目的是把怨恨拒绝在心灵之外。记恩不记怨,需要宽容和雅量,这是一种大智慧,吕蒙正就有这种大智慧。

谁杀死了抗日美女特工?

海上画派大画家任伯年有个孙女任黛黛曾是旧上海的红舞女,也是一位不为人知的“抗日烈士”。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实业家、小说家、诗人、书画家和收藏家陈定山在当年并没有离开上海,心中异常郁闷。朋友就劝他不妨去“米高梅舞厅”坐坐。

陈定山走进舞厅时,任黛黛正在和日本宪兵队的大队长热烈地跳舞,就在他准备离开时,任黛黛就从后面追了出来,对他说:“伯伯,我还要请您写一篇文章。”陈定山婉言谢绝道:“下次来,再说罢。”此前,因与任黛黛的父亲任堇叔有过交情,陈定山曾帮她写了一篇《任伯年百年纪念展览画册序》的文章。从此之后,陈定山再也没有见到过任黛黛。

1942年秋天,任黛黛被人杀害在当时上海著名的“三大饭店”之一的扬子饭店的客房里,发现时已遇害多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日本“皇军”所为,所以无人敢去深究。

陈定山在知道了任黛黛的死讯后,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意外。后来通过他的妹妹女诗人陈小翠得知,任黛黛原来是当时重庆军统特工人员,她其实已加入军统组织,受命伺机刺杀日军宪兵队大队长杉原,但可惜后来被日本情报机构提前侦破而遇害。她见陈定山从日军宪兵队出来后,就想方设法去接近他,可能也想让陈定山做某些事情。但陈定山不知实情,而一直予以峻拒,所以任黛黛的“公关”任务并未成功。

陈定山知道实情后大为懊悔,自责不已。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定山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曾向有关方面口头提出要追认任黛黛为“抗日烈士”,但有关方面却以任黛黛没有“番号”和“尺谱”为理由而不予受理。1948年左右,陈定山离开上海赴台湾定居。最后,他含泪写了一篇《任黛黛之死》的文章,发表在当时台北《中华日报》他的《春申旧闻》专栏上,完成了自己一生中对人承诺时间最久的一篇文章。

诗文类“微阅读”的成分凌乱复杂,以“微百科”“微诗体”“微帖”最具代表性。其中,“微百科”在普及百科知识方面,效果显著。且看下面这则“微百科”:

俗话说,酒后误事。可在《水浒传》里,频频误事的却是一种药:蒙汗药。任你青面兽杨志再神勇,一口下去也得乖乖躺倒。其实,蒙汗药乃是用曼陀罗花制成,多见于我国西南。并非无解,甘草汁是它的克星。

“微诗体”往往以改写和模仿“诗词曲联”的形式,对当代生活中的人事情景进行调侃、戏谑或讽刺。例如,下面这段“小品版微诗体”:

人生得意须尽欢,过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问君能有几多愁,树上骑个猴,地下一个猴。众里寻他千百度,没病你就走两步。天苍苍,野茫茫,我十分想见赵忠祥。红酥手,黄藤酒,大爷,这个真没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是大款就火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反正十块钱儿的,都是你消费。

“微帖”又名“微型帖子”或“微博式帖子”,在传播效果上较为突出的是具有讽刺性的各种笑话。我们列举两则:

一位大爷拿卡到工行准备取1 000 元。营业员:“大爷,3 000 元以下请到自动取款机上取。”大爷:“我不会用啊!”营业员:“3 000 元以下柜台不办理的。”大爷好话说了半天营业员还是不同意。大爷:“那我取5 000元!”营业员:“早说嘛!给您钱!”大爷:“我存4000元!”营业员:“……”

昨天晚上,妈妈正在睡觉,忽然听到异常声音,妈妈惊醒。完了!完了!妈妈想进来的不是小偷就是强盗!可妈妈转念一想又不害怕了,知道为什么吗?———反正钱都买房子用了!

“微阅读”以短小、迅捷的文本吸引读者,不需要太多的背景铺垫,也不需要过多的感情投入,甚至不需要阅读经验的前后连贯,可以营造出一种令人倍感舒适的阅读氛围。[33]同时,又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对娱乐的渴望。也正是在读者广泛的基础上,一系列立异标新的“微阅读”文体才拥有了成长的沃土。

六、扬长补短莫求全——“微阅读”之争议

喧嚣一时的“全民阅读立法”已被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专家认为,全民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立国家级的全民阅读条例以规范和保障各类阅读活动非常必要,其法律化意义重大。

然而,立法并不能解决关于阅读的所有问题。如何看待和进行阅读,才是首要问题。同样,对于“微阅读”的争议,其实也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微阅读”会否成为“深度阅读”的障碍;其二,是“微阅读”的内容能否纳入到文学范畴内。

对于“微阅读”的质量,许多人颇多质疑。因为,阅读载体的改进和阅读量的累积未必能提升阅读质量。“学富五车”常被用来形容学识渊博之人。其实,那厚厚一堆“竹简”的字数未必抵得了如今一两百页的薄薄小书。但古时的一本经典书籍,往往耗费圣贤数载乃至毕生心血。一旦成书,多为经典;流芳百世,不失华彩。因此,虽文字不多,但每卷、每段甚至每句,皆需费尽脑力来用心阅读,甚而反复阅读、用一辈子阅读。[34]

但如今的“微阅读”远达不到这种境界,却可以在无形中消解深度阅读所需的沉潜心态。而人们智慧的成长并非取决于单纯的信息量累加。“阅读目的也不会因阅读手段的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虽然在阅读目的上,可谓仁者见仁,各取所需,然而不能否认,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是,阅读不仅仅有助于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生命的融合,相伴我们心智的成长。”[35]

人们很难在方寸屏幕上阅读长篇小说和散文、深度报道、科普作品等。因为你未必能记得到底是谁说了一句露马脚的话,招致大侦探波罗的怀疑;你也不大能把荷塘月色的静谧心情保持到下一个地铁站;你更不可能几次三番整理头绪来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搞清楚。[36]

许多专家和学者一提到流传百年的经典名著沦落到“死活读不下去”的境地,都不禁忧愤难平。有专家指出,读名著不只是读书,名著所关怀和弘扬的,是具有永恒性的东西,虽然这样的内容其实并不完全被读者所“待见”。作家王蒙更是批评道:“《红楼梦》都读不下去是读书人的耻辱!”

2011年,一本外国人所著的《低智商社会》就“发现”:在中国城市里,书店寥寥无几;而读书的人,要么读商道厚黑,要么读成功秘籍;真正手捧名著经典细细咀嚼的,寥若晨星,其景可凄。

对此,文艺评论家解玺璋认为,读书人要多读经典,要有“通古今,达中外,能为世益者”的抱负,对内能够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外能够推进社会的进步;至于读经典之诀窍,“别无他法,唯有一字一句认真读下去”。正如《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在其译本序中开篇第一句话中的提醒:“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37]

其实,“深度阅读”永远无法被替代,专家、学者以及对某些领域极感兴趣的阅读者仍将选择“深度阅读”的方式。而“微阅读”只是提供了过去没有的一种阅读方式,当然不适用于所有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