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
18515900000015

第15章 创新思维的要素(4)

奇特的想象展开了辽阔、空旷的背景,呈现出点缀物的小巧玲珑。四个比喻句角度各异:海面漂过风帆,蓝天掠过飞雁,以动喻静,以大衬托小,多么自由自在;后两个隐喻渲染了小屋灵巧的风姿和迷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作家毕淑敏的《屋脊上的女孩》将一些平平常常的小事写得极具情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茄子皱得像核桃;蒜苗黄得像京剧里奸臣的胡须;运菜车像破冰船;箱子中的黄瓜每一根都翠绿挺拔,像警棍一般笔直,用手一碰发出清脆的声音,像翡翠雕成的工艺品;西红柿都像红玛瑙。”这些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高原上的气温之低,既表现了高原人生活的艰苦,又有一种乐观精神。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往往唤起共鸣。让我们一起读下边的短文:

河水会笑吗?虫子会唱吗?科学家回答不会,但文学家却说会!写文章常常离不开“拟人”。什么叫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让动物、植物都会讲话。看看下面这些例子:

“巾”语重心长地对“币”说:“儿呀!爹说得不错吧?你带上博士帽后,真的身价百倍了啊!”

“个”叹了口气,对“人”说:“不比你啊,年轻人,没根手杖我真的寸步难行啦!”女儿“止”跑到妈妈“正”跟前说:“大风吹走了我的斗笠!”说完“哇”的一声哭了。

“自”对“白”说:“怎么,你们公司裁员啦?!”

0跟8相遇,0不屑地看了8一眼:“胖就胖呗,还系个什么腰带呀!”

0碰到10 ,看了他一眼,同情地说:“年纪轻轻的拄什么拐杖呀!”

8碰到3,立即大哭起来:“兄弟,谁把你砍成这样啊!”

怎么样,想象有意思吧?在作文训练中,我们是否重复着别人的话语,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里有没有我们自己的语言?在学习中,请大家记住一个好办法——在作文中使用“拟人”,让思想在“拟人”中闪耀出活跃的光芒!

同学们经常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就能训练培养想象能力,把作文写得更有灵气,更富情趣。

3.形象组合

就是按一定的需要或目的,对多种表象进行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形象组合有较大的自由度,它不受任何表象间应有联系的束缚,因而建立的新形象更具有独创性。形象组合有两种形式:一是结合,即把不同表象的有关部分结合起来,组成新的形象,它广泛存在于传说和科幻小说中,如“美人鱼”(人身鱼尾),“猪八戒”(猪头人身),“斯芬克斯”(女面、狮身、鸟翼)等,这种组合仅仅是表象简单的机械结合,其创造想象程度不高。二是融合,即提取不同表象的有关成分,并对它们进行相应的改造,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新形象。如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就离不开融合。鲁迅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过的缘由,但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用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直到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这种组合而成的新形象有较大的创造性,体现了较强的想象力。

《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由多个人物的故事合成的,也就是说祥林嫂是由多个原型组成的。祥林嫂两次失去丈夫,儿子又被狼吃掉了,精神完全垮掉,“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副形象的模型是鲁迅的一个远房伯母,她的丈夫死后留下一个儿子,也在三味书屋读过书,可他长大以后住在做事的地方却不大回来,她觉得儿子丢掉了,因此精神有点失常,也是常拄着一个破竹竿,常给人们讲其儿子的故事。开始人们还同情她,但听得多了,也就似信不信了。祥林嫂儿子被狼吃掉的描述也是有实事根据的,鲁迅家先祖坟墓的看坟人的儿子就是被野兽吃掉的,情形与祥林嫂讲述的差不多,看坟人的老婆为此还哭瞎了眼睛。祥林嫂对死后要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的恐怖,则源于一个住在周家台门的改嫁后又死了丈夫的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有一天对鲁老太太说话,正如小说中所写“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说是在阴司间里还要用锯去解作两片的呢”。

鲁迅正是把这些人的故事集中、加工,从而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伦理、封建宗法制度对下层贫困妇女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残害和虐杀。

附文1:

扼杀想象力

有一段关于学生想象力的对话曾经在网上非常流行,这段对话充分说明教师的常规用语对学生想象力的阻碍与遏制。

学生A是一个有想象力的孩子,学生B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孩子,他们与教师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教师问: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学生A答:三个角。

教师肯定地说:错,应该还有五个角。

学生A辩解:如果沿着对角线锯就是三个角。

教师批评道:你这孩子怎么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

教师又问: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

学生B答:九只。

教师说: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因为其他的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

学生A答:还有两只鸟!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然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

教师再一次批评说:你这孩子,净说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

教师接着问:雪融化了,变成什么?

学生B答:变成水。

教师说:你答对了。

学生A答:变成了春天。

教师再一次批评说:你又胡说,雪怎么会变成春天呢!

这次学生A没有辩解,但是他想: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难道春天不是吃雪长大的吗?

学生A发誓,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教师,给答还有三个角的学生、给答树上有两只小鸟的学生、给答雪能变成春天的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红钩。

十几年以后,学生A长大了,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了一名教师,他满怀信心地来到了课堂上。

他问: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

学生答:一只也没有。

他说:正确。

再接着问: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学生答:五个角。

他说:完全正确!

他接着又问:雪融化了,变成什么?

学生答:变成水。

他夸奖道:太棒了!

这段对话说明了什么问题?不用解释,每个读者都会心知肚明。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在可悲的模式里轮回着,演绎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工作。”但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许许多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固守着书本的标准答案,习惯于用一种视点、一套解读方式来从事教学活动,把书本知识当作永恒不变的真理。课堂虽然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却不是教师与学生两个行为主体在进行交流,而是基于他人的理念或思想的一种交流,教师上课的成功与否就是看学生的回答是不是与标准答案一致,课堂上不允许与书本观点不一致的思想出现。结果学生很快懂得,成绩与想象力无关,创造会受到惩罚,死记硬背才会得到奖赏,结果就形成了思维的模式化和机械化。

这种模式的、固定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已经受到教条主义的危害。他们走出校门,来到工作岗位上以后成了“长大后的他”。经年日久在这种教育体制的培养下,最终成长为原来他所鄙视的那种“唯标准答案”的教师,与其当初的誓言截然相反,学校课堂中又多了一名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师。他的课堂用语也千篇一律地模式化了,不但没有用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反而让自己的话成了扼杀学生想象力的看不见的绳索。一个立志于21世纪的有志者,绝不能做重返课堂的“长大后的他”,而要把“学生A”的理念实践下去,直到永远。

附文2:

我的愿望

广西考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家已经能对动物的记忆进行移植,这就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法:倘若人的记忆可以移植,岂不是更好。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将去实现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和广大亚洲人民的一个愿望:让日本人真正认识历史,让他们真正认错。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是中国人民始终不能忘却那场浩劫,3 500万人伤亡,无数人无家可归,中华大地到处是斑斑血迹、累累弹痕,而那次战争的罪魁祸首日本却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不认罪”风波:日本教育厅篡改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侵华和屠杀内容的消息时有传出,日本政府高级官员参拜靖国神社屡见不鲜,日本内阁成员不时公开否认发动侵华战争,激起了广大亚洲人民的义愤。这时,我想到了记忆移植。

我首先把一位已故日本老兵的记忆移植到日本首相小渊惠三的脑中,让他回忆“二战”时他们的种种血腥罪行,让他向所有的日本人民发表告示,承认罪行,承认历史,然后亲自和他到南京看一看,看看万人坑和劳工坟的白骨,看看博物馆中侵华日军的屠刀和枪炮,然后让他在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民纪念碑前像德国前总理勃兰特那样下跪,让所有中国人都看到这一切。

我要把“二战”日本老兵的记忆移植到那些否认历史、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教育部官员的脑中,让他们回忆一下那段世人有目共睹的罪恶的侵略史,让他们不要再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挑衅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

我要把所有“二战”老兵的记忆都移植到日本政府官员及广大青年学生的记忆中,让他们清醒地看待历史,让他们去拆毁靖国神社,让那些刽子手恶魔们永远做孤魂野鬼,让世人唾弃!

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应该是一个敢于正视历史的民族,一个强大的国家更应该谦虚和诚实!

倘若人类真的开创了移植记忆的历史,我将努力去实现我的愿望,我想这也是中华民族13亿子孙的共同愿望!

附文3:

着得一字,尽显风流

薛秋影

言简意赅,是写作者的追求。有时仅仅一个字就能表达诸多意思,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古今中外不乏这样精巧别致、奇妙有趣的一字文,读来如品佳茗,回味无穷。

一字碑文。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内,有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鹅”字碑;在福州鼓山上,也有一块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题写的“寿”字碑。这两块碑虽然都只刻着一个字,但由于它们都出自名家之手笔,因此仍然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一字诗歌。美国一家刊物曾发表过诗人北岛的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内容只有一个字“网”。虽只有一个字,却很精练深刻,它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

一字自警。鲁迅先生12岁时就读于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一次,他因为帮母亲做事上学迟到了,严厉的寿镜吾老师狠狠地责备了他。为了牢记教训,从严要求自己,他用刀在书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地刻了一个字“早”——自警。无独有偶,画家李可染青年时代学画时,也曾在画板上写了个“王”字,作为自警。“王”与“亡”同音,表达了学不好画毋宁“亡”的坚定决心。

一字回信。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写了一封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价是一字一金,现在附上一美金,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美金后回了封只有一个字的信:谢!巧妙而不失幽默地讽刺了那个心怀嫉妒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法西斯主义的第三帝国面临覆灭的命运,但它的头子希特勒仍凭借着残存的装甲部队做垂死挣扎。1944 年12月22日,美军第101空降师包围了战略要地巴斯托尼,被围困的德军47装甲军军长卢特维茨给美军师长麦克奥利夫写信,要求投降。结果他收到的回信上只有一个英语“呸”字。这一回信显示了麦克奥利夫将军对法西斯的无比蔑视和极端厌恶。

一字家书。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作家赵树理收到大儿子赵广元要钱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精练:“钱!”没想到赵树理的回信不仅快而且同样精练:“0!”他认为儿子既已自立,就不该再依赖父母。

一字社论。1968年4月,美国《明星时报》发表一篇约翰逊总统竞选失败的社论,题目是《约翰逊认输》,全文只有一字:“妙。”它把报纸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态度,极其鲜明地表达了出来。

一字评论。1942 年秋,著名作家老舍在四川青城山时,只用一个字:“翠!”就概括了“青城天下幽”的特色,实乃点睛妙笔。享有京剧界“通天教主”美誉的王瑞卿先生曾对京剧四大名旦的艺术特色有过“一字评”:梅兰芳的“像”,尚小云的“棒”,程砚秋的“唱”,苟慧生的“浪”。

一字对联。“9.l8 事变”时,有人写了一副对联痛悼受害学者。上联写着:“死”;下联倒写着:“生”。意为: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一字嫁妆。我国清代著名诗人、法学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打开箱子,全家顿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一字嫁妆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铭。

一字小说。美国某大学曾经举办过微型小说征文比赛,结果一篇《第一封情书寄去后》的小说获得最高奖。该小说只有一个字:“等。”写信人的心情,收信人如何想,结果怎样等,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节 联想

——南航:每个人都是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