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立学院管理概论(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丛书)
18515800000006

第6章 独立学院的演进历程(2)

正是由于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提升对经济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集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高校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舞台。在科技和知识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开始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正在掀起一股新教育改革的浪潮。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逐渐转向开放式、多样化、多维度和多层次化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狭义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从知识的简单获取转向自主构建可持续演进的知识体系,从而通过打造教师与学生双向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发展环境。尽管2008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各行各业,但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教育行业受到的冲击很小,并在经济危机之后迅速升温。这主要是由于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的企业在重新构筑发展能力时,深刻意识到企业生产与管理结构的调整必然要同步调整劳动者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这对于教育机构来说,无疑是构筑发展能力的契机。

今天,“知识经济的诞生和知识产业的发展使高等教育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是构成知识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1]。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还要成为知识资本的生长点,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且,高等教育本身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并逐渐成为知识产业的一部分,直接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为此,社会力量争先与公办高校合作办学,大批独立学院应运而生。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独立学院发展的直接动因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20 世纪中叶至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在全球各个国家掀起,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有效措施以推进和完成高等教育在本国的大众化进程,其中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完成了高等教育在本国的大众化并向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方向发展。就我国而言,经过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均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高等教育普及率甚至还未达到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的平均水平。为改善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1993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作了整体性设计,提出了改变政府包揽办学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教育体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扩大公办高校招生规模,促进民办高校稳定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该《决定》同时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 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不久,《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又提出,到2005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20%,在校生人数将达到2 700 万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提出,使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999 年我国政府决定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人数,无数学子得以圆梦大学。在公办高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全部依靠政府财力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中国的发展问题已使政府力不从心。面对国家经济政治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机会的热切渴望,民办高校和各类继续教育培养机构都快速发展起来。到2003 年民办高等院校已达到1 200余所,学生总数已有140 万人,在整个教育市场所占的比例增加到8%。各类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育人模式、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更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色。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从无到有,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以此为契机,我国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包括成人教育、电大、自学考试等多种教育形式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民办高校和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大幅增加,从此,我国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

2010 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从战略发展的角度,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纲要》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 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 年翻一番。未来10年,我国高等教育仍将保持一定程度的规模增长。这就为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机遇。

三、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差强人意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包括学历教育机构与非学历教育机构。我国非学历民办教育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相对而言,学历民办教育开展得比较晚。1984 年3 月成立的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资格。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与国家举办的公立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1978—1992 年):允许兴办民办高校,但对私人办学严加限制。1978 年以后,随着国家发展战略中心的调整,我国重新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及“科教兴国”的迫切性,开始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在顺应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下,一些民办教育机构应运而生。第二阶段( 1992—2003 年):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逐步获得合法地位。以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作出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大决策,多种所有制结构逐步建立,私营、民营经济获得合法性地位,民办高等教育获得政策支持,民办高校得以快速发展。1992—1995 年,全国新增民办高等教育机构800余所,从1991 年的450 所增至1995 年的1 219 所。1994 年2月,原国家教委首次受理和审批了河南黄河科技学院、上海杉达学院等6所民办高校具备颁发学历证书资格。2000 年,黄河科技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院校。第三阶段( 2003 年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迈入依法办学的新阶段。2003 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作了进一步规定,并把民办教育提高到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来认识。《民办教育促进法》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走上规范发展道路的里程碑,民办高校无法可依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获得广泛的合法性支持和社会认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并且表现出勃勃生机。[2]

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看,开展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数量少且层次低,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成了民办高等教育的主体。本科层次数量少且以各类教育培训为主体的民办高等教育,显然与普通民众接受高水平高等教育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民办高等教育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显然有限。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提升为独立学院的产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国家高等教育投入的相对减少以及公办高校办学资源的制约,直接刺激了独立学院的发展。民办高校,尤其是本科层次民办高校的缺乏,为独立学院留出了发展空间。

第三节 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投资多元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新事物,前身是1992—1999 年产生在一些公办高等学校内部的二级学院、民办二级学院或新制二级学院,正式命名于2003 年4月23 日教育部8 号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颁布。因此,从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来看,独立学院的演进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2—1999 年) ,即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萌芽阶段。以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作出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大决策,多种所有制结构逐步建立,私营、民营经济获得合法性地位,民办高等教育获得政策支持,开始了试办独立学院的初步探索。第二阶段( 1999—2003 年) ,是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独立学院在借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春风之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办模式多种多样,有的以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形式创办,有的高校与政府合作或与企业合作方式办学,办学上基本是借助母体高校的品牌、专业及师资,对母体高校的“依附性”、发展上的自发性是其主要特点。第三阶段( 2003—2008 年) ,是独立学院的规范调整阶段。2003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独立学院有了确切的内涵和显著特征,根据教育部文件对独立学院的特征界定,这一时期的独立学院探索走向“独立”,并且数量发展较快,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和地区需求,也有所探索,独立学院进入了一个规范调整期。第四阶段( 2008 年至今) ,是独立学院的提升完善阶段。2008 年教育部“26 号令”的发布,厘清了近10 年来围绕独立学院发展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独立学院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注重内涵式的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独立学院在较短时间内的迅猛发展,不仅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较大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不仅能明晰独立学院发展的脉络,对现阶段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