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立学院管理概论(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丛书)
18515800000049

第49章 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1)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资产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独立学院在办学之初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作为关乎教育质量的学科专业建设也同样为人们所重视。学科专业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培养人才的土壤,也是高校办校特色和社会声誉的标志。学科专业建设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才培养能否适应社会需求首先取决于学科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程度。[1]但是独立学院生存在几百所公立大学的夹缝中,在办学资源有限、办学历史短的处境中,它只有找准人才培养的结构空间,在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对接中形成特色的学科专业方向,紧跟学科前沿动态,在不断地突破创新中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2]这样才能在竞争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总而言之,独立学院要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规划学科专业设置,确定学科专业设置,把自己定位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上,突出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办出品牌专业。

第一节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也关系到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协调运用,但是“学科专业”作为一个经常被使用的词语,被很多人不加区分地使用,这样就会使人产生一种模糊的感觉,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科、专业、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其关系进行界定,以明确其间的区别与联系。与此同时,《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颁布后,教育部在宏观管理上强调独立学院要重点突出“独立”,就是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的财务核算,独立的招生计划,独立颁发的学历证书,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的校园校舍等。[3]这一规定更加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要以建设适应市场需要、符合家长和考生的要求的专业为基础,才能赢得家庭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进而获得持续发展。

一、学科和专业的概念

广义上的学科建设包括专业建设、以人才为中心的学科力量建设以及与学科相关的硬件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由于发展程度有限,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多集中在很狭义的专业建设方面。从学理上说: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4]专业是根据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需求而设置的人才培养范式,是分门别类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专业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传授岗位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二是适应社会发展,合理选择和组织学科知识,形成新的专业方向或领域。

(一)学科的概念和分类

《辞海》里对学科的定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如中小学的数学、物理、语文、音乐等;高等学校心理学系的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5]在英文中,“学科”一词为“disci唱pline”,该词具有多种含义,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戒律、约束以至熏陶等。从这些含义中可以看出学科一方面指知识的分类和学习的科目,另一方面指对人进行的培育,尤其侧重于带有强力性质的规范和塑造。[6]

学科有多种划分方法,如我国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学科划分为11 个学科,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国家标准GB/T 13735—92 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方面对学科进行分类,分成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农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下设一、二、三级学科进行分类,共有58个一级学科。[7]

对一所大学来说,学科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学科建设主要涉及学科规划、学科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些宏观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优化学校学科结构和布局;中观层面是就一级学科的建设而言,主要指学科群的建设,学科建设主要指通过学科群的建设,从而使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社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微观层面是就单一的二级学科建设而言,主要是通过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学科基地建设等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8]在高校,二级学科是一个基本的学术单元,是最基层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必须立足该层面才能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二)专业的概念和设置

根据《辞海》里的解释,专业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中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各种专业。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9]。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本科专业有249 个,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类别,由此构成了不同的学科专业体系。

英文中“专业”一词为“major”,即指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相当于一个培训计划或课程体系,因此西方国家认为专业即不同课程的组合,或者说是不同的课程计划。由此可见,中西方国家对专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西方国家的专业划分只是对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的一种统计归纳,专业的划分对所培养的具体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专业的设置往往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与可开设课程科目的均衡。只要学校能开出必需的课程组合,而且社会有这方面的需要,就可以设置新的专业,因此专业设置有很大的灵活性,专业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学生可以自由变更专业。但是在我国,专业划分发挥着一种很强的管理上的规范功能,规范着高等学校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口径和领域,因而也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专业的设置往往要围绕规定的学科专业划分口径进行,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需要对整个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具有相当难度,专业界限也比较泾渭分明,从而导致学生变更专业比较困难。[10]

二、学科和专业的关系

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二者没有太严格的区分,多数大学的专业建设是以学科门类为基础的;而在学理上,两者之间的差别又是确实存在的。因此,二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一)学科与专业之间的联系

学科与专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存在一定的交叉,一个较大的学科门类可以包含很多专业,如教育学包含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心理学等专业;有时一个专业可以涵盖几个学科,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就包含了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知识。学科与专业也有相似的地方,如都有人才培养的功能与目标,都以一定的组织为依托,都是师生活动的主要领域。[11]同时二者也有内在的联系,具体表现在: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师资、基地、教学内容等方面。一个专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可由适用于该专业需要的若干学科中的部分知识组成。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这所学校的学科、专业水平。学科不仅为专业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重要的学科基础,而且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而促使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变化,这也会对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有极大的影响,即专业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特色专业、专业方向等都与学科有密切的关系。[12]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13]专业是根据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需求而设置的人才培养范式,是分门别类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专业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传授岗位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二是适应社会发展,合理选择和组织学科知识,形成新的专业方向或领域。

(二)学科与专业的区别

从学科与专业的定义及其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学科与专业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首先从形成过程来看,一个新学科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学科知识体系的成熟与完善,而一个新专业的设置则主要取决于办学者对该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价值判断。[14]其次从概念上来看,学科是对知识的分类,而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再次从构成要素上来看,学科由研究对象或研究的领域、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构成,即学科主要由知识来构成,而专业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构成,即专业主要是由课程构成,不同的课程形成不同的专业。然后从目标上来看,学科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专业的目标则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5]最后从发展动力来看,学科的发展动力是多元的,来自多个方面,如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专家学者的辛勤耕耘与创新;而专业发展的动力是一元的,就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经济规律对人才培养的一种制约,专业会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学科与专业的区别表明了两者之间的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并存是高校的一种特有现象,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区别

如果说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区别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层面的划分的话,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区别则特别突出实际的教育管理操作层面的意义,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开展科学的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前提。从独立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现状来看,多数独立学院在建校之初都是首先依靠母体高校的专业建设成果开展自己的学科建设,以方便使用母体高校的优质学科资源,弥补自己学科力量的薄弱环节。随着独立学院的逐步发展和“独立”呼声的日益高涨,独立学院必定要在充分估量自己学科和专业整体水平的基础上,认清二者区别,丰富自己的学科建设成果。具体来说,二者的区别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侧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侧重于科学研究,以出高层次、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科学和知识领域形成有特色和优势的学术为目标;而专业建设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着重人才培养,[16]使教学为人才培养服务。

其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容不同:作为学术活动的平台,学科建设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并把这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因此各个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实际,培育学科队伍,跟踪学科前沿动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组织开展学科研究,以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与创新,总而言之,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是凝练学科方向,创造一流科研成果。而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建设,必须适应和促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组织力量对学生进行严格、科学的培训,总而言之,专业建设的内容就是制定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范,确定专业设置口径,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等,[17]进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与人才培养层次相符合的人才。

再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不同:学科建设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组织建设和管理偏重于学术权力。在组织建设上,通过设置研究所、教研室等组织机构来承担学科组织管理,确认学科发展方向;在学科研究管理上,主要由项目负责人来对科学研究进行管理,在管理部层次上分别有国务院学位办、省学位办和学校研究生院;专业建设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组织建设和管理上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重,它由高校一级教学行政单位和各级学术权力机构共同来研究专业设置方案、确定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专业发展目标,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重的特点鲜明,它的管理部门分别是教育部高教司、省教育厅高教处和学校教务处。[18]由此可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模式也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偏重于理论建设,一个偏重于实践探索。

最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建设成果的评价标准不同:专业建设的成果标志是学生的质量,主要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否能够迎接未来的挑战,高水平的专业一般具有培养目标明确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人才培养过程规范完善、师资队伍素质较高、教学条件较好、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等特征;学科建设的成果标志主要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国家级科研课题情况,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情况等。[19]在不久的将来,毕业生质量应该成为评价二者所取得建设成果的核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