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514400000044

第44章 所谓原始积累(2)

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社会的财富表现在商品的形式上。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土地和劳动力等也成为商品。商品成为资本主义的“元素形式”或“细胞形式”,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只有从商品分析入手,才能进而说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比较复杂而具体的经济范畴。如果不懂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懂得商品如何转化为货币、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也就不可能揭示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能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

第三,从商品分析开始,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性。货币是商品生产发展的产物,货币在一定条件下又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在相当发达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要了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就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2—4段)

(1)什么是使用价值?马克思说:“使用价值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靠自己的自然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这种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

(2)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考察。从质的方面看,每个商品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可以有不同的用途。某一物品的多方面的使用价值,是随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发展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从量的方面看,由于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衡量商品的尺度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布匹以长短计,盐铁以重量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习惯的改变,衡量的尺度也会发生变化。可见,使用价值的质的多种用途和量的计量单位,都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步被发现和形成的。

(3)使用价值的作用和特点。不管在什么社会形态下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财富,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不同使用价值即不同财富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等,是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但使用价值又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必须凝结在使用价值的物体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在使用价值作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这个限度内,使用价值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来进行研究。

三、商品的价值(5—17 段)

(1)“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把商品拿来交换,就具有交换价值。例如,一尺布和二斤盐相交换,即一尺布等于二斤盐,二斤盐就是一尺布的交换价值。数学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互相比较。如长度与长度相比较,重量与重量相比较。从形式上看,布以长度计,盐以重量计,二者是不同质的,不能互相比较。但不同商品又能够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说明其中包含着某种共同的东西。

(2)价值实体,它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不是使用价值。如果把使用价值撇开,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撇开,其中共同的东西就是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商品价值这一经济范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等于抽象劳动,只有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物体内,才形成价值。把价值当作商品的一个因素来研究是马克思价值学说的一个特点。马克思还把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当作社会劳动来看待,即价值与价值的衡量,实质上是人们的劳动与劳动相交换,即在物与物交换的形式下掩盖着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通过物和物交换关系的分析,研究人和人的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又一特点。可见,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

(3)价值量即价值的大小,它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只能由劳动的量来计量。计量劳动量的是时间。劳动时间又是用日、小时等单位来计算。生产同一商品,由于多种原因,不同生产者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商品价值量不能由个别人花费的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必须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就是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三个因素。第一,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谓“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是指当时社会中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第二,“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其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多少产品以及产品质量的好坏。第三,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是指劳动者在一定劳动时间内大体一致的紧张程度。

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力,即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或劳动效率。决定劳动生产力高低的因素是:“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劳动生产率可以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某一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里的劳动生产力是指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单位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如就个别企业而言,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越多,由于单位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就越少。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18段)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看,究竟什么是商品呢?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马克思列举了四种情况来说明上述问题。第一,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不是商品。如空气、处女地、野生林木等。第二,有使用价值,并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没有通过交换,也不是商品,如小农产自用的粮食之类。第三,不是自产自用,而是为别人生产的使用价值,虽是劳动产品,但未通过交换而转入别人手中,也不是商品。例如,农民交给地主的地租。第四,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有价值,也不可能是商品。由此可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表明,商品中包含着劳动的二重性。这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一节共16个自然段,主要把握四个要点:

一、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段)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也应该是二重的。劳动,从一方面看,它创造使用价值;从另一方来看,它又形成价值实体。商品中包含的这种劳动二重性,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是马克思首先发现的。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不懂得劳动二重性。马克思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由于劳动二重性的发现,马克思在批判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并为进一步建立剩余价值学说奠定基础。

二、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2—8段)

有用劳动即具体劳动,就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人类劳动。各种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在一定的劳动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这种具体形式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是有质的区别的,是社会分工的基础。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各种具体劳动的总和表现为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商品生产存在的另一条件是私有制。“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可见,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前提条件。

具体劳动的作用,是生产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互相对立”,是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

物质财富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种要素结合的结果。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不论社会性质如何,都离不开人类劳动。如果没有通过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类的需要,人类也就无法生存。因此,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具体劳动是人类的生存条件,但不是形成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与自然物质都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三、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 9—12段)

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如果把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撇开,人类劳动只是劳动力的耗费,“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耗费,称为抽象劳动。

就劳动一般而言,那种不需要经过学习和专门训练、每一个身体正常的普通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叫做简单劳动。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进行的劳动叫做复杂劳动。在一定时间内,复杂劳动“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是通过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地完成的。当然,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有些复杂劳动,也会变成简单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有一定生产目的的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相结合的产物,而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劳动在商品体内的凝结。由于具体劳动的形式不同,才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如果把劳动的不同具体形式抽象掉,它们又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即抽象劳动。正是由于这种相同性质的抽象劳动在物体内的凝结,才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四、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13—16段)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则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从质的方面被考察;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从量的方面被考察。“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不同的具体劳动具有不同的性质,才能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劳动的具体性质已被抽去,只剩下人类劳动的共同性质,这种同质异量的劳动在不同商品中能够互相进行比较,是商品的价值实体。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引起的。在商品生产中,商品使用价值量增加,可以同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同时发生。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因为劳动生产力仅仅与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有关,而与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如果劳动生产力提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会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量,但同时提供的价值量则是相同的。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和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的对立运动,是由劳动二重性引起的,即由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这两种不同属性所引起的。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根源。马克思指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同一劳动。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抽象劳动。二者只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一方面,任何一种有用形式的劳动都要耗费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另一方面,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有用的劳动形式去进行。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劳动二重性只是同一劳动辩证的对立与统一。马克思对劳动二重性的考察,又是密切联系着商品来进行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来源于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研究劳动二重性,必须逐步深入,从劳动与商品、从商品交换与人与人之间的本质联系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