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514400000019

第19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18)

恩格斯最后指出,杜林的混乱的数学观点,不仅没有使它成为鼓吹先验唯心主义的根据,反而证明他的哲学是折衷主义的。杜林在他的枟世界模式论枠中,认为纯数学产生于纯思想,是知性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可是他在枟自然哲学枠中又说,纯数学是“完全经验的东西”,是来自外部世界,以后又脱离外部世界的东西。杜林在数学问题上前后矛盾,逻辑混乱,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混合在一起,这充分暴露了他的哲学所具有的折衷主义性质。

思考题:

1.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原则在前”的观点并论述原则和外部世界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的?它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恩格斯在怎样批判杜林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错误和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的?

3.如何正确理解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世界模式论

恩格斯在第四章通过对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的分析,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在本体论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和折衷主义错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重要原理。

(一)批判杜林用思想的统一性证明世界统一性的唯心主义,阐述存在的统一性决定思维统一性的唯物主义原理( 1—10段)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哲学问题,可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第一,世界是否统一?第二,世界统一于什么?杜林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其论证的方法和根据却是错误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暴露了杜林哲学的折衷主义错误。

杜林是从公理出发推出世界统一性的观点。杜林的论证过程如下:第一,“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这是杜林解决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第二,“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这是杜林把存在的唯一性变成统一性的论据。第三,关于存在的概念是统一的,一切事物都是存在统一体的组成部分。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以公理为逻辑前提,从中推出逻辑结论就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个按公理方法所进行的推论中,思想的统一性公理起了关键性作用,由于它的奠基,存在的唯一性就变成存在的统一性。

恩格斯对杜林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首先,“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这是同语反复,这表明杜林思想的贫乏性。其次,把思维的本质理解为综合是形而上学片面性的观点。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杜林把分析与综合对立起来,使综合离开分析,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再次,用思维的统一性证明存在的统一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的统一性应当是思维统一性的前提,先有存在的统一性,而思维的统一性不能证明存在的统一性,存在的统一性只能通过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加以证明。最后,杜林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是黑格尔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观点的翻版。杜林对世界统一性的论证也无法驳倒宗教唯心主义。

(二)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唯物主义原理( 11—12段)

恩格斯指出,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杜林的“存在”概念是借用黑格尔的术语,舍弃了各种事物的特性,这里“存在”概念就是“实有”,它只说明了一切对象都是存在的,实有的,至于存在的东西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没有回答。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个命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因此,用存在这个抽象同一的概念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而不是用物质和精神的具体统一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就必然会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因而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是一个形而上学折衷主义的命题。

恩格斯指出,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世界决不是统一于存在。

恩格斯从正面论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重要原理。他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恩格斯提出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命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经典表述。这里讲的物质,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物理学所研究的物质结构,而是指一切物质的共性,即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统一的基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无不证明了这一原理的正确性,并且今后具体科学的发展还将继续证明其正确性。同时,世界统一于物质,不仅要靠具体科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而且靠哲学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来证明,需要运用哲学思维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特殊上升到普遍,从有限升华为无限,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

(三)揭露和批判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来源( 13—23段)

恩格斯在分析批判了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的主要错误之后,又从总体上把杜林的世界模式论同黑格尔的枟逻辑学枠进行比较,从理论来源上进一步批判了杜林的世界模式论和唯心主义错误,揭露了杜林抄袭黑格尔枟逻辑学枠的卑劣伎俩。

杜林的“存在基本形式”的理论,是对黑格尔枟逻辑学枠中“存在论”的抄袭。杜林关于存在的基本形式根源于黑格尔的枟逻辑学枠中的“存在论”,完全照搬黑格尔的“序列”。杜林的“存在的逻辑特性”是对黑格尔枟逻辑学枠中“本质论”的抄袭,但他并没有吸收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他把黑格尔矛盾辩证法思想歪曲成为关于力的对抗的思想,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恩格斯最后得出结论: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的整个体系完全是从黑格尔枟逻辑学枠中抄袭而来的,是黑格尔范畴的肤浅翻版。但杜林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说自己“不是从笼子里谈哲学”,而是具有独创性的新哲学。恩格斯给予了无情揭露,并辛辣地讽刺说,他是在黑格尔的范畴模式论的笼子里谈哲学。

思考题:

1.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恩格斯揭露批判了杜林的哪些错误观点?

2.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的原理?

道德和法。 永恒真理

本章是针对枟哲学教程枠的第三篇枟意识的元素枠、第四篇的第一章枟道德的根本法则枠写的。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揭露和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真理论和唯心主义的道德论,同时论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和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本章共有2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问题。

(一)揭露杜林在真理、道德问题上的谬论(1—5段)

恩格斯在前两段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谬论。杜林说:“谁要是只能通过语言来思维,那他就永远不懂得抽象的和纯正的思维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思维可以不通过语言,而且只有不通过语言的思维才是“抽象的和纯正的思维”。杜林这里完全歪曲了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人类就是通过语言来从事思想交流和进行思维活动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实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

恩格斯在第3段和第5段分别摘引杜林的两段话揭露杜林的道德观和真理观。杜林在道德观和真理观上的谬论,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道德原则是永恒的,是超历史、超民族和超阶级的,是适用于一切世界、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第二,真正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它不受一切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而道德原则就是这种终极的最后的真理。

(二)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的真理观,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6—20段)

1.批判杜林个人思维至上的谬论,论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杜林的用语。杜林强调个人的思维是至上的、绝对可靠的、具有无条件的真理权,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

恩格斯首先指出,人的思维不是单指个人的思维,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是就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而言的。因此,整个人类的思维具有至上性和绝对性,只要人类能够无限地延续下去,那么人类是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每一个具体的人和每一代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有限的。

其次,恩格斯论述了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指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所谓“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指绝对真理的认识,所谓“一系列相对的谬误”指认识的相对性和条件性。整个人类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代一代具体的人的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和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只有在人类生活的无限前进过程中才能实现。离开具体的人的思维能力的相对性和非至上性,抽象地夸大人的思维的绝对性和至上性,必然是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的片面性错误。

最后,恩格斯论述了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这个矛盾就是:“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的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就是说,人的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个人思维而存在,而个人思维所能认识的东西是极为有限的,避免不了犯错误。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实现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这里讲的“本性”,指思维的本质,思维从本质上讲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尚未认识的东西。这里讲的“使命”,是指思维的任务。思维的任务就是要完全彻底地认识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的东西逐渐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东西。

综上所述,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不至上的,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这一矛盾的不断发展与解决,推动着人类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和走向深化。

杜林的错误在于否认思维的矛盾性,割裂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只承认思维的至上性和无限性,只承认绝对真理,是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的片面性。

2.批判杜林“永恒真理”谬论,阐述人的认识的相对性

恩格斯为了驳斥杜林的“永恒真理”的谬论,用科学发展的大量事实,说明在一定历史阶段,人的认识本质上是相对的,现在一切科学成就都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为此,恩格斯首先从两个方面表明对永恒真理的态度。

一方面,就认识的总体来说,永恒真理是不存在的,把一切真理宣布为永恒真理,就是封闭认识发展的道路。恩格斯讽刺杜林到处鼓吹永恒真理,就等于计算完无限数一样荒唐可笑。

另一方面,为了推进人们的认识,必须停止对永恒真理这个字眼的庸俗玩弄,才能正确地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恩格斯接着列举分析了人类认识领域的三个部分的发展事实和情况,说明在一定阶段,人的认识是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杜林的“终极真理”。第一类科学包括研究非生物界以及在当时或多或少能用数学方法处理的一切科学,第二类科学包括研究生物有机体的科学,第三类是从历史发展和现状研究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历史科学。通过以上分析,恩格斯指出,永恒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一切认识成果都是相对的,新的科学成就不断修正以往的认识。

3.批判杜林把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论述认识过程中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杜林从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出发,把科学发展中真理的相对性,统统说成是谬误,把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看成是绝对对立的。恩格斯针对杜林的这一错误观点,阐明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