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514400000018

第18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17)

[导读]

一、枟反杜林论枠写作的时代背景

枟反杜林论枠写于1876—1878 年,是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之一。

1871—1875 年,柏林大学私人讲师杜林先后抛出了枟哲学教程枠枟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枠和枟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枠等三部著作,向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进攻。杜林打着社会主义“行家”兼“改革家”的旗号,以激进的言辞抨击现实社会,贩卖假社会主义,一时间蒙骗了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人倍倍尔在内的许多人。杜林虽不是党员,但在党内却形成了一个宗派小集团,企图使刚刚统一的党重新分裂,用杜林的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指导地位。为了回击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为了巩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团结,为了系统地阐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放下正在进行中的枟自然辩证法枠的写作,肩负起了反击杜林的重任。

枟反杜林论枠共三编(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分别讲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三编之前有个“引论”,“引论”中的“概论”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说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是全书的总纲。

恩格斯写枟反杜林论枠得到了马克思的全力支持。该书全部手稿都曾念给马克思听,第二编第十章枟批判史论述枠是马克思写的。

枟反杜林论枠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列宁曾指出,枟费尔巴哈论枠和枟反杜林论枠“这两部著作也同枟共产党宣言枠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枟共产党宣言枠是无产阶级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枟费尔巴哈论枠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内容以及它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一本书;枟反杜林论枠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

枟反杜林论枠的发表,对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起了重要作用。1930年,吴亮平把枟反杜林论枠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来。该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二、枟反杜林论枠(节选)各章的基本内容

枟反杜林论枠“哲学”编共12章,着重批判杜林在构造哲学体系、进行哲学分类问题上所表现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自然观的机械论、真理观的绝对主义以及社会历史观的唯心主义。与此同时,恩格斯论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本教材只节选了枟反杜林论枠哲学编的第三、第四和第九章。

分类。 先验主义

恩格斯在这一章里主要围绕原则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揭露和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理论。以此为基础,恩格斯论述了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以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基本原理。

本章共有20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批判杜林在“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错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1—9段)

1.杜林对哲学体系的看法

(1)哲学的定义。杜林认为,哲学从狭义上“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阐发”。哲学在更广的意义上,“还包括一切知识和意志的原则”。杜林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以及各种意志和情感意愿,都是由最基本的原则构成的,探讨这些原则的性质和特征,就属于哲学的内容。

(2)哲学的对象。杜林说:“无论在哪里,只要某一系列的认识或刺激,或者某一类存在形式为人的意识所考察,这些形式的原则就应当是哲学的对象”。简言之,一切存在形式的原则就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3)哲学原则的特点。首先,它是简单的成分,是构成各种各样的知识或意志的基本元素。其次,它是终极的成分。任何事物都是由原则组成,任何事物都可以还原为它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元素,这些基本形式和基本元素就是最后的终极的成分。再次,由这些终极的原则所构成的知识是终极真理。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原则一旦被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些原则解决一切科学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后,原则是杜林哲学的基础,自然界和人类是原则运用的对象领域。

(4)哲学体系的内容。根据杜林对原则的特点和作用的看法,杜林把他的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一般的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关于人的学说。这三个部分包含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次序,一般的世界模式论走在前面,运用世界模式论得出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原则的对象性领域,按其从属次序则依次跟在后面。

2.批判杜林“原则在前”的先验主义错误,论述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恩格斯指出,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得出原则。杜林从原则出发来构造现实世界,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是遵循了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恩格斯着重阐述了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第一,原则和外部世界何者是认识的出发点,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第二,原则和外部世界谁产生谁、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指出,“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深化,进一步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根源性和思维原则的派生性,坚持了唯物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立场。第三,原则和外部世界谁适应谁、谁检验谁,以谁为检验的标准,认为“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第三方面是讲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我们不能用原则去裁剪现实生活,而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思维原则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原则就应该坚持,而背离客观实际的原则就必须坚决抛弃。恩格斯所论述的这三个方面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恩格斯关于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他鲜明地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路线,揭示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为我们提供了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标准和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武器。

第二,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无论想问题办事情,都不应从先验的原则出发,而应从实际出发。

3.杜林从原则出发构造哲学体系的理论来源

恩格斯指出,杜林从原则出发构造哲学体系的理论来源,是对黑格尔枟哲学全书枠的抄袭。恩格斯把杜林的哲学体系同黑格尔的枟哲学全书枠作了具体的对照。黑格尔哲学从绝对观念出发,经历了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枟哲学全书枠就是对绝对观念三个发展阶段的论述,并依次分为枟逻辑学枠枟自然哲学枠枟精神哲学枠。杜林哲学从原则出发,依次表现为存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杜林的枟哲学全书枠依次分为枟世界模式论枠枟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枠枟关于人的学说枠。杜林哲学的自然体系完全是对黑格尔枟哲学全书枠的拙劣抄袭。

4.批判杜林使意识、思维脱离人和自然界的唯心主义错误,阐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唯物主义原理

杜林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根源。一是用自然主义的观点看待意识。看不到意识对于物质的派生性,完全“自然主义”地把意识当作一种早已存在的东西,把意识当作与物质平行的东西,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二是否认思维的真实基础是人和自然界。杜林不承认思维是人的思维,认为思维是一切天体上有意识的和能思维的生物的思维,当把思维看成是脱离了它的真实基础———人和自然界时,这样的思维,从哲学上看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并无区别;从宗教上看就是上帝的代名词。

恩格斯从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方面,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主要包括: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第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恩格斯在这里阐述了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依赖于人脑,从而揭示了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二)批判杜林妄图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形而上学错误,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10—11段)

杜林使思维脱离人和自然界的另一个动机,是妄图建立一个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恩格斯批判指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妄想。因为:首先,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哲学体系已不再需要。现在各门科学都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如果谁还妄图用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来取代具体科学,那就阻碍了具体科学的发展。其次,建立穷尽一切联系的“终极真理”体系是不可能的。最后,杜林要建立起一个最后完成的“终极真理”体系的想法是反科学、反历史的。杜林宣称解决了科学的最终课题,实际上是封闭了一切科学走向未来的道路。

恩格斯这里着重论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

第一,人的认识过程是无限和有限的矛盾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按其使命、可能和最终目标来说是无限的,同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在任何时代或每一时代的任何发展阶段上都是有限的,在客观上要受事物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在主观上又受人的生理条件、知识水平、世界观和认识方法的限制。如果否认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就会导致不可知论;如果否认人类认识能力又是有限的,就会终止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的错误。第二,认识过程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这是讲认识的无限和有限这对矛盾的作用。第三,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只能“在人类的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一天天不断得到解决。”这是讲解决认识的无限和有限这对矛盾的途径和方式。

总之,人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但是杜林却要建立一个“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体系,这就封闭了一切科学走向未来的道路。

(三)批判杜林在数学问题上的先验主义错误,阐述理论思维对现实世界的依赖性和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2—20段)

杜林的先验主义数学观是论证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重要工具,深入批判他的先验主义的数学观,能够更深刻地揭露杜林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恩格斯在揭露和批判杜林数学先验主义错误时,阐明了理论思维和现实世界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剖析了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

杜林的先验主义数学观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纯数学是脱离特殊经验和世界内容而独立存在的,数和形的概念“是由数学本身所创造的对象”,在纯数学中,知性所处理的是“它自己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第二,数学发展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只须从头脑中制造出数学公理,从公理中推导出全部数学理论,然后把它应用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必须服从它的数学理论。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先验主义数学观基础上,着重阐明了理论思维和现实世界的辩证关系。

纯数学来源于外部世界,决不是思想的自由创造物。恩格斯指出,纯数学中“数和形”的基本概念来自外部世界,具有客观的物质内容;纯数学的对象是客观的,它的高度抽象性只是表面上掩盖了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并不表明它是先验的;纯数学是在人们的实践中产生的,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抽象反映。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夸大它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包括数学在内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表现在意识具有自己特殊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可以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活动。但是不能夸大这种相对独立性。如果片面夸大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使之变成绝对的、不依赖于实践经验、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东西,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杜林在数学问题上陷入先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就在于它片面地夸大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恩格斯指出,杜林鼓吹先验主义数学观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他的先验主义的哲学体系。公理方法是数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公理是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某些最基本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概括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命题,并运用逻辑方法推导出比较复杂的概念和命题。公理方法使数学得以科学化和理论化,同时也使数学更抽象化。但这绝不能证明公理与现实世界无关。数学家不能只满足于从公理到公理地进行纯逻辑推演,必须从客观实际中汲取内容,解决现实问题。现实生活、生产实践永远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个原则也是一切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们必须遵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