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
18514200000029

第29章 策略篇(22)

一位教师在执教枟我们受法律的特殊保护枠时,组织学生开展了枟说事拉理———网吧门前的争执枠讨论:小勇逃课去网吧,家长和班主任找到他后与网吧老板发生了争执。教师对家长说:“你们当家长的怎么管的孩子,随便让他去网吧,你把他领走吧,我们教师是管不了了。”家长对教师说:“我把孩子交给学校了,你们当教师的是怎么教育的,我孩子这个样,都是你们教师的责任。”家长和教师把矛头指向了网吧老板:“你里面明明挂着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牌子,为什么还让孩子进来?你可把我们孩子坑苦了!”老板不以为然地说:“我开网吧就是挣钱的,谁来都行,是他自己愿意来的,我又没强迫他来。况且,我又没多收他一分钱,收别人多少,收他多少,是童叟无欺,诚信经营。再说,即使我不让他进,他也会去别的网吧。我有什么责任呀?”教师装作茫然地向学生提出讨论问题:三个人互相指责,各说各的理,请同学们评判到底谁是谁非?这一问题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触及了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抓住了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分别对家长、教师、网吧老板的做法进行评析,从而认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的基本内容,对于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起了很好的作用。

问题设计要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互动

为了引发课堂教学互动,要求教师所设计的课堂讨论的问题,强调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平等交流,并伴有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传递,心灵的感应。讨论的问题应是开放多元的,问题的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能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通过相互间的思维交流与碰撞,达成对问题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引发学生自己的思想体验的情感感受。课堂讨论需要建立在课堂互动的基础上,不仅要有师生的互动,还要有生生的互动,在确保课堂讨论的主题有意义的情况下,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需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样才有利于激励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讨论取得一致的意见,可以有争议,也可以有妥协。

一位教师在讲授枟学会与父母沟通枠时,设置这样的情景:周末的一个下午,你要和同学出去打篮球妈妈发出了唠叨:“人家姚阿姨家的磊磊整天都待在家里的,干什么都用功。哪像你,整天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写完作业就算完事了学学人家磊磊吧,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你———哼!就这样玩下去,将来只能去要饭”教师设计的课堂讨论问题:(1)说服妈妈同意自己出去玩篮球;(2)妈妈已经是第101 次这样数落你了,让妈妈停止唠叨;(3)不要再说我不行,不要拿我和别人比。教师设计的问题颇具开放性,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气氛热烈,真正实现了高效的互动。

此外,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还要求问题要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或难点、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要有争议性、问题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难易适中、问题应该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确定。

课堂讨论组织的有效方式

课堂讨论的方式,因为学生人数的多少、讨论问题的深度、具体的教学需要等方面的差别,课堂讨论表现为不同的方式。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一般是由任课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之前,将全班学生根据讨论的需要分为若干小组,并给每个小组指定一名主持人、一名记录,要求讨论结束后选派一个代表到班级汇报讨论成果。优点是不需要过多的准备,没有固定的程序,非常活跃,在提供学生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方面比全班讨论具有较大优势。在倡导合作探究的经过课程改革之后的课堂上,小组讨论已经成了一种常态的教学方式。有些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课堂已经把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进行排列,基本教学过程都是在小组研讨中进行。小组讨论事实上已经成了这样的学校的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知识浅显,理论色彩不太浓厚,可读性强且切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内容,可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完枟科学人生观枠的第一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设计了两个题目:“你对人生观有些什么思考?”“你准备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这样的问题,教材内容浅显,切合学生思想实际,可有感而发,经过对不同人生观的比较、辩论、修正,探讨人生观的选择,加深对人生的理解,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全班讨论

以班级为讨论的整体,可以由教师主持,也可以由教师指定的或学生推选的学生代表主持。讨论结束后由主持人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情况:有几个方面的意见,结论是什么。也可以由主持人指定学生进行总结。特定的情况下,总结也可以由教师做。全班式讨论是一种集体思维方式。在讨论中,每个参加者均将其个人见解、个体思维技能展现出来,从而形成集体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不少学生没有能够得到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但是,他们已置身于一种集体思维氛围中,并容易接受约定俗成的某些观点,而且会在别人的讨论发言中有自己的判断。

例如,枟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枠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表达清楚,并且让学生心服口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几道题目,供全班同学讨论:①什么是集体主义?什么是个人主义?二者有什么区别?②在你们的班集体中,你希望大家需要集体主义呢,还是个人主义?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不要把集体主义放在首位,为什么?把这些题目抛给学生,他们必然会有自己的话要说,有的观点不一的自然会引发一些争论。经过讨论,学生可以逐步加深对集体主义的认识。

专题式讨论

把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或在教学中碰到的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理解的问题列为专题进行讨论。专题讨论前,为了稳妥起见,教师可委托几个学生收集整理大家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具有争议的观点交给各小组讨论。各小组经过讨论后推出中心发言人,在全班阐述本小组的意见。正式讨论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两课时完成,即第一课时各小组讨论,并产生中心发言人,准备发言材料,第二课时全班交流。

一位教师在讲授枟正确对待金钱枠内容时,则安排了一次专题讨论。讨论前收集一些古今中外对待金钱的态度和看法,收集当代学生对“金钱”存在糊涂认识,诸如“有钱能使鬼推磨”“今天有钱今天花”“明天没钱再去抓”“天大地大不如钱大”“爹亲娘亲不如钱亲”。其中,持“有钱能使鬼推磨”观点的较多,列入专题讨论后,经过小组和大组辩论,逐步形成下列看法:①现实生活中金钱有许多作用。②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③我们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经过专题讨论,学生不仅对于社会上所流行的对于金钱的看法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不仅有他们自己的体验,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道德判断。

讲议讨论

讲议讨论是几种讨论形式中最为灵活的一种,它不受场所、对象、内容的限制,随时可以组织开展,其讨论的题目也是可大可小,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机动地处理。讲议讨论没有固定程序和格式,常常在讲授新课时穿插进行,教师可着意安排,也可随机而发。讨论方式,可大组举手发言,也可以让前后桌四人一组随时展开讨论,形成初步意见后再由各小组推出中心发言人到班级发表本小组的看法,最后教师对讨论情况做出小结,汇总和统一讨论的意见。

一位教师在讲解枟哲学常识枠中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时,设计了“现阶段你们认为国家为实现你的人生价值具备了哪些客观条件”,发动学生围绕这个题目展开讨论。经过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在经济方面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我们的成才创造了条件;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的法制不断完善,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在社会风气方面,我国已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氛围。这种形式的课堂讨论,既可以深化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引导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以上四种讨论形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从规模上来划分,如小组式和全班式;有从内容划分,如专题式和讲议式。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场所选择使用。(范秀彩,2008 )

课堂讨论的设计策略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课堂讨论的设计,课堂讨论策略设计的方面比较多,这里重点研究三个方面:课堂讨论的操作程序设计、班级课堂讨论的策略设计、小组课堂讨论的策略设计。

课堂讨论的操作程序

课堂讨论主要是在教师的传授、指导、点拨下,通过学生讨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灵活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分析心理和控制心理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完善素质结构。为了取得好的课堂讨论的教学效果,必须按照经过若干教师反复实践和总结出来的基本程序进行操作,才能使得课堂讨论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学科课程所规定掌握的理论和知识,建立起理论的框架,为学生形成个人见解和讨论提供依据。

小组讨论。教师先在全班布置讨论题,并提出课堂讨论的具体要求,把学生分成若干的讨论小组,确定讨论小组的主持人、记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班级交流。在小组充分展开讨论的基础上,让小组成员推选代表到班级代表整个小组发言,当小组代表发言后,其余组员还可以补充。在小组代表汇报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有争议的问题展开全班讨论和辩论。

教师总结提高。一方面在班级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对于问题理解的相对全面的答案,一方面自己对于其中一些有不同意见的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必要时还对于学生发言中缺漏的方面进行补充。(陈兰萍,贾淑云,2001 )

班级课堂讨论的策略

课堂讨论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情景,在这个教学情景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讨论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使学生之间能相互启发,拓宽思路,激活思维,从而分享彼此的信息、观念或观点,或者共同解决某个问题。组织好课堂讨论应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准备。要想取得好的讨论效果,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课堂讨论前首先要设计好讨论内容。课堂讨论的内容应是学生思想活动的焦点,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只有如此,方能激发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知识,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地品读课文,揣摩学生会提出哪些疑难问题,哪些内容即使通过学习仍搞不懂,还要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的问题太多或太偏怎么办。师生有针对性地共同筛选出讨论的重点问题。用来课堂讨论的问题应该做到:统领全文,有启发性;表述规范,有针对性。课堂讨论的问题不宜多,所设计的问题能“以一当十”,能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还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思考讨论,最终能较好地自主解决问题。准备阶段还要精心指导学生与教学内容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组织。组织合理的课堂讨论要能把握课堂讨论的最佳时机,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积极思维状态下,适时组织课堂讨论,学生能获取大量信息相互启发,提高各自认识,形成独特见解;二是学生意见相悖,各自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此时组织课堂讨论,学生会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个性化朗读的感受体会,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小组讨论时,组长不仅要做好组织工作,使讨论有序深入地进行,不流于形式,而且要安排小组成员记录下小组讨论学习成果的要点,小组讨论后,再由小组中心发言人把本组讨论学习的成果整理出来,准备在大组交流中进行汇报。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随机应变地调控课堂讨论,准确地掌握各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把握好课堂讨论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一方面要留有足够时间、空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探讨的集体攻关的气氛;一方面又要根据讨论的情况和教学时间灵活进行“放”和“收”,让讨论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