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
18514200000028

第28章 策略篇(21)

设计实践情景。在设计探究学习方案时,要使学生在探究学习时乐此不疲,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实现转化。今天的课堂既是过去积累的知识传播,又要考虑未来的需求,那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和研究者。(薛邦岭,2003 )一位教师在教学枟三角形的内角和枠时,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设了一个悬念,搭建探究舞台。教师说:“同学们,上课前你们来当一回考官吧。老师保证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听到能当考官,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情绪高涨。教师又说:“你们随便画一个三角形,并且说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老师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听了开始窃窃私语,一副不相信的表情,但随即真的出起了题目。学生一说出题目,马上说出答案。结果自然是教师赢了。有的学生说:“老师,你太厉害了。”有的学生说:“老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快告诉我们吧!”此时此刻,学生学习探究欲望已经打开了,并且迫切地想要了解它,学习它,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便水到渠成了。

赋予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权

探究学习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探究和体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应该知道学语文究竟学什么,怎样学,通过哪些方法去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使教育的外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变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要让学生真正获得探究学习的主权,必须在课堂上要体现“四性”:一是学生有读书、思考的积极性;二是学生有提出问题、训练语言文字的主动性;三是学生有发表见解、敢于辩论、能发现并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四是学生有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径的创造性。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给予学生探究学习的话语权

探究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要让学生具有话语权。要让学生获得话语权,就要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主动探究,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主动探究。像考察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学生话语权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考察,学生的思想认识、知识水准、审美倾向、人品情操、应变能力都可以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语文探究学习的话语权要求教师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高,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得到锻炼,主动地进行有意义构建。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陈旧模式,营造一种质疑、讨论、各抒己见的氛围。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全班交流,也可以朗读、对话、表演、辩论、背诵、习作等,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学,积极主动想,实实在在练。(刘永富,2006 )

传授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的技巧

学会使用文献资料。学会作用文献资料是探究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学科教材、文学名著、科普读物、报纸杂志、网络信息以及其他课外读物中均蕴藏着探究性学习的丰富的问题来源。例如:小学科学教材枟空气枠这一探究课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空气是什么?空气有什么作用?空气的成分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有空气?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你愿意在充满烟雾的空气里生活吗?空气的污染源有哪些?怎样才能减少空气污染?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就必须学会使用文献资料才能完成探究学习的任务。

学会生活实践。学生的生活实践、阅历是探究学习中问题的重要来源,某生在一次帮妈妈洗衣服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衣服上蜡烛油怎么洗也洗不了,她对蜡烛有了以下的思考:为什么蜡烛油洗不了?蜡烛是什么做的?用什么方法才能洗干净?能否发明一种能洗蜡烛油的肥皂?学生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当有心人才会发现探究学习的鲜活话题,也才能推进探究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学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必备能力。只有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才能使得探究学习不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解决了先前的A问题,可能又会产生B问题、C问题后续问题是在探究反思中产生的,是下一轮探究性学习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在一次科学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观察一杯水,学生观察得非常认真,各种感官都用上了,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一位学生说:老师这杯水是无颜色的,我平时看到的很多水都是有颜色的。为什么?还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把手放在这杯水的后面,手会放大,是不是放大镜就是利用水而制成的?还有学生问:老师,水是会流动的,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为什么涨潮时,水却是从低处向高处流的?

学会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获取探究学习信息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只有借助观察,能发现问题,实施探究,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提问的策略主要有:一是要有提问的胆量;二是要有提问的习惯,三是要有提问的技巧。遇到问题,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

学会处理信息。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要实施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要会收集各种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信息,还必须学会处理信息。如何指导学生处理信息?可以从收集和整理资料、采集和处理数据两方面去指导。收集和整理资料。指导学生资料的来源,如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图片资料等;指导学生资料的查找方法与处理,如文献资料可按书名或篇名查找,按作者查找,按课题查找,按出版时序查找等;指导学生资料的整理与使用。采集和处理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要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步骤,它是采集原始数据、组织、整理→列表图示→描述分析→解释→结论。

学会交往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一个障碍重重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与他人交往合作,获取他人的帮助。学会参与和协调。在确定了探究的课题后,应指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各项探究环节中,收集信息,整合处理,以期得出结论。参与了才有体验,参与了才能与他人交往,达成共识。交往合作是探究学习所必需的能力。一个有序探究学习的组织,关键的是建立共识,形成向心力,即同组成员为了同一个目标自愿组织在一起,立志为实现目标而付出自己的努力;探究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要合理分工,在小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可以保证不推诿,各人体现出最优的一面,在小组内发挥特长。这样,探究学习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学会联络理解。探究学习中的联络,既有探究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络,也有与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联络,还有与探究学习相关的社区、相关部门人员的联络。不仅要学会联系的方法和技巧,还要通过探究学习的实践进行运用和提高。探究学习中的理解,既有对于探测中研究问题的理解,还有对于的探究学习中所遇到的人和事的理解,只有正确地理解探究学习中所遇到的知识、观点、人或事,才能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实现探究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争取主动,对同学,对教师都要主动联络。要学会与多种性格的人打交道,要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在合作中达到“双赢”的效果。(徐秀东,2006 )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既要有自主、合作、反思、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还要受其他的教学方法、方式、模式的影响,同时要受教师观念和素质、班级的环境和氛围、学校的教学改革的背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这些方面都有目的地为探究学习服务,学生探究学习的水平和探究学习的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倡导七嘴八舌———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

课堂讨论是一种适应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可以为多种教学目的的实现服务。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可以适时地引入课堂讨论。

问题设计是课堂讨论的前提

课堂讨论需要从问题开始,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是通过问题作为讨论的起点。因此,讨论的问题设计则成了课堂讨论的关键环节。

问题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

课堂讨论教学是一种教育方式,组织开展课堂讨论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不能为了课堂上表面的喧哗与热闹,就让整个课堂教学陷入满堂讨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时,所设计的供讨论的问题、课题、话题,应该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紧扣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综合考虑之后再确定讨论的主题。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开展课堂讨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不需要,教师必须理智地作出选择,绝不能为了讨论而人为地安排讨论。那种不该搞课堂讨论而安排的讨论,实质是一种纯形式的讨论,不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学习实际确定

课堂讨论的设计和组织、开展,必须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考虑讨论的话题。首先,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等方面,然后再考虑所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该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局限于班上思维敏捷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要从讨论题目设计的时候开始,就关注到班级学生的整体,而不能创造让优等生霸占话语权的机会,有意识地降低一定的坡度,为多数学生和少数学困生创造发展和锻炼的机会。第三,应该针对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平均水平。根据班级学生平均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时候还有意识地通过讨论的设计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为了推进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的题目时,还应该适当地降低难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有话。

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是否能够充分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寻求课堂讨论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而且有效地展开,真正实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课堂讨论的题目设计应该适应于新课程的训练目标,通过讨论,使得在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版必修3专题四枟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枠时,为了让学生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和重大影响,教者提供可供学生讨论的材料:材料一:有人说:“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经营机制是资本主义的。”有人对于特区还要不要办下去产生了疑问。有人对改革者提出了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质问:“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二:1990年,柏林墙倒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接一个地垮。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每一天都传来令人震惊的巨变消息。在11月7日这个神圣的日子里,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前有人当场把苏联国旗付之一炬材料三: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张跃娟,2008 )

问题对于学生的生活富有强烈的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原则,找准学生的兴奋点,才能使课堂讨论有的放矢。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求教师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课堂讨论的题目,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课堂讨论的题目设计既要考虑到教材、学生的因素,还要考虑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