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18514000000040

第40章 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评价(3)

再次,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对于生产方法和分配方法是同时并重的思想,且明确反对平均主义的态度,既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理论参照,又为当代中国社会追求和谐发展提供了必须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如前所述,陈独秀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真正目标,是在于给最大多数的人民带来幸福,而人民幸福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获取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让最大多数人民都能够获得的幸福,既主要体现为一种经济利益,又在社会的更大范围内表现为一种社会公正,但这种公平利益的获得却不能够以牺牲效率为代价,不能以平均主义的方式来实现。“现在批评社会主义的人们,以为社会主义者是专门从事分配的方法,就是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也往往误会到这样。其实专讲分配方法去平均贫富,是均富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对于生产方法和分配方法同时并重的。” [15]社会主义不是均富主义,社会主义既要完善生产方法、大力提高生产效率,推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要注重利益分配上的公正,两者是不能偏废的。陈独秀所持的这一观点,与邓小平理论所指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亦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非常接近;它内涵着社会主义既要讲公平、又要注重效率的思想,在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目前正面临着贫富悬殊较大这一实际问题的情况下,陈独秀的这一思想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

三、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陈独秀为实现中国的民主政治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尽管他并未从概念上对民主进行条分缕析,更多地是从民主的功能和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民主政治的必要性,然而其政治民主化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首先,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关于民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有过不少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1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把社会主义民主视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也指出:“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 [17]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主作用的论述,仅属于一种预见性的判断。陈独秀则在总结苏联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他认为,民主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抽象名词,有它的具体内容,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民主“并非仅仅是过了时的一定时代中资产阶级统治形式,如果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已至其社会动力已经耗竭之时,不必为民主斗争,即等于说无产阶级政权不需要民主,这一观点将误尽天下后世!” [18]陈独秀的观点很明确,无产阶级政权是不能够放弃民主的,恰恰相反,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比资产阶级民主更为广泛和真实的无产阶级民主。陈独秀的这一观点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和民主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无法割裂的,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就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他指出,“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相成而非相反的东西” [19],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不在理论和实践上重视这个问题,就会犯斯大林式的严重政治错误。德国著名的共产主义者李卜克内西认为:“社会主义和民主不是一个东西,但它们不过是一个基本思想的不同表现,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从来不可能互相矛盾。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臆想的社会主义,正如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一样。民主的国家是按社会主义原则组成的社会的唯一形式。” [20]陈独秀的观点与此观点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吻合,并且为邓小平对民主与社会主义关系的阐发作了铺垫。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21]的著名论断,科学地指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凸显了民主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清晰地展示出陈独秀政治民主化思想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

其次,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公民意识水平、民主政治理论的科学性以及民主制度与法律制度的完善性等方面,其中,至关重要的还在于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陈独秀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认为,斯大林之所以能够大搞个人独裁,严重违背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设想的、建设比资产阶级民主更为广泛和真实的社会主义民主理想,其原因就在于苏联社会主义内部缺乏完善的民主制度。他指出,“若不从制度上寻出缺点,得到教训,只是闭起眼睛反对斯大林,将永远没有觉悟,一个斯大林倒了,会有无数个斯大林在俄国及别国产生出来” [22]。在陈独秀看来,吸取苏联社会民主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没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内,都必然会出现斯大林式的专制与独裁。陈独秀认同列宁关于民主制是官僚制消毒素的观点,认为只有依靠完善的民主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主义的产生。对此,邓小平也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23]可见,陈独秀关于民主制度建设的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对于这个问题的阐发是一致的,两者均强调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的确,民主制度既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理想的组织保证,也是检验无产阶级民主理想实现程度的标准,更是通往民主理想的桥梁;没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保障,就不能真正建立一个具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要避免官僚主义和个人独裁统治也是不可能的。

客观地说,陈独秀关于民主政治,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民主制度建设的思想,有着相当的合理性,也成为其政治民主化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既纠正了人们思想中视民主为资产阶级专利的狭隘观念,强调了民主之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意义;又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人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时,片面强调无产阶级专政而忽略无产阶级民主的倾向。同时,陈独秀关于民主政治的理论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民主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十分积极的参考价值。

四、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观照作用

人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而且也被文化所模塑。文化直接关注的是人的行为、人的生活、人的价值,人的完善则是文化的最高原则。先进的文化作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尺,给文明传承以气势和神韵,更给社会发展以方向和支撑。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促使社会进步的因素总是与先进文化之间有着不解之缘。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选择,到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与科学的提倡,则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在长达80年时间里先进文化的发展轨迹。陈独秀的文化思想,倡扬民主与科学精神,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立足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人,为中国国民的思想启蒙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由于陈独秀的文化改造思想和当代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着眼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这又使陈独秀的文化改造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首先,有助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为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政治建设的目标则集中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则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先进文化的建设,就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就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言,陈独秀认为其影响是巨大的,“一种学说,可以产生一种社会;一种社会,亦产生一种学说。影响复杂,随时变迁。其变迁愈复杂而期间愈速者,其进化之程度乃愈高。” [24]。他在这里强调了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指出了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两者均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进化程度高的文化也必然促进社会的高度进化。他指出,封建社会有着相应的封建文化,其文化思想为封建制度的巩固充当强有力的工具;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因此,陈独秀又认为“国家现象,往往随学说而转移”,正确的学说理论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而“悖谬的学说”则会产生消极影响 [25]。陈独秀的这一观点,也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相吻合,对于我们加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培育新时期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为社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有着积极意义。

就文化对经济的作用而言,陈独秀认为经济发展绝不能离开文化的支持。“现代生活,以经济为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故现代伦理学上之个人人格独立,与经济学上之个人财产独立,互相证明,其说遂不可摇动;而社会风纪,物质文明,因此大进。” [26]在陈独秀看来,作为文化思想表现形式之一的现代伦理学,与现代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生的相互印证的关系,它从论证个人的人格独立和财产独立的角度出发,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尽管陈独秀所关注的现代伦理学和现代经济学均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但也应承认,没有西方文化对人的独立与自由的讴歌和对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合理化论证,西方社会同样会因人的积极性的丧失而失去发展活力。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强调远甚于资本主义社会,所以,陈独秀以西方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来强调文化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仍然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就文化对政治的影响而论,陈独秀认为中国政治革命之所以失败,与缺乏思想上的革命紧密相关,由于“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因此,要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27]。陈独秀所得出的落后的文化思想对政治影响之大,可以使政治革命毫无成效的结论,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积极的成果,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陈独秀的文化改造思想强调了文化给社会经济、政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从而加快先进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和谐发展。

其次,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陈独秀认为,新时代的道德要将小范围的家庭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文学、美术、音乐等表现人类情感的学科应该展现出人类崇高理想的价值,而新文化本身则应该为社会凝聚力的提高、公共责任意识的增强、社会创新精神的发扬贡献力量,最终则应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28]。而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的目的,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智力支持。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探索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优先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陈独秀的文化思想和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思想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既体现在文化建设目标的一致上,又体现在文化建设具体内容的相似上,而其中最关键的还在于两者文化建设的目的,均着眼于为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