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18514000000033

第33章 政治民主化与社会发展(7)

首先,陈独秀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建设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在《新青年》创刊之始,面对中国社会当时还未真正起步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面对民国以来混乱不堪的中国政局,他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60]在此,陈独秀把政治民主化水平的低下与中国国民的蒙昧与浅化相联系,认为没有科学和人权的倡扬,国人就无法摆脱蒙昧与浅化的处境;而要奋力赶上西方文明的发达程度,则必须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科学与人权的风气。其中,他所指的“人权”不过是“民主”的代名词而已。在1919年1月15日发表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陈独秀又明确指出了在中国推进科学与民主应该扫清的障碍和应该抱有的态度。他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几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61]由此可以看出陈独秀对民主的珍视和所抱有的坚定信念。在这以后,陈独秀对如何在中国推进民主政治进行了诸多设计,无论是惟民主义的或是民治主义的政治诉求,还是用革命的手段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政治设计,以及在对苏联民主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后,对如何在中国实行无产阶级民主所提出的中肯意见中,均体现了陈独秀对民主之于社会进步的重视,体现了对中国民主问题所作的深切的、长期的关注,同时也表明他始终在用民主这把尺子丈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程度。

其次,陈独秀还对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成败进行了透视。陈独秀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因出现了斯大林的专制统治而告失败,其失败的根由就在于苏联民主制度的不健全。他认为,民主理论尽管被资产阶级当做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使资产阶级民主带有虚伪性,但民主却不是资产阶级的专有物,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民主制度都是社会有机体健康的保证,一个缺乏民主监督的社会制度,无论其怎样宣称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都摆脱不了专制与独裁的纠缠,即便是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也因民主制度的不健全,而不能幸免于斯大林的独裁。因此,陈独秀告诫人们,经历了无数人的长期流血牺牲之后才得以确立起来的民主制度,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无产阶级民主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扬弃,不能认为民主只能为资产阶级所有,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同时,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的合理内容也一同抛弃。

在对苏联民主建设事业进行长期观察的基础上,陈独秀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之间在具体内容上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有实施广狭之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也要接受民主监督,否则将会违背政权建立的初衷而走向专制和独裁等观点。这些观点,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说,陈独秀对苏联民主建设经验的总结,就像一个拓荒者一样,做了具有开创性和富于挑战意义的工作。当然,陈独秀在对苏联经验的总结中,也存在一些结论下过头的情况,如把民主理解为超阶级的范畴、对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间所做的辨析还不足等;但是,陈独秀以民主为视点关照社会的研究方法、得出的正确结论以及对民主的不懈追求,仍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期,陈独秀曾认为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弊病,他对“德”先生充满了信心。而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以及十月革命等一系列事件接连对他造成冲击后,他对西方国家及其民主制度所抱的幻想破灭了,转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倾向于无产阶级民主。他同意列宁关于“民主是官僚政治消毒素”的观点,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无产阶级民主进行了反思,得出了属于自己的富有创见性的结论。尽管陈独秀的民主理论还不尽完善,但是,其对民主之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强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终生义无反顾地追求和捍卫民主的精神也令人肃然起敬。

注 释

[1]. 陈独秀.谈政治[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154.

[2].陈独秀.政治改造与政党改造[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89.

[3].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

[4].陈独秀.革命与制度[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88.

[5].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66167.

[6]. 陈独秀.敬告青年[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5.

[7].黄远庸.消极之乐观[M]∥远生遗著.1版,上册,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0.

[8].张东荪.行政与政治[J].甲寅杂志,1915,1(6).

[9].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704.

[10].陈独秀.敬告青年[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5.

[11].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6.

[12].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6.

[13]. 陈独秀.敬告青年[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1.

[14]. 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7.

[15].转引自朱志敏.五四民主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

[16].朱志敏.五四民主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6.

[17].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44.

[18].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8.

[19].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8.

[20].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132.

[21].陈哲夫.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58.

[22].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212.

[23]. 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25.

[24].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8.

[25].陈独秀.立宪政治与政党[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0.

[26].袁刚,等.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演讲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27].袁刚,等.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演讲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3.

[28].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032.

[29].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215.

[30]. 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3.

[31]. 陈独秀在1919年1月还对十月革命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十月革命是“平民压制中等社会,残杀贵族及反对者”。在四月发表于《每周评论》上的《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一文中,他认为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参见唐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98.

[32].陈独秀.谈政治[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159160.

[33].陈独秀.民主党与共产党[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19.

[34].陈独秀.《共产党》月刊短言[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

[35].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5136.

[36]. 陈独秀.谈政治[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163.

[37].阿明布和.晚年陈独秀与苏联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9.

[38].陈独秀.给连根的信[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47.

[39].陈独秀.给连根的信[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47.

[40]. 陈独秀.我的根本意见[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60.

[41].陈独秀.给西流的信[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55.

[42].陈独秀.给西流的信[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55.

[43].陈独秀.致郑学稼信[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28.

[44].陈独秀.给西流的信[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55.

[45].陈独秀.给西流的信[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53.

[46].陈独秀.给西流的信[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54.

[47].陈独秀.给西流的信[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55.

[48].陈独秀.给西流的信[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53.

[49].陈独秀.我的根本意见[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60.

[50].阿明布和.晚年陈独秀与苏联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9.

[51].参见肖贵清博士论文:《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第58页。

[52].张耀翔.平民主义具体解释[J].政学丛刊,1(2).

[53].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43.

[54].唐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

[55].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5136.

[56].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8.

[57]. 陈独秀.致S和H[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67.

[58].约翰·格雷.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0.

[59].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26527.

[60]. 陈独秀.敬告青年[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5.

[61].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M]∥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