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
18469200000013

第13章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

最后,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由之路。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反复强调要重视教育、改革教育,他明确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为了办好教育,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针,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素质建设的一面旗帜。“三个面向”从当代世界发展和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体现了邓小平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即人才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国家未来发展的要求,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指明了方向。

(四)邓小平国民素质观的实践价值:努力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邓小平的国民素质观是我们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指导,为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重要的标志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站在新世纪的历史方位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行动。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前提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的体现,是实践主体在对待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关系中,所呈现的精神状态和所运用的先进思维方式,为我们打破了诸如个人迷信、因循守旧、唯书唯上、思想僵化等精神枷锁,为每个人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正常、宽松、心情舒畅的精神氛围。

解放思想实质上是人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邓小平在批评有些干部思想僵化的问题时说:“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于僵化和半僵化的状态。”而解放思想主要是指人们处于一种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一种对一切事物始终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人的素质提高与否,与思想解放程度密切相关。唯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超越自我,向更高意境上自我进发。

2.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世代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它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而社会主义正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及人的素质提高必然结成一条互为因果、交相作用、彼此制约的链条。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素质提高为基础并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标志,而人的素质只有得到真正的、充分的扩展和提高,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有其现实性,人类社会才能迅速得到发展。提高人的素质需要从社会努力、客观环境、外部条件和人的主观自觉的努力等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生产力是判断一个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历史尺度,人的发展则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健全和完善的价值尺度。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在自然界发展领域的扩大,还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的创造。强大的先进生产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只能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把人的各种天赋和潜能不断发挥出来,使人类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其次,抓好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人全面发展的政治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指一个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民主法制建设水平等,其实质是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社会的程度和水平。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政治条件,是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人民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再次,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社会文化的进步为基础条件的,社会文化的进步包括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科学教育的发展,这两方面都是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就要遵循中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在全社会努力提倡顾全大局、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等道德风尚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不断繁荣和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眼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要确保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运动中生存发展的,环境创造人,人也改变环境。离开环境谈不上人的发展,环境的状况直接决定着人的生存质量。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前提的。在自然资源被滥采滥伐、生态环境遭破坏、人口盲目增长的条件下,是绝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甚至连人类自己的生存空间都很难保持住。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的关系越协调、越和谐,人也就越能顺利健康地实现全面发展。

3.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

国民综合素质由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因此,国民素质建设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第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决定了人的存在,而且决定性地影响着先天遗传部分的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文明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理想,就必须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样仅有智力优势是不够的。研究表明,从世界科技人才竞争发展的趋势来看,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人才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不怕挫折、善于合作等个性心理品质起着关键作用。

第三,政治素质。提高国民素质,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不渝地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全体人民中树立起明确的奋斗目标,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要有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经受得起各种政治风浪的考验。

第四,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立身处世,治国安邦之本。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国民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道德素质建设要在社会实践中增强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的修养。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积累的经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五,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由个体或群体在观念、行为和精神不同层面体现的对科学知识理解、把握、运用和崇尚追求的基本素质。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该素质的核心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质是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一。劳动者只有具有了较高的科技素质,才能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往往与其创新意识、伦理崇尚、终极关怀相交融,从而为科学精神寻求价值旨归。

第六,创新素质。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创新是人类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里的创新,不仅仅就高层次创新人才而言,而且还包括数以亿计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

4.加强和改善党对国民素质建设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我国国民素质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不断追求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因此,要卓有成效地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首先,党要把国民素质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国民素质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只要国家存在,就必须重视国民素质建设,把国民素质建设放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之根本的重要地位。国家在向现代化发展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世界著名学者英格尔斯在论及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时,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国民素质建设。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写进了党的纲领性文献,作为党在现阶段的重要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表明我们党和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决心和信心。

其次,要制定规划,逐步落实。应当像当年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样,提出“让一部分人的素质先高起来”,并将其作为实施人才战略、开发人力资源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这部分人应当是处于关键岗位上的社会成员,比如各级政府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企业家等。只有处于关键岗位上的社会成员率先实现现代化,才能带动其他社会成员实现整体素质的提高。

再者,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应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在方针政策上给予坚定明确的方向指导,在制度上以完善健全的体系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

最后,加强舆论导向,创造素质优化的良好环境。在社会个体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群众意见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根据舆论形成和作用的规律,运用舆论力量推进国民素质优化是极为必要的。在理论建设上,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在文化建设上,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化精品意识,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陶冶人们的情操。通过正面的舆论导向,遏制腐朽思想的滋长蔓延,以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一个人的素质决定着他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一个国家国民的总体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新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归根结底反映在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上。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新世纪,为了把国民整体素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进一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就要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的国民素质理论,在党的领导下,在思路和方法上不断探索,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抓,使公民的基本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