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
18469200000011

第11章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

邓小平理论首先是亿万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邓小平曾言:“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人民群众表现出巨大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安徽人民就创造了“责任田”这一农业生产责任制,进行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一次大演习。1978年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又率先拉开了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的序幕。对此,他在1992年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强调:“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而对于农村改革中崛起的乡镇企业,邓小平同样指出:“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到1988年,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十年来的经验时再次表明:“近十年来的成功也是集体搞成的。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由此可以说,广大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不竭源泉。

邓小平理论还包含着我们党的一些卓越政治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智慧。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袖们都作出了贡献。比如,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陈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实事求是”解释为15个字,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大大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叶剑英则从科学界定“解放思想”的角度丰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彭真、万里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有许多重要论述。陈云特别重视新时期党风建设,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著名论断,丰富了邓小平党建理论。此外,党的理论工作者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理论加工、理论表达上。1978年5月在全国开展的真理标准讨论就是一个佐证。此外,邓小平的许多重要报告和讲话,都凝结了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努力。还有,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把邓小平理论视为集体智慧的结晶还因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容不仅体现在《邓小平文选》和其他党的重要领导人的著作之中,而且体现在党的重要报告和决议等历史文献之中。党中央和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重要报告、重要决议,是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化形式和权威性表达。这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邓小平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方法论审视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探讨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对于我们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方法论内容

邓小平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经验出发,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一个迄今为止仍然是最为科学的概括,这一概括是诸多方法的综合运用。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在邓小平那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最为关键的方法。在邓小平那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互为前提、互为目的、辩证统一的。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完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系统概括,首要的原因是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众所周知,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不十分清楚。比如,曾经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就解决了解放生产力问题;曾经把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用批判“唯生产力论”来反对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曾经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制度的属性与计划经济对立起来;曾认为“一大二公三平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甚至认为越穷越革命。凡此种种,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基于此,邓小平认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也要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只有死路一条。进而结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直至1992年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完整的概括。正是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法,邓小平抛弃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中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素,从社会运动或社会实践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2.矛盾分析方法

邓小平是公认的娴熟运用辩证法的大师,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过程中,矛盾学说这一辩证法的精髓得到了彻底全面的贯彻和运用。他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矛盾的普遍性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矛盾的特殊性完美地融合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不仅如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矛盾的普遍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亦显示出与其他社会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所不同的特殊性。这表现在二者“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所有制条件、分配方式及目的都有着根本不同。所以,尽管在任何社会里生产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会成为贯穿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东西,因此,也就成为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应有之意,至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更是社会主义以前的任何社会形态所不能实现的。

邓小平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另一体现,是坚持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统一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双方由于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而分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整体上,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主要决定作用和次要方面的从属决定作用共同规定。从这一方法论出发,邓小平曾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过如下回答“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邓小平已经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回答,尽管不够概括和精炼,但其实质与南方谈话中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完全一致的。同时,邓小平还从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出发,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进而将其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3.实践的观点和方法

认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经历了一个随着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断加深,进而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邓小平曾有四次直接提到“社会主义本质”一词,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则是更频繁地见于《邓小平文选》之中。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这一时期邓小平还没有把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严格地区分开来,但在概括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同时,涉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二是基本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重新建构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论,并把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特征区别开来,基本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三是完整概括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南方谈话。这一时期,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完整的表述,南方谈话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正式形成的标志。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全过程,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有赖于实践经验。同时也要看到,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不仅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而且注重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并将其融合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才最终全面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4.目的与手段辩证统一的方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运用目的与手段这一对范畴的典范。他通过论证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历史主体为实现自身目的而采取必要的手段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方法的显著特点是运用手段与实现目的的不同步性,它们之间有一个时间差:采取手段在前,实现目的在后。而且,目的与手段也是相对的,其关系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前提下是手段,在另一前提下则是目的,反之亦然。就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来说,一方面,这五句话的概括每一句都可以看作目的,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今天的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明天的目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目的中又含有手段,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其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是手段,其目的也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全面实现,必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当然,手段的运用和目的的实现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当有些目的没有实现时,如果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一个社会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而邓小平成功运用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方法,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方法论意义

我们探讨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这一系列方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尤其是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一系列科学方法给我们带来的有益的启迪。

第一,坚持科学的方法,是邓小平完整、准确地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

如前所述,邓小平之所以能够突破前人,逐渐形成并完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用新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各个领域对社会主义做了描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容都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著中找到根据,而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包括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也隐含上层建筑的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把握。另一方面,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多方面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他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突破了传统的只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界定社会主义的局限性,把社会主义大厦建立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唯物论基础上。他第一次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根本上把社会主义社会同一切剥削社会区别开来,从而也就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完整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所有这些,离开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是很难做到的。

第二,坚持科学的方法,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党的建设是我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如何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分析了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考验和新危险,提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我们党对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全面认识和科学回答,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要建设好我们的党,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所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