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87

第87章 深山避暑 客卿进谏(1)

【第十八章】深山避暑 客卿进谏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公元前318年的整个暑期,孟子都被齐宣王留在雪宫度过,每日陪宣王品茶、饮酒、赏乐、游山玩水、纵论仁义之道和天下时势。由于知识和境界的差距,每次相聚,多是孟子谈得多,宣王谈得少,但宣王表现得很大度,颇有大国之君的涵养与风格,虽说时常被孟子弄得尴尬难堪,但却从未因此而对孟子有芥蒂或成见,整个暑期,彼此都过得十分愉快。

黑龙潭的左侧有一高台,面积不足一亩,台中有天然的石桌石凳,台上建一观瀑亭,游人可在此品茶饮酒,观赏天下奇观胜景。自然,自从齐宣王在这里建筑了离宫别墅之后,这胜景则为皇家所独赏,莫说平民百姓,文武臣僚恐也难来此一游。一日辰时以后,石桌边对面坐着两个人在品茶赏景,谈天说地,这便是齐宣王与孟子,周围蠕动着贴心的内侍和下人。观瀑亭的对面和右面都是石壁狼牙,崇山峻岭,两山之间是沟壑峡谷,无数峡谷的激流汇聚一处,便成黑龙川,川宽数十丈,全以青石板为底,川成四十五度陡坡,蜿蜒而下,枯水季节,远远望去,酷似黑龙奔腾,黑龙川由此而得名。黑龙川自东而西,坡度愈来愈大,突然前边是一断崖,陡如刀削,高可数百丈,名谓“百丈崖”。川水经百丈崖倾泻而下,奔腾直泻谷底,犹如万匹白练自天而垂,激起水浪上下翻腾,有似玉龙起舞。因激流长期冲刷,崖下形成一潭,其深莫测,潭水成墨绿色,传说黑龙居于潭内,故称黑龙潭。二人品茶,观瀑,赏景,聊天,齐宣王突然问道:“商汤放桀,武王伐纣,真有其事吗?”

齐宣王的问题提得突兀,孟子听了不禁一愣,急忙察言观色,欲从其面部表情上找到答案,但搜寻了半天,毫无结果,只好如实回答:“史籍上有此记载。”

齐宣王听了,脸上露出了些许神秘,试探着继续问道:“为人臣者弑其君,可以吗?”

孟子眼前的云雾消散了,齐宣王之所以突然提出这个问题,他是欲取周而代之,或者是怕别人篡其权夺其位,到我这里来寻找理论根据。不管齐宣王的目的何在,孟子绝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说道:“破坏仁爱者谓之‘贼’,破坏道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臣只闻武王诛杀独夫民贼纣,未闻其以臣弑君也。”

孟子立场坚定,态度明朗,言辞严厉,齐宣王听了轻轻地嘘了口气,脸上似乎现出了如释重负的神色,但这只是一刹那,很快地又罩上了一层淡淡的云雾,也许孟子的这番评论既对他有利,又对他有害,此刻他正处于激烈的矛盾之中。

是呀,齐宣王听了孟子对汤、武的评论,脑海里正泛着层层波澜。他想,孟子每每标榜自己是受孔子的嫡传,是儒家的正宗,可是在这个君臣关系的问题上,两个人的见解存有多么大的分歧呀,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孔子认为,在君臣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不管君主是否贤明,大臣杀掉君主便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要受到严厉的制裁,他一生坚守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条,有人理解成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死,子则不敢活。根据这个理论,自己统一天下,取周而代之,便是叛逆之举,便要为法律所惩治,为舆论所不容,被世俗所唾骂,就要遗臭万年。同样,依照这个理论,在齐国,有谁敢觊觎自己的政权,有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者,便会得到同样的下场,那么自己的江山社稷便可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了。而今孟子所言,杀死无道昏君便不能算弑,而是“仁”的表现。孟子痛斥纣为破坏仁义的“残贼之人”,认为杀死纣王便是除掉一个“独夫民贼”,周武王不仅没犯弑君之罪,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最有仁德的圣君。孟子这个理论有利于自己的理想——称霸诸侯,统一天下;但不利于自己巩固专制独裁的统治,弄不好,谁都可以将自己推倒、杀死,再次改变齐君的姓氏,而成为千古贤君圣王。孟子的理论,是对孔子的背叛,还是社会的发展、理论的进步呢?……看来孟子是正确的,“汤放桀,武王伐纣”不是早已被历史所承认了吗?而且商汤和周武王还成了有口皆碑的圣君。如此说来,这君臣关系,还真得好好向孟子讨教一番,别弄个是非颠倒,功过不分,落得个昏君庸主的下场。想到这里,齐宣王给孟子斟满了一杯茶,和颜悦色地反问道:“依夫子之见,君臣之间难道不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