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86

第86章 雪宫论政 阻毁明堂(5)

齐宣王的心思,孟子并非毫无察觉,但他素来以好心度人,那些尚未溢于言表的东西,自然不便猜测,只能就事论事地回答道:“明堂乃有道德而能统一天下者之殿堂,陛下倘欲行王政,则不要将其毁掉。”

很出乎孟子的意料,齐宣王竟恳求说:“夫子能将行王政的道理讲于寡人听听吗?”

关于王道仁政,孟子不知已经讲过多少次了,为什么齐宣王忽然神经质地请孟子讲王政的道理,而且态度竟是那样的诚恳呢?也许过去他对此无兴趣,不管孟子讲多少次,他根本不往心里去,也未专心听过,所以今天又提出这个问题来。也许为了笼络孟子,以此来巩固和加强跟孟子的友谊。也许孟子所提倡的仁政学说,颇受当时社会民间的欢迎,各方予以好评,他才不得不对孟子表示尊敬。也许这时候仁义还有可利用的价值,可以披起仁义的外衣进行实际上的兼并,所以不得不向孟子请教。

孟子被直接问到王政的本题上来,自然是喜出望外,他素来以孔子嫡传自居,而孔子最推崇上古以及文、武、周公的政治风范,所以就举出了周文王的政绩,说道:“昔者文王治岐周,耕者税率九分抽一,做官为宦者世袭爵禄。关口与市场上只稽查而不征税;不禁止任何人到湖泊中捕鱼;一人犯罪一人当,不牵扯其妻室儿女。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鳏寡孤独无依无靠,是世上生活最贫困、最可怜的人,文王实行仁政,定先考虑他们,《诗经?小雅?正月篇》云:‘富贵者总能过得去,可怜那些孤独无依无靠者吧。’”

这仍然是孟子那发展生产,取于民有制,省刑罚的一贯思想,不仅如此,关口市场不征税,这是在鼓励发展商业。战国时的思想家的经济思想,多半是重农轻商,惟独孟子,既重农又重商。关心照顾体恤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行仁政是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凶狠残暴之君是决不可能行仁政的,齐宣王似乎有这个思想基础,因为他竟不忍心杀一头牛去衅钟。

齐宣王拍案称赞道:“夫子之言,绝妙得很呀!”

孟子反问道:“陛下既以此言为善,何不实行之呢?”

“这个……寡人喜好钱财,恐难实行仁政。”

这些封建君王,从来都是心口不一,说做分家的。为了劝勉宣王,孟子又给他讲了一位古人的事迹:

公刘是羿的后代。羿是唐尧的兄弟,到虞舜时被封为后稷,有相当伟大的德业。传到不(fōu chù)这一代的时候,因政治的衰退,不丢了官,就流亡异域,到戎、狄这两个外族之间的漆、沮(二水名)一带去求发展。当传到公刘的时候,才又振作起来。

公刘当年好货,但能推己及人。他首先教导人民因地制宜,努力耕作,增加生产。在秋天丰收时,将粮食堆满在仓库里,还有许多粮食放不下,只好堆放于仓库之外。另外制作干粮,放进橐里、囊里,以便人民迁移时,可以随身携带。由于仁心德政的措施,投靠他的百姓愈来愈多,逐渐地便富强起来。于是他又整军经武,把百姓集中起来训练,等这些都差不多了,才带了弓箭,装备着干戈斧钺等各种武器,欲浩浩荡荡地由漆、沮出发,回到他原来的封地豳(bīn)邑,复兴其祖先后稷的旧业。所有留守的人有露天堆积的米粟和充实丰富的谷仓,出发的人有包裹好的干粮。如此准备妥善,才向豳地进发。周代就从这时开路,渐渐兴盛起来。

讲完了公刘振兴的事迹之后,孟子说:“《诗经?大雅?公刘篇》说:‘粮食真多,外有囤,内有仓;还包裹着干粮,装满橐,装满囊。人民安宁,固威发扬。箭上弦,弓开张,其他武器都上场,浩浩荡荡上前方。’记的就是这段历史。大王好货,能与民同之,欲行仁政,统一天下,有何困难?”

齐宣王的挡箭牌被孟子给砸得稀里哗啦,但他马上又竖起了一块,说道:“寡人毛病太多,不仅贪财,而且好色,恐难行仁政。”

孟子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他的胸中有的是良方,他药柜的抽屉格子里满是好药,齐宣王的话音刚落,便给他开了个对症的处方:

周文王的祖父太王古公亶父就很好色,《诗经?六雅?繇篇》中有他好色的档案:“古公亶父,清早即策马,沿着漆水岸,来到岐山下,带着娇妻姜氏女,来把住处视察。”当年太王为了躲避狄人的进攻,要迁都岐山,通宵整理行装,第二天一早,策马出发,沿着漆水、沮水来到了岐山的下边,带着他的齐国夫人姜氏女,到这里来察看未来定居的地方。你看,太王时刻离不开夫人,不也是很好色吗?但当时在太王的国境之内,家家户户都是成双成对的,没有嫁不出去找不着丈夫的怨女,也没有娶不到妻子的旷男,每一个家庭都幸福美满。

孟子讲这段历史的意思是,现在你齐宣王好色,这有什么关系,只要和太王一样,把你好色之心扩而充之,使全国百姓都能有一个圆满的家庭,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何必还要耿耿于怀呢?

其实,孟子何尝不知道齐宣王并非是好色之徒,否则他立钟离春为正后,则无法解释,这不过是搪塞之词,逃避的手段,这也是他的可怜之处。

一个大国之君,居然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外国客人面前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好勇、好货、好色,确也坦诚得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