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84

第84章 雪宫论政 阻毁明堂(3)

从齐宣王不忍心杀一头牛开始,一直到现在,孟子对齐宣王所谈的任何事,都用的是循循善诱的方法,可见孟子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

齐宣王有一处离宫,相当于今日之别墅,因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凡俗,所以这里冬暖夏凉。盛夏,这里群山环翠,绿阴覆盖,山外闷热得蒸笼一般,来到这里则清风送爽,顿时暑气尽消,令人神清意惬;严冬,宫内温暖如春,宫外冰封雪飘。因这里夏可以避暑,冬可以赏雪,故取名“雪宫”。雪宫的景致与梁惠王的御花园截然不同,除冬暖夏凉的特点以外,它还气势宏大,朴素壮观,绝无半点矫饰与伪装,这是造化的宠儿,大自然的杰作——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泻千里的壑谷山涧,自天而降的悬瀑,阴森可怖的龙潭,遮天蔽日的柏洞,奇形怪状的古松,千姿百态的怪石,翻江倒海的松涛,雷霆万钧的虎啸,悦耳醉心的鸟鸣,毛骨悚然的兽嚎……

时令既已过了夏至,齐宣王自然要到雪宫来避暑纳福。孟子与齐宣王关系甚密,因而有福分应宣王之邀来雪宫一游。一天,齐宣王带孟子登上了赏心楼,凭栏远眺,陶醉于那群山若黛,瀑流如练,繁花似锦的山光水色之中,以眼前的享乐和大自然的风光志得意美地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吗?”

齐宣王、梁惠王,两国之君,所问竟一字不差,绝非偶然。孟子听了,义愤填膺,贤者亦是父母所生,骨肉之躯,并非麻木不仁的石头蛋子,为什么就无此乐呢?恰恰相反,他们的境界比别人更辽阔,他们的情操比别人更高尚,他们的视野比别人更宽广,他们的知识比别人更丰富,他们的心胸比别人更坦荡,他们的志趣比别人更高洁,他们的神经比别人更灵敏,因而更有资格,更有条件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领会其丰富的内涵,从中悟出深刻的哲理。然而,正因为他们是贤者,所以才以天下为怀,以民众为念。放眼华夏大地,烽火连年,满目疮痍——土地荒芜,五谷不丰;民有饥色,饿殍遍地;易子而食,折骨为炊……贤者忧心如焚,哪里还会再有闲情逸致来赏此山水之美呢?孟子虽说是个开朗坦率的人,但他毕竟是个饱学之士,一生历尽荆棘坎坷,遍尝酸辣,吞过无数黄连苦果,因而能控制住满腔怒火,不让其燃烧起来,半天之后才平静地回答道:“有啊,有此美景,谁都会美于心,惬于意,谁都会尽享此乐。然而天下如此之大,享此乐者能有几人?民无此乐,必将怨恨其君。民怨其君,固然不对,但身为人君,有乐竟不能与民同享,何言民之父母!国君以百姓之乐为乐者,百姓必以国君之乐为乐;国君能将民之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来解决者,人民必将国君之忧愁当成自己的忧愁去尽忠。凡国君,把天下百姓之乐当成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民之忧当成自己的忧愁,还不能使天下归服,还不能统一天下者,从来不曾有过。”

发了这番议论之后,孟子似乎意犹未尽,又举了一件齐国的往事:

有一天,齐景公对晏子说:“寡人欲先游转附(疑即今之芝罘山,亦称芝罘岛,在山东烟台市境内)、朝舞(疑即今山东荣城市境内之召石山)二山,然后循海而南,直抵琅玡(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境内),怎样做才能与古之圣贤之君的巡游相比拟呢?”

这里的与古之圣贤之君相比拟,指的是要有先王那样的壮观与气派,而不是关心体恤百姓的疾苦。这明显地透露出齐景公当时有统一天下的大志,并非一般的观光旅游,赏山玩水。

晏子不愧为春秋名相,他很聪明,听了齐景公的问话,就用一套历史哲学答复了他。

晏子赞赏齐景公的这个问题提得好!依照礼法,天子到各诸侯国里去巡视一周,这叫做“巡狩”,意思是巡视诸侯所守的地方。而诸侯要到中央去朝见天子,名为“述职”,意思是向天子议告自己职务以内的事务。如果天下安定,无意外事件发生,在春耕大忙季节里,天子一般要外出视察民众的耕作情形,发现有情况欠佳的,就要设法补助。在秋天泊了场光之后,则外出视察各地的收成和赋税状况,发现有入不敷出者,就设法赈济补助。所以在夏朝政治最修明的时候,民间流行的谚语说:“吾王不出游,强之体息向谁求?吾王不出来走一走吾之补助哪儿会有?吾王游一游来走一走,足以为诸侯之法度。”这谚语说明,在古代大家都迫切希望帝王能出来玩玩,以便沾点光,得些好处,所谓龙行一步,百草沾恩,龙走一步路,下了雨,百草都得到滋润。所以,那时候天子每次出来巡狩,不但给诸侯、大臣们一个警惕,同时也为注意民生疾苦树立一个榜样。

晏子说了过去的,又说当时的。他感叹今不如昔,诸侯们离开国都,一有行动就兴师动众,到处筹粮运米,搜刮民脂民膏,致使饥饿之人不得食,劳苦之众不得息,乃至鸡犬不宁。在强烈的对比之下,百姓难免要有怨恨之色,闲话、怨言当然也就开始了,日积月累,就造成百姓的逆反心里和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诸侯们这种行为,违背天理人道,对百姓不但未能善尽保护之责,反而加彰虐待。只要“流、连、荒、亡”四种现象一出现,政权就要发生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