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50

第50章 孟子游齐 匡章胜秦(5)

如今的孟子,已是儒家学说的著名学者了,他是曾子的嫡传——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司徒牛,司徒牛传孟子。儒家的这一派被称为思孟学派,他的特点便是突出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曾作《孝经》。既然如此,孟子与之交游的匡章怎么会是不孝之徒呢?人们基于对孟子的崇敬和信赖,渐渐在改变对匡章的看法。

一日,公都子问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夫子与之交游甚密,情同手足,不怕其玷污夫子的声誉吗?”

“你可知为何通国皆称匡章不孝吗?”孟子问。

公都子答道:“匡章言父之过,其父不听,逐之出,父子遂不得见。”

孟子说:“世俗之所谓不孝者有五:四肢懒惰,不管父母之奉养,一不孝也;赌博嗜酒,不顾父母之奉养,二不孝也;好钱财,偏袒妻室儿女,不顾父母之奉养,三不孝也;放纵耳目之欲,父母因此而受辱,四不孝也;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也。在这五项之中,章子有一项吗?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埋于床铺之下,章子责其父不善,因此父子关系僵化,遂不得相见。以善相责,乃朋友相处之道;父子间以善相责,必伤感情。章子难道就不想有夫妻、母子间的团聚吗?因得罪其父,不能与之亲近,便将妻室逐出,把儿子驱至远方,终身不要其养,以此来赎责父不善之罪。这便是章子的为人,称章子不孝,吾不知天下何处还有孝子在!……”

世俗之人,人云亦云者居多,道听途说者居多,捕风捉影者居多,有几个能追根究底,问其所以然呢?然而人言可畏,就是这些流言蜚语毁了匡章的半生,害得他有志难申,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孟子的实际行动为匡章昭雪了不白之冤,这番精辟的议论又春风似的吹遍了齐国的每一个角落,春风化雨,淅淅沥沥的春雨洗净了匡章身上那“不孝”的污垢。

公元前335年,这一年孟子五十五岁,秦以甘茂为帅,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廷发生了遣将之争。孟子前往廷谏,借机为匡章恢复名誉。孟子能言善辩,长于取譬,开言吐语,无不头头是道。也是形势危急,秦师已取韩之宜阳,威王便纳孟子之谏,委匡章为将,率师西去应敌抗秦。临行之前,威王勉励匡章说:“将军倘能战胜强秦,全兵而还,寡人必更葬将军之母。”

匡章回答说:“臣非不能更葬先母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不教而杀。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妄为。”

两军对峙,匡章见敌强我弱,力量相差悬殊,与之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他一方面假意与秦媾和,使者往来其间,拖延时间;另一方面急令部分将士改换服饰徽章,杂于秦军之中。一切准备妥当,媾和不成,两军交战,杂于秦军的齐国将士里应外合,秦军失利,节节败退。突然有一军官高喊:“不好啦,齐之援兵到了,快逃跑吧,逃晚了,命将休矣!……”于是这位军官带领本队兵马拼命地溃逃。一队先逃,余者自不肯恋战,整个秦师,呼啦啦,决堤的洪水般的向着一个峡谷涌去。峡谷愈来愈窄,直至连一辆战车也难通过,车相撞,马踏人,一声呐喊,杂于秦军的齐国将士扎起了白头巾,一同掩杀秦军。埋伏于高峡和密林中的齐军则万箭齐发,秦军伤亡大半,余者放一条生路令其逃命。

匡章大获全胜,凯旋而还,齐国上下,无不震动。

匡章抗秦获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孟子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