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45

第45章 人性之辩 尽心之说(5)

走访归来,乐正克与万章找几个志趣相同的同学合计了一下,决定轮流去照顾赵大爷的生活。大家各自压缩生活开资,节约花销,把节省下来的钱聚集到一起,解决赵老汉的衣食和治病的费用;同时到社会上去募集,请贤达之辈捐赠一部分。青年人有的是力气,这取之不尽的力气,在善性的挥舞下能描绘出最美丽的图画,创作出最动人的诗篇;这用之不竭的力气,在善性的驱使下,能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为赵大爷院中铲除了蒿草,室内打扫了卫生,身上洗得干干净净。他们挑水、做饭、端茶、喂饮食,搀扶着到厕所……凡赵大爷生活之所需,他们无所不为。这一切都是瞒着孟子和同学们进行的,但隐瞒岂能长久,很快的孟子便知道了,并亲自到赵修德家去察访过。这是对同学们进行性善教育的好教材,孟子自然不会放过。他大张旗鼓地进行了表彰之后,说道:“人皆有不忍心干之事,扩充其为所忍心干,则为仁;人皆有所不肯为之事,扩充其至所肯为,则为义。换言之,人能将其不忍害人之心扩而充之,仁则用之不尽,能够将其不肯挖洞跳墙为恶之心扩而充之,义则用之不尽;能够言行均不受人轻贱,所到之处,则无不合义了。何谓穿洞越墙之举呢?士未可言而言,是以言语诱之以便自己取利;可以言而不言,是以沉默诱之以便自己取利,这些均属穿洞越墙之类。”

不少同学在埋怨自己,同是孟门弟子,乐正克和万章能去照料赵大爷,自己为什么就想不到呢?乐正克和万章博闻强记,通古晓今,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呢?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孟子,孟子说:“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父母,待其长大成人,无不知敬其兄长。亲爱其父母,仁也;尊敬其兄长,义也。乐正克与万章等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推广扩充善性仁义之结果。”

孟子说的并非全都正确,乐正克与万章,哪里是什么不学而能,不虑而知!恰恰相反,他们倒是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刻苦;比别人更善于用脑,考虑问题更深刻、更全面、更周到。

曹嵩原是个很有作为的青年,他聪明绝顶,机智过人,博览群书,出口成章,才华蜚声远近,且仪表堂堂,是方圆数十里令人注目的美男子。可惜环境对他的成长不利,近来在向着堕落的深渊滑去,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无不为之惋惜。

曹嵩之父曹(yǎn),为鲁国镇守边陲的将军,其人虽行伍出身,但却为官正直清廉,任上不带眷属。曹嵩为嫡妻蒋氏所生,也是曹嵩命毒,母亲生他时难产身亡。蒋氏去世后,曹立誓不娶,后经人苦劝,先续弦一大家闺秀,又纳一烟花女子为妾。也是曹糊涂,将两个如花似玉似的妻妾久抛乡里,天长日久难免招惹是非和麻烦。特别是那烟花女子,蜂钻蝶采惯了的,哪里能甘受这空房的寂寞,对那比他尚大一岁的美男子嵩儿,怎能不猫儿瞅鱼似的垂涎三尺。纵然曹嵩是钢铸铁打的汉子,也难经锦光花美的炫耀,粉香脂凝的熏染,情真意切的慰贴,淫言荡语的撩拨。曹嵩毕竟是七尺热血男儿,骨肉之躯,不是个石头蛋子,终于入港靠岸了……事过之后,他后悔,他羞愧,他惧怕,他痛苦,几次想自杀,了却此生,但却没有这个勇气,于是愈陷愈深,不能自拔。曹回家探亲,发现嵩儿意志消沉,精神颓靡,体质下降,整日酗酒打牌,不思进取,批评教诲,均无济于事。他自然不会了解事情的真相,掌握儿子堕落的原因,隔靴搔痒,哪里会有什么效果。他访得孟子为贤人,便带领儿子来拜访,希冀通过孟子的教诲,挽救他这不争气的儿子。孟子先将曹嵩暂留于书院,然后微服司访曹嵩的村庄,归来后毫不隐晦地将症结全盘托出。曹嵩闻听,抱头大哭,痛不欲生。孟子并不作过多的批评责难,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鼓励他加强修养,把丧失的善性寻回来。孟子说:“……以大麦为喻,播种而耪之,倘其土地相同,播种时节相仿,便会蓬勃生长,夏至时成熟。虽有不同,则是因土地肥瘠、雨露多少、人工勤惰不同。故凡同类者,无不大体相似,何独至于人类便怀疑了呢?圣人乃我之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看足而编草鞋,我知其不会编成草筐。’草鞋之相近,是因天下之足大致相同。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易牙早就摸准了这一嗜好。倘口之于味,人各不同,且犹犬马之与人类一样本质不同,那么,天下之人何以皆追求易牙之口味呢?一提到味,天下皆期盼有似易牙,足见天下人的味觉相似。耳朵亦是如此,一提到声音,天下皆希冀有似师旷,足见天下人之听觉相似。眼睛亦如此,一讲到子都,天下人无不赞其美丽。不以子都为美,乃有眼无珠者。由此可见,口之于味也,有同嗜;耳之于声也,有同听;日之于色也,有同美。谈到心,何独就无相似之处呢?心之相同之处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早就懂得了人们内心相同之理义,故理义之悦我心,犹美味之悦我口也。”

孟子将曹嵩留在身边,每日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且使其广泛接触孟门弟子,耳濡目染,两月之后,曹嵩的心态、意趣、思想境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质的飞跃——失去的善性又找回来了。

孟子将曹将军请来书院,向他报告了曹嵩的转变情况,并建议他将儿子带走,改变生活环境。孟子说:“舜之居深山时,在家与木石同居,出门惟见鹿豕,无异于山中之野人。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便采用推行之,其力犹决堤之江河,势不可挡。将军把公子带在身边,每日进善言,观善行,前程将不可限量!”

曹将军在书院里住了一夜,与孟子倾膝倾肠,千恩万谢。

从此,孟子办学,又多了一个资金来源。

第二天一早,孟子送曹父子登程,彼此难分难舍。送君千里,总有一别,孟子驻足,目送曹氏父子离去。突然,曹嵩折身返回,一头扑于思师的怀抱,泪如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