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31

第31章 子思书院 孟子学堂(5)

建筑竣工之日,公孙玺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盛宴之日,宾客盈门,高朋满座自不必说,连邹、鲁两国的文武臣僚也纷纷赶来祝贺,自然少不了雄健南将军。为什么邹、鲁两国总是搅混在一起呢?原因有三:一、孟轲系鲁之“三桓”之一的孟孙氏之后,如今居邹,氓民(侨民)而已;二、邹系鲁之附庸,历史上长期邹、鲁不分;三、邹、鲁比邻,许多地方边界不清,孟轲所诞生的凫村,便有时归鲁,有时归邹。

却说盛宴之上,菜上五道,酒过三巡,宾朋们一个个心潮汹涌,面红耳热,公孙玺乘着酒兴,以主人公的身份请各位饱学之士为这新建的学堂命名。其实,这学堂的名字,孟轲早已成竹在胸了,但是,宴席之上,多是年长位尊之辈,他不便过早地开言,只在那儿默默地听着众人们的高谈阔论,仿佛正聚精会神地洗耳恭听。酒真是好东西,三杯下肚,便可令人胆大无畏,气壮如牛,什么谦虚、谨慎之类的古训,统统抛至九霄云外。公孙玺一言出口,众宾客纷纷恃才而起,特别是那些初生牛犊,刹那间便有了数十个美称妙名,诸如懿德学堂、继孔天庠、继圣学宫、育才学库、绵德学宫、树人庠宫、继往开来学院、四海学宫、九州书院,等等,或言之成理,或顺之成章,或出口有典,或开言有据,或摇头晃脑,或沾沾自喜,或如醉如痴。当时的情形,犹如一声炸雷过后,暴雨从天而降,指顶大的雨点落在窗外的缸盖上,哗哗啦啦作响,但这是阵雨,转瞬间便雨点变稀,由哗哗啦啦而叮叮咚咚,很快便雨过天晴了。待宴会厅里平静下来之后,大家都将目光集中到了公孙玺的脸上,等待着他的抉择。公孙玺毕竟是老谋深算,他想,孟轲是个有心计有头脑的青年,而且善于深思熟虑,他既然立志办学,广育天下英才,必有其打算,应该尊重他的意见。他这样想着,便微笑着向满座宾客躬躬身,算作施礼,说道:“今日群芳荟萃,济济一堂,方才诸位为新建学堂所命之名,犹若夜空之漫天星斗,俱都闪烁发光,只是老朽昏聩,被弄得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抉择。孔夫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知今也?’还是听听孟轲的意见吧。”

满座欢欣鼓舞起来,许多人都好奇地想见识一下孟轲的才华,宴会厅里一片欢呼声。

孟轲奉公孙外公之命站了起来,他向厅几四方鞠躬致礼,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由衷的感激,对这诸多闪光的美名予以肯定和赞赏,但他却一个也不准备采用,因为这些美名虽好,但却不尽实际,于是他向大家介绍了儒学在当今天下分化的情况,他的司徒老师系子思门下的高才生,因而自己得受子思嫡传,并欲在这所新建的学堂里传给学人,再由他们传与后人,因而这所学堂命名为“子思书院”最为恰切。孟轲说着,解开一块裹着的丝巾,里边包的是司徒老师临别时的珍贵馈赠——《中庸》,欲将它作为子思书院的第一本藏书,陈列于东院的正房里,于是满堂宾客众口一词地给书院命名为“子思书院”。

“子思书院”就这样确定下来了,并请鲁国的书法名家挥毫,写成大牌子悬于院门之外,然而远近百姓,却习惯地称这里为“孟子学堂”。

“子思书院”的招牌是打出去了,但是有没有人来这里拜师入门呢?这里将进行怎样的教学活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