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139

第139章 燕王让国 齐王兴师(4)

盛夏汛期,齐军欲在徒骇河上架一座吊桥,四方百姓都被驱赶到架桥工地,或开山凿石,或伐木运料,或下水打桩。徒骇河内黄汤茫茫,激流翻滚,波浪滔天,在这样的河水中打桩桥,纯系是拿百姓的生命当儿戏。河水或齐腰或没头,如何有法施工作业?民工俱都怯于下水,不下,有齐军逼迫,或戳伤,或捅死,或两个齐兵抬着抛于河中,被滚滚激流冲走,葬身鱼腹。尽管如此,也还是下不了河,打不了桩,造不成吊桥。最后有勇敢者出面交涉,造成两条大船,来回摆渡,不影响齐军往返过河,方才挽救了不知有多少百姓无辜的生命。

……

背乡离井,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惨遭蹂躏和杀戮,随时威胁着燕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猛虎赶走了豺狼,但猛虎比豺狼更凶狠,更残暴。燕国三千里大地浸泡着血,流淌着泪;燕国三千里上空乌鸦翻飞,密云笼罩……

有金便有火,火能克金;有火便有水,水能灭火……

有压迫就有反抗,压迫愈重,反抗愈甚。

齐国数万军队及行政人员在燕,衣食住行全赖燕民供应,倘燕民断绝了这一供应,齐军在燕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一天也难以生存。燕民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便组织起来,抗捐抗粮,釜底抽薪。齐军及其在燕的伪政权,自然要以武力催逼,乃至血腥欺压,燕民则以各种方法与之周旋,或软磨硬,以柔克刚;或暗杀其催粮逼款的工作人员;或武装反抗,打得过就消灭其一部分,打不过就跑,隐于河网山林。燕民抗捐抗粮,搅得齐军心神不宁,惶惶不可终日。给养供应不足,齐军士气不振,厌战思乡情绪日益滋长,战斗力大大削弱。

齐军战士及其行政人员不敢外出执行任务,更不敢在外过夜,因为他们常常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失踪人数剧增,三个五个,十个八个,乃至数十个,几百个。这对齐军的士气是一个很大的震慑。

燕民的武装力量,常常摸进齐军的兵营,专捉其长官,人不知而来,鬼不知而去,劫至某个险要地方,先严刑逼供,以获取军事情报。然后取其首级,悬于人多广众之处,如集市上,城楼上,十字路口。首级旁张贴有醒目的告示,告示上写明其姓名、官职、主要罪恶,并对齐军进行警告,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为非作歹者决无好下场!”……

齐军兵营和仓库常于夜间被焚烧,火光冲天,数十里外便能看到,一烧就是一夜或几昼夜。大火中齐军官兵、武器、粮食、服装、器物统统化为灰烬,森然壁垒的防御设施也变成了一片废虚。

齐军官兵常犯瘟疫,一病一大片,一死一大堆。他们或上吐下泻而亡,或昏迷致死,或顿感腹疼,来不及讲清病症,栽倒在地,或疯狂得相互残杀,或疯癫不知所云。为何同居一处地方,燕民无瘟疫流行,而独齐军瘟疫蔓延,且来不及治疗抢救呢?原来是燕国百姓在齐军的水源里投放了毒药。

齐军的小股部队外出执行任务,常为武装的燕民所袭击。齐军在明处,燕民在暗处,常言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常常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齐军也曾组织大部队围剿,终难寻踪迹而以失败告终。

燕民的武装力量在不断壮大,竟发展到敢于偷袭齐军的大部队或军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武装的燕民先来打齐军一下,摇旗呐喊,以壮声威,引齐军出洞。他们并不死打硬拼,而是与之周旋,有时将齐军用声引至埋伏圈内,以数倍于敌军的力量呼啸而出,勇跃而上,与齐军血战肉搏,消灭其有生力量。有时将齐军引于一片无遮无掩的开阔地带,掘河堤放水淹齐军,使他们全都葬身鱼腹。有时将齐军引入山林,放火烧山,让他们全都葬身于火海……

齐国吞并了燕国,将燕划为自己的版图,齐国的土地面积扩大了一倍,这就破坏了列国之间的均势,于是秦、楚等强国使臣频繁往来,部署伐齐救燕的战争。面对燕国的激烈抗战和严峻的国际局势,齐宣王吓得魂飞胆丧,忙来向孟子讨教,征询孟子的意见,孟子说:“臣闻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疆土而统一天下者,商汤是也,未闻拥有方圆千里版图而畏他国者。昔者汤征伐天下,自葛开始,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热烈欢迎。汤征东夷而西戎怨,征南蛮而北狄怨,说道‘为何要将我们放到后边呢’?民翘首以望,若久旱之盼甘霖也。汤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商贾依旧往来,耕者照样下田,只诛杀那些暴虐之君,而慰抚被残害之百姓,因此,汤师到来,百姓如获喜雨,无不欣喜若狂。如今燕国之君残害百姓,陛下发兵征讨,燕民认为,来者乃仁义之师,欲救其出水火,因此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然而齐军却杀其父兄,掳其子弟,淫其姐妹,毁其宗庙,掘其祖坟,掠其重器,燕民岂能不怨?岂能不奋力死敌?天下诸侯本就是畏惧齐之强大,灭燕后齐之疆土倍增,且暴虐无道,不行仁政,这自然会招致天下诸侯兴师动武,联合伐齐。陛下应速颁命令,遣返所掳燕之男女老少,停止搬运燕之重宝,再与燕国诸多权威人士合谋,择一燕君,然后班师回国。如此一来,禁止诸侯兴兵,犹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