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121

第121章 王灌施计 孟子居盖(1)

【第二十五章】王灌施计 孟子居盖

“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滕文公下》

“仁政”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虚无缥缈的光环和彩带、辉煌灿烂的漫天云霞,而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和策略。自孟子二次来齐之后,齐未对外用兵,注重发展生产,关注民生,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在这次抗灾救灾斗争中,齐之官吏多能与民同甘苦,共患难,彼此息息相关,故而在短时间内安定了社会,稳定了民心——齐宣王已经在实行仁政了。

一场空前的灾难与浩劫之后,摆在齐宣王面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拯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饥饿百姓。因而目前齐国的政策必须与孟子的仁政思想吻合,否则他的政治局面和经济形势则难以控制。齐宣王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于是王既奏,他便欣然恩准。作为总理国家政权的冢宰田婴,自然也不会反对,因为这样做他甩掉了一个包袱,减轻一分负担。他不怕王与孟子在盖邑搞独立王国,他坚信王没有这个能力,孟子没有这个野心,因而他心中十分坦然。在盖行仁政成败与否,对他似乎都有利无害——成功了,为他治好了一方土地,安好了一方百姓,他可坐收渔翁之利。自然,他不相信仁政会有什么成效。失败了,宣布孟子思想的破产,他可排除干扰,大刀阔斧地行霸道,将来建立田氏一统天下。

孟子既对王不怀好感,视其为小人之辈,为什么还要答应他的邀请,愿赴盖去与之合作呢?这主要是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在起主导作用,希望并相信王能将失去的善性寻回来;自然也未始没有“饥不择食”的成分和意味。为行仁政,孟子奔波一生,终无人接受,垂暮之年了,竟有一个王肯接受,愿行仁政,且态度是那样的中肯,那样的坚决,他怎么能够错过这个天赐良机呢?“垂暮”并不可怕,并不可悲,你看那秋菊,你看那腊梅,不正是于一年将尽之时,才傲雪凌霜地欣然怒放吗?她们博得多少青睐,博得多少赞誉,令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倾倒。还有那薄山之日,是那么大,那么圆,那么红,她的光是那样的瑰丽,那样的明媚,那样的亲切,她那温热、湿润、甘甜、芬芳的唇吻红了天,吻红了地,吻出了一个红彤彤的乾坤,玫瑰色的世界。孟子正是怀着这样的幻梦,带领弟子们暂别了临淄,出征将士般地奔赴盖邑的。

休看一个小小盖邑公署,其规模,其气派,其豪华的程度,不亚于临淄城内齐宣王的宫殿。大屋顶的建筑,飞檐斗拱;琉璃瓦脊,金碧辉煌;精致雕刻的梓楠门窗,耀眼生辉。署衙院内,珍禽异兽,奇花异卉,无所不俱;回廊曲坊,歌台舞榭,无所不有。青山隐于其后,绿水穿行其间。莺歌阵阵,挑逗风情;丝竹袅袅,撩拨心扉。王的办公室内,更是别有气派,堆山成岭的书简,显示着他的博学与富有;弓箭刀剑,琴瑟筑箫,标志着他的文武兼备;古玩珠宝,陈列着他的志趣;考究的家具,体现了他的性格特征;别致的陈设,反映着他的标新立异;不协调的色调与光线,暴露了他的虚伪和矫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