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116

第116章 赴盖之前 暴雨之后(1)

【第二十四章】赴盖之前 暴雨之后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息,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虽说内侍在接孟子进宫,车马正等候于门外,孟子也还是从容地阅完了万章的文章,坦然地谈出了自己的意见。孟子在分析了万章文章的气质、胆识、见解、力度和胸襟之后说道:“当今天下,学术思想很是活跃,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争鸣的结果,离开墨子一派者必归于杨朱,离开杨朱一派者,必归于儒家。儒家应显出自己的大度,无论何说何派,归来便热情欢迎,以诚相待,视为朋友和同志。但是如今与杨、墨两家争辩者,犹似追逐逃跑之猪豚一般,已经送入栏圈,还要将其四腿缚住,生怕其再走掉,这就未免失之偏颇,显得儒家气量太小。”

孟子没有具体批评万章,大约他的文章也有这个胸怀狭窄、气量太小的毛病。

齐宣王这样兴师动众,派人风风火火地来请孟子进宫,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大事和急事,只是许久未与孟子相见,在读文献中积攒了若干知识上的疑难,请孟子来帮助他解决。齐宣王这种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精神,很令孟子敬佩。

“‘由仁义行’与‘行仁义’有何不同?”齐宣王问。

孟子答道:“人与禽兽不同之处,微乎其微,庶人弃之,君子存之。舜明于物理,了解人伦,行仁义之路,不将仁义作为工具、手段使用之。”

“同是史书,同谓《春秋》,为何孔子之《春秋》评价竟如此之高?”

“圣王采诗之迹废而《诗》亡,《诗》亡然后孔子作《春秋》,晋之《乘》,楚之《杌》(táo wù),鲁之《春秋》,皆史书也。史书之所记,无非齐桓、晋文之事,史书之笔法不过记实而已。孔子作《春秋》则不然,他说:‘《诗》三百所寓褒善贬恶之大义,丘皆窃用之矣。’以圣人之心胸与目力褒善贬恶,乃孔子《春秋》之特色,故非其他史书所能攀匹也。”

“何谓‘恭俭’?”

“恭敬他人者不侮人,自身节俭者不夺人,侮辱掠夺人之诸侯,惟恐民不顺己,那如何能做到恭敬与节俭呢?恭俭之德难道能凭声音笑貌来装模作样吗?”

“士而出仕,目的何在?难道旨在养家糊口吗?”

“仕非为贫也,但有时亦为贫;娶妻非为孝养父母也,但有时亦为孝养父母。为贫而仕者,便拒高官而居卑位,拒厚禄而受薄俸。拒高官而居卑位,拒厚禄而受薄俸,那么居何位为宜呢?守门打更之小吏可也。孔子曾做管仓库之委吏,说道:‘出入数字准确无误而已。’亦曾为管理牛羊之乘田,说道:‘牛羊茁壮成长而已。’位卑而议朝廷大事,罪也;立于人之朝廷之上,而正义主张不能实现,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