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四国演义
183100000087

第87章 纸老虎(1)

第七章 纸老虎

1871年10月的一个刮着大风的夜里,在芝加哥南部的贫民区里,帕特里克?奥莱利女士家的粮仓突然着起了大火。当第一个消防公司赶到那里的时候,至少已经有五座建筑被引燃,火势失去了控制。这很可能不是奥莱利女士家的奶牛干的,但事件却在整个城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芝加哥论坛报》花了两天的时间才把事情搞清楚,因为它自己的“防火”建筑也被这场大火烧毁了。这是“一个完全的跳动的火焰的海洋……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火势的发展。石头墙壁在火焰中崩塌了。火一直烧到了最高层,并把所有易燃物品全部化成了灰烬。”

当时,芝加哥是美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而当地政府却因腐化而臭名昭著。在这场大火之前,没有人过多地注意城市分区或者防火规范之类的事,或者甚至都没有能够给消防队供应充足的水。大多数的建筑都是木制的,而即使是砖瓦结构的建筑也是不防火的——总而言之,整个城市就像是一个“火绒箱”。这场“伟大的火”烧毁的面积大约为2500英亩,几千座建筑被毁;或者说城市估定总价值的三分之一被付之一炬,10万人失去了家园。

但也有好消息,那就是这个城市必须重建,芝加哥成了美国的历史上最壮观、最持久的建筑开发事业的发生地。特别是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芝加哥城市建筑学派——路易斯?沙利文[1]是这个学派最伟大的代表——率先采用了一种较单纯的建筑设计。这是一种带电梯的钢骨架高层建筑,四周是玻璃外墙;采用最简单的装饰,重量非常轻,内部空间很宽敞,而且有功能独立的电梯井。正如芝加哥一位有名的建筑师所描述的那样:

请记住,我们的建筑是一座商业建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这些建筑,矗立在熙熙攘攘数以千计的人群中间……应当带有现代生活的气息——简单、稳固、宽厚、高贵……所有商业和建筑方面的要求都必须遵守;因此,所有意在表现这些要求的建筑细节都必须根据要求加以修改。在这些条件下,我们必须……完全沉浸在时代精神之中,这样才可能赋予建筑物以真实的艺术形式。

芝加哥学派克服了技术上的挑战,以及建筑物的功能在美学方面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很让人着迷的故事。但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些公司突然开始购买这种巨大的办公大楼呢?或者更精确地说,为什么白领职员开始如此快速地增长,以致于文件管理工作——表格和分类账、文件护封、档案系统、计账人员、打字机和复写纸、业务图表等——在19世纪90年代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

职员的扩张

经济学家们认为,规模更大的公司需要用书面文件来代替内部的沟通。这一点很正确。在林肯时代,一个斧头工匠会购买半成品的木料和钢,把它们加工成斧头之后再卖给批发商。只要存在几个不同的供应商和批发商,这个斧头工匠在两方面就都能够获得公平的价格。但是,卡内基钢铁公司却与众不同。到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时,它所需的焦炭、铁矿和生铁都是由它自己供应的,还有一大部分钢轨以及湖内运输设施也是它自己的;此外,它还有自己的销售队伍。那么,它是怎么计算生产出的钢的成本呢?首先,它必须合计出焦炭、铁矿、运输以及其他所有方面的总成本。在没有常规的外部供应商的发票的情况下,它就需要有详细的内部成本记录,而这就要求有大量的职员[2]。标准石油的运营涉及的范围更大,也更加复杂;而大的铁路公司也包括了范围广泛的业务种类,如他们自己的煤矿、伐木森林以及大量的不动产。所有这些企业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成本跟踪,这也没有什么让人感到吃惊的。

但是,经济学家的解释却跳过了商业生活的日常特征。在规模更大、速度更快的情况下,这些小的细节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在这一点上,没有人比美国炼钢业的宗师亚历山大?霍利理解得更加深刻了。1882年,他过早地去世了;生前,他一个人在为提高生产率而大声疾呼。在给贝西默炼钢联营公司的报告以及向其他专业协会发表的演讲中,他都斥责了他的客户的落后和退步。在大多数工厂里,最好的蒸汽机技术能够节省下相当于四分之一的人工成本;而效率不高的熔炉则会把大量的金属氧化掉。德国人在应用高架式皮带传送机方面正在领先。支持119钢轨标准是愚蠢的浪费。更好地处理熔炉的内衬问题,采用更好的方法对废料进行再加工,更加大胆地应用连续加工的方法,所有这些方面都存在着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机会。别人是无法与霍利进行争辩的:他在美国是公认的知识最深、最广的炼钢工程师,他一直在周游世界以寻求最佳的实践方法,而且他能够完全地记录下自己的建议。他的工作的整个过程就是要迫使那些炼钢厂跳出旧的、笨拙的管理运营模式,并采用以分析为基础的管理方法。

19世纪80年代末期,炼钢业发生了两次互相关联的危机,这两次危机可以成为霍利的问答式教学法的两节实例教学课。第一次危机与钢轨适用更重的承重标准有关。标准的运货车厢和机车的重量,以及运输流量的密度几乎都增加到了原来的两倍;这对于钢轨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钢轨的寿命也在直线下降。铁路的应对措施是提高钢轨的规格,每码的重量从50-66磅增加到84-100磅。但是,这种加重的钢轨实际效果却非常差,让人们又想起了20年前铁轨经常出现的问题。第二次危机则与用于建筑的结构钢有关。凭着丰富的桥梁修建经验,卡内基公司在19世纪80年代在结构钢方面获得了支配性地位,特别是在芝加哥。这个公司不仅生产规格最大的钢梁,而且还编写了一本关于行业设计的“圣经”——卡内基“手册”。这本手册不仅确定了行业内的各种标准——连接点和其他关键部分的细节——还给出了用于计算钢梁规格与承重之间关系的公式。然而,1890年,卡内基公司为芝加哥一个重要建筑制造的一根大型钢梁在运输途中从车辆上掉了下来,钢梁竟然摔碎了,这在行业内引起了很大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