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四国演义
183100000124

第124章 美国规则(2)

由于有方便的矿石和煤炭供应,英国工业曾一度享有成本上的优势;但是,在19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采矿业和运输业的机械化,英国的这一优势也在逐渐消失。大湖区的梅萨比小脉[3]铁矿是一个使用巨大的蒸汽挖土机从表层开采的铁矿;而大湖港口上铁矿的装卸也让波普尔韦尔肃然起敬——巨大的蚌壳式抓斗把铁矿从5000吨级的轮船上直接卸到排队通过的运货卡车上,每小时能够运走1000吨铁矿。而且,那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工人,更找不到一个在英国的装卸码头上常见的、用铲子和手推车工作的工人。卡内基钢铁公司在自己拥有的、从匹兹堡到伊利的铁路上使用了一些最大型的货运车厢和最先进的装卸设备,从而把铁矿的运输成本降到了每吨只有几分钱的水平。同时,美国的生产的标准化也使得大规模生产变得更加容易,而英国的制造商们还在为产品设计的繁杂而苦恼。英国产品的多样性一方面源自于本地的生产习惯所产生的一种不正常的自豪感,但同时也是为满足多变的出口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美国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正如金斯所说的那样,卡内基钢铁公司能够“从总体上满足钢铁行业的需求。”该公司的结构钢手册详细规定了建筑用钢梁的规格;在当时正在出现的各种专业的工程协会的帮助下,他们还开发出了关于各种钢轴、钢板、铆钉和钢轨的类似标准。

英国在船用钢板的生产规模和质量上, 以及其他非常高端的产品上仍然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金斯认为,在超大型汽船的组件铸造方面,仍然没有任何国家能与英国相比。虽然美国鲍德温公司生产的机车跑遍了全世界,但金斯认为它们还没有达到英国机车的质量水平,但同时也承认它们的价格的确便宜。他认为,英国工人的待遇也比美国工人好,特别是英国的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而美国工人则要工作12个小时;而且,美国的钢厂所在的城镇的生活和环境状况也让他感到惊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工厂工人的工资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但美国钢厂工人的工资却仍然只有英国工人的一半。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英格兰,大量的公共投资被用于改进工人阶级的住房、交通等其他生活福利设施(如公园和海滨度假地等),所以英国工人的生活可能确实更幸福一些。

对于英国议会里听他汇报的听众来说,金斯得出的总体结论是一个裹了糖衣的结论——说美国钢铁业“在世界最主要的市场上可以与英国和德国相竞争”。而他费力记录下来的美国工厂的规模、积极进取性和现代性都已经确凿无疑地表明,两国之间的竞争已经结束了。事实上,大概就在金斯完成他的调查报告的时候,英国也正在由世界上具有支配性地位的钢生产商转变为最大的钢进口商。在英国的国内市场上,美、德两国的钢好像比英国的价格还要低。

但是,为什么英国会失去它的领导地位呢?虽然关于哪些是最重要的原因一直存在着争议,但金斯、波普尔韦尔和其他同时代的评论家列出的原因与现代的学者们列出的原因是非常相似的。

首先,所有的开拓者都要遭受一些不利条件,英国也不例外。当美国和德国作为竞争者出现时,英国的工业结构已经有了一些长期形成的特点。英国普遍是规模较小的公司,许多公司要么专门生产铁,要么专门生产钢,所以从鼓风炉到炼钢转炉这种连续加工的方法就不太容易广泛推广使用。英国的铁路最初是为人口稠密的地区设计的,规模较小,还有不少急转弯,所以它们的速度和效率都无法与美国的铁路相比。类似这种由早期事物自身带有的缺点,还可以举出很多;而克服这些类似的问题需要做出总体性的改变——一种全面的规模和结构的重组。但是,维多利亚时期引以为荣的、高度分散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却为这种彻底的结构重组提供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来自市场的信号也加剧了混乱。19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铁路飞速发展,推动英国的钢铁出口和利润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在这样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时期,对迫近的美国人的威胁的卡珊德拉式的警告[4]——这种警告为数并不少——都被忽视了。

在美国制造业的增长威力中,机器传统扮演了核心的角色,但它在英国却一直都没有生根发芽。在1851年的水晶宫博览会上,当罗宾斯-劳伦斯公司的机械师们把一堆来复枪拆卸成零部件,混和,然后重新组装成能够使用的来复枪时,英国的实业家们都看得目瞪口待。半个多世纪之后,在英国皇家汽车俱乐部举办的展览上,凯迪拉克公司的工程师们用三辆汽车表演了同样的技艺,而英国的实业家仍然感到震惊。虽然有恩菲尔德军工厂的早期成功事例,但美国人又用了40年才为他们的机器制造方法找到了另外一个立足点——19世纪90年代的自行车制造商可能是第一批把这种机器制造方法商业化的人。相比于美国的大工厂,英国的钢铁业还停留在工匠制造的水平。金斯指出,英国钢厂里四分之三的工人都属于技术熟练工匠的范畴,而美国的钢厂里已经很少有这样的工人了。